佛山设计产业高地:从800名设计师到8345名研发人员的成功之路
总书记来这儿视察时,设计城已经聚集了800名设计师。现已成为拥有8345名设计研发人员的国家标杆产业高地。
然而,佛山招商引资的成功,并不是因为创建了一个园区,而是培育了适合设计生长的肥沃工业土壤。
首先是有足够的市场潜力。佛山家电、家具行业对设计的需求旺盛,仅美的就有不少设计外包订单。嘉兰图设计公司派出专门的调研团队,经确认,即使是佛山的中小企业也了解工业设计的重要性,市场前景非常广阔,才选择开店。
而且,佛山还高度重视拉动企业需求。 2009年初,顺德区率先成立专职政府级管理机构和县级工业设计协会,以“中间人”的身份牵头推动制造与设计对接。
其次,扶持政策优厚。当时,顺德工业设计园(现广东工业设计城)为入驻企业提供三年免租金服务。对于参加国内外行业展会的设计企业,政府补贴最高可达50%,大大降低了企业的创新成本。
顺德区率先实现政府付费设计。 2009年“设计制造之约”博览会期间,直接提供展览成交合同额10%的奖励,鼓励制造企业下设计订单。这种市场培育和产业支撑在当时是首屈一指的。
同时,佛山还针对知识产权痛点,提供更好的服务。工业设计是一个创意产业。抄袭行为猖獗且难以治理,已成为不少中小城市升级的掣肘。因此,佛山把知识产权作为中心工作。
早在2008年,顺德工业设计基地就成为“工业设计创意产业企业集群实施知识产权战略试点”。大力发展专利、商标、著作权等知识产权法律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服务。当时,仅顺德一个县级地区年均外观专利就达到3500件。这给了设计师一颗“定心丸”,不怕被抄袭,维权有困难。
灵活利用、联合培养,实现“外国人才本土化”
中小城市发展工业设计最难的关卡是人才。如上所述,工业设计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的创新。因此,需要有审美素养、有产业基础、有商业意识、能跨行业服务的综合性人才。这类人才是设计创新的核心驱动力。 “几个人和几台电脑”就可以组成一个优秀的设计公司。
大城市都有自己的设计学校来支撑,但如果没有学校,没有像深圳那样巨大的虹吸力量怎么办?佛山给出的答案是“灵活利用、联合培育”。
“灵活用人”是指通过研究生培养项目直接从国外大学引进人才。 2011年,佛山建立“广东省工业设计城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与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工业大学、广州大学、广州美术学院等五所院校合作。
随后在此基础上成立广东顺德创新设计研究院(以下简称“创新研究院”),开展研究生联合培养和应用型科研项目孵化。这种利用当地产业优势,从外地借用一段时间高端人才的方式,比“引进兴办学校”周期更短,效果更直接。
“联合培养”是指通过“校企合作”,定向培养市场急需的专业应用型人才。学院引入“双元制”培养模式,通过试点教学,填补学校知识与应用所需知识的差距。通过项目实训,学生可以深入企业,从解决问题的实际过程中获得锻炼。
这种方式不仅帮助高校培养了一批真正的实用型人才,也让高端人才直接深入佛山企业,看到佛山的就业机会。正是通过这个项目,很多人留在佛山就业创业。
目前,创新研究院拥有科教人员150余人,与国内78所大学联合培养研究生共计3060名。是国家工程教育指导委员会授予的唯一的“国家工程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开放基地”。这种灵活的人才利用模式也得到了广东省的高度认可。
瞄准细分领域,争取“设计声音”,完善设计创新链
设计创新不仅是“审美工作”,更需要基础研究的“科学验证”。其重点学科包括人因工程、消费者心理学、情感科学等领域。虽然中小城市往往科研基础薄弱,但只要在特定行业甚至某一细分行业有较强优势,还是有可能通过研发取得突破,抢占“先机”。小领域的“话语权”。带动产业创新。
佛山瞄准家电产业,打造了“广东省家电工业设计院”、“广东省人因与工效应用技术研究中心”、“中国厨房协同创新工场”等共性技术创新平台。
不仅致力于探索未来家电的创新方向,为本土企业提供研究成果,还致力于塑造家电领域的“佛山标准”,提升行业影响力。例如,人体工程学标准联盟推出了家电领域的技术标准《保健按摩产品人体工程学评价技术规范》。
产业集群设计,设计赋能从家电走向更多领域
除了突出优势产业领域外,佛山还大力挖掘其他产业的设计需求,推动设计提升整体制造业的价值。起初,佛山的工业设计主要集中在家电领域。如今,设计在佛山“多点开花”,其他行业也走上了“设计升级”之路。
例如,在传统陶瓷行业,龙头品牌“蒙娜丽莎”的陶瓷岩板已从工程领域延伸到厨房、家居领域的应用。
禅城中国(佛山)陶瓷设计周自2017年至2020年已举办四届。前三届陶瓷设计周吸引了国内50多个城市和“一带一路”沿线20多个国家,共计1500余人次人们。国内外专家学者参加并产生了一定影响。广东设计城更与新化县电子陶瓷产业与服务业中心达成战略合作,输出“佛山设计”,助力高质量发展。
一些设计公司也向不同的产业领域延伸,服务范围更加多元化。例如,2010年前后,知名设计公司千龙意识到家电设计门槛低、竞争激烈。因此,在保持自身优势的同时,大力向机械设备和医疗器械设计领域拓展,形成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2019年,《佛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快工业设计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构建“一核、两基、两翼、两圈”的设计格局。围绕广东工业设计城核心,向西、向北拓展版图。产业方面,重点打造“泛家居工业设计产业圈”和“装备制造工业设计产业圈”,打造工业设计与制造深度融合的创新区。
如今,佛山聚集了弘毅、永爱、六为等一大批本土设计公司。数据显示,佛山拥有28个省级工业设计中心,在全国仅次于深圳、广州。工业设计不仅助力佛山工业品牌提升,也成为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对内创造产值,对外强劲输出。
2、如果市场规模潜力较小,还可以借鉴“白沟模式”:“借鸡下蛋”,提升优势产业。
很多中小城市没有佛山那样强大的产业规模,很多县镇只有“单一特色产业集群”,比如江苏奉贤的电动车、徐州的清河羊绒、邢台的锅碗瓢盆等。在河北等地,这些细分行业在全国乃至世界上可能是“首屈一指”的,其工艺、技术、生产能力并不落后,但正如开头所说在本文中,由于缺乏设计和品牌,它们“卖不出高价”。
这些城市的市场规模或许无法支撑本土设计产业集群的繁荣,但仍然可以通过向大城市“借力”来实现设计赋能产业的升级。
河北省“箱包之都”白沟就是这方面努力的典型例子。白沟箱包年产量可达8亿只,拥有电商商户2万多家。然而,大多数商家卖一个包只能赚到十几块钱。为提升产品价值,白沟将2019年定为“工业设计创业年”,向全国顶尖工业设计机构和地区“借鸡下蛋”,寻求原创设计升级。
“设计教育”率先启迪本土产业需求
此类城市的优势产业一般由大量中小企业组成。比吸引产业投资更紧迫的是设计意识的启蒙。因为与大公司相比,他们更容易因短视而陷入“薄利多销”的低价竞争。很多“作坊式”公司甚至是靠抄袭起家的,缺乏投资设计的长远眼光。
因此,首先在河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的支持下,白沟引入深圳市工业设计行业协会,为企业开设“设计大讲堂”。河北省工业设计创新中心主任、深圳市工业设计行业协会会长冯昌宏、朗图创意集团联合创始人冯晓等行业专业人士为企业和政府相关部门科普设计提供福利。
而“较早觉醒”的“标杆企业”将率先展现设计带来的价值提升。白沟安排专项资金5000万元,鼓励当地有实力的企业建立相对独立的工业设计中心。设计外包和稳定合作也能得到回报,这大大增强了本土龙头企业的投资信心。
比如,白沟的河北春丽皮革有限公司“一马当先”,与深圳盛邦设计达成合作,开发定位独立女性审美的“C.LI”品牌。该品牌亮相第二届河北国际工业设计周白沟箱包展区,以其时尚而不浮躁、优雅精致的设计吸引了众多关注。
深圳市工业设计行业协会副会长李博凯指出,这种通过“设计讲堂+扶持标杆企业”模式与当地政府合作、启迪,是他们在输出“深圳”时总结的“标准动作”。去各地体验”。与直接帮助招商相比,设计公司在一段时间后会因订单不足而退出。首先,启发当地市场需求,引起政府重视,才能取得更好、更持久的效果。
“逆飞地”赋能,海外设计创新,本土改造生产
对于中小城市来说,培育本土设计集群需要较大的投入和相对较长的回报期,因此直接“去大城市”是一种更高效、更好的方法。
“反向飞地”是从欠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发展飞地经济的模式。从工业设计的角度来说,就是“异地设计创新,本地改造生产”。通过在大城市设立“反向飞地办公室”,对接顶尖人才资源和企业资源,最终的设计成果将回流到当地进行转化,带来效益。
这种模式实际上在很多“淘宝村”已经开始形成。例如,在汉服产地山东菏泽曹县,一些店家主动将研发设计转移到经济较发达的杭州,但生产线仍保留在当地。从政府的角度来看,如果这种模式得到发扬光大,可以更直接地撬动大城市,实现更好的赋权。
白沟“冲”直达工业设计第一城深圳。在深圳市工业设计行业协会大楼内,设立了白沟箱包产品研发及推广办公室。同时,在当地设立白沟箱包(深圳)设计中心,将深圳办事处引进的设计成果产业化。这样,白沟的设计需求就可以直接对接优质企业,箱包均由国内最先进的工业设计师设计。其产品还可以利用深圳海量的消费群体和层出不穷的展会走向全球。
白沟并不是这种模式的孤立例子。江西宜春丰城在发展教育装备产业过程中,也采用了这种跨区域人才聚集和利用的新模式。凤城不仅在深圳天安云谷打造了“粤港澳大湾区人才飞地”,还在省内南昌打造了以工业设计院形式的“人才飞地”。资本,引进了东方麦田、乐拼乐道等知名设计公司。
目前,在深圳市工业设计行业协会的牵头下,“深圳设计”正在加大输出赋能国家的力度。这给很多意识觉醒但实力不足的中小城市带来了机遇。上文提到的奉贤电动车、清河羊绒,以及高阳纺织、曲阳雕塑等“小城大产业”,都在借力深圳之力,撬动升级。
比如,奉贤县作为全国“电动三轮车之都”,正在积极对接、导入深圳资源,试图在“新国标”趋势下寻找品牌升级之道。未来,相信会有更多的中小城市能够通过“反向飞地”模式发展自己的产业。
如今,虽然我们不再是那个不懂设计的“山寨国”,2018年工业设计产业规模已达397.29亿,但行业成熟度和后端撬动力依然较低,必须加快步伐赶上。
2019年,13部门联合印发的《提升制造业设计能力专项行动计划(2019-2022年)》也直接指出:“制造设计能力是制造业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设计能力不足仍然是问题对于影响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瓶颈问题,我们将力争用四年左右的时间,切实改善制造业短板中的设计问题。”
未来,想要用“中国设计”打造品牌、打动世界,首先必须完成“设计意识”的推进。从“设计就是绘图”到“设计贯穿整个生命周期”、“设计是核心发展战略”,只有更加关注这个行业,才能实现“1:1500”的价值撬动。
地方政府要发展工业设计,不能仅仅用“建园区、招产业、制定政策”三管齐下来解决问题。相反,应该从自身条件出发,寻找适合的路径,挖掘需求,对接人才,大力创新。
值得庆幸的是,近年来,中国涌现出许多获得国际设计奖项的优秀企业和设计师,设计新生力量蓬勃发展。
而从城市和区域层面来看,不仅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脱颖而出”,台州、永康等浙江多个“区块经济”地区也有亮点;合肥、青岛、佛山等工业强市已相继制定专项工业设计扶持政策,寻求设计驱动创新突破;就连传统工业县市也在想方设法借力大城市进行设计赋能。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设计”一定会与“中国制造”一道,走出一条从落后到领先的追赶发展之路!工业设计将日益成为新时代城市创新突破的黄金产业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