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猫可爱因不会说话,脱口秀大会调侃吸猫日常引思考
“小猫之所以这么可爱,就是因为不会说话。”
据了解,你们在最近举办的《脱口秀大会》节目中,继续对“养猫”生活进行嘲讽。请稍微控制住凝视我们的“痴迷”目光,显得有些反应迟钝……虽然对面的狗也不太会表达,但人类似乎普遍认为,猫咪更难以理解,毕竟它们看起来不那么热情洋溢。如果有机会交流,你们希望了解哪些方面?
讨论一下猫的类别吧,先说说自己的情况,帮着分析分析哪些猫咪性情更随和亲近人,哪些又比较独立冷淡?又或者是什么饲养方法能让毛发摸起来更顺溜?抑或是统计一下那些在网络上走红的小猫的成名经历?如果仅限于这些,那确实没什么可说的,这些全都是人类关注的话题,我们为什么要在意毛发的质感,又或者什么样的个性更招人喜爱呢?更何况大概很多人觉得,我们的存在就是为了“可爱”吧。
《猫咪秘史》,由小猫芭芭讲述,保罗·库德纳利整理,李磊翻译,由贝页与文汇出版社合作于2022年10月出版发行。
倘若你确实对我们产生了兴趣,不妨先降低高度,仔细观察。或许你会察觉到,当我们换个视角审视彼此共同经历的岁月,或许并非像从前想象的那般,全是人类自认为的掌控。比如说,人类常以为他们改造了我们,实际上,是我们逐渐适应了彼此,回溯历史,我们曾经是相互依存的盟友关系。
此外,许多宠物主人常常忧虑我们可能会不慎离家出走,无法像狗那样寻回住处,似乎一旦脱离家庭就难以独立生活。实际上,数百年以前,我们的同类曾乘船环游过世界各大洋,并且借助飞行器飞升至数千米的高空。
人们常常把我们和狗做类比,认为我们性情多疑且冷漠,又不像它们那样忠心耿耿,这种看法究竟是怎么产生的呢?要知道,作为当事人,我们可从未表示认同过。通常情况下,大家觉得我们变化无常,可仔细想想,其实一直摇摆不定的是人类自己啊。就像先前那个笑话所说,如果彼此沟通很困难,那至少,我们不要互相伤害对方。
“如今是你们在照看我们,
那时却是我们在照看你们”
青草香的小鱼点心,各式样的脖颈服饰,奢侈款猫砂盆,今日的猫咪仿佛无需付出,就能轻易赢得人类的喜爱。只由于我们的容貌类似人类幼童,无需像狗那样殷勤,就能引动人类的庇护心,难怪有传言称我们为“主人猫”。能够分辨出来,里面包含一些自我调侃和矜持,归根结底,人总爱以“看护者”的角色定位自己,硬是给自己加派了“照料”的任务。
但是存在一个值得商榷的议题,人们普遍认为我们是被驯化的,其实情形恰恰相反,是我们主动改造了自身。法国有一位人类学家名叫马塞尔·莫斯,没错,就是那位提出“世间并无纯粹的礼物”观点的学者,他还曾声称,猫是唯一成功驯化了人类的生物。唉,我们根本无意计较彼此谁先臣服谁,只是人类向来过于自大,在以往的记述里把所有历史成就都归于自己,完全忽视了其他生物的付出。早在原始社会时期,那时确实是我们负责照料你们。
这就需要说起如今家猫的祖先,也就是被称为“利比亚猫”(Felis silvestris lybica)的非洲野猫。这种猫与你家中的宠物相比,样貌差异明显,体型更为粗壮,毛发呈现带有斑点的黄褐色。它们曾是活跃在北非地区的强悍捕食者,对猎物极具威胁。北非这个地名,听起来似乎有些遥远吧。《诗经》中确实提及:“韩乐韩土……有熊有罴,有猫有虎,庆既令居,韩姞燕誉”,曾用我们类比熊罴虎猫,然而有个认知误区,大型猫科动物是300万年前才演化形成的,而利比亚猫早在1300万年前就已适应当地生态,因此不必再说我们是“小型版”老虎。
《猫咪迷恋者的简史》,艾比盖尔·塔克 撰写,黄竹沁 翻译,楚尘文化 合作中信出版社,于2018年4月出版。
那个时期,利比亚猫体态轻盈,拥有远超其身躯的强大体魄,堪称野外生存的顶尖猎手,能够凭借能力征服环境,无往不利,在自然界中占据绝对优势地位,是当之无愧的霸主,凭借出色的捕猎技巧和敏捷的身手,轻松制服猎物,生存能力极强,是食物链上的重要一环,在野外的生存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食物链顶端的物种,其力量和敏捷性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是其他动物难以匹敌的强大存在。与此同时,远古时期的人类,还处在农业文明的起步阶段,刚刚开始尝试种植农作物,在摸索中学习如何储存粮食,以应对自然灾害带来的各种挑战,努力确保自身能够抵御各种恶劣天气和环境的考验,为生存下去打下基础,不断积累经验,逐步发展出更完善的农业技术,以更好地保障食物来源,应对各种不可预知的困难。或许你们能应对体型庞大的野兽,可对那些神出鬼没的鼠辈却毫无办法,这些偷吃粮食的动物正合利比亚猫的胃口,它们同样不怵生不怕死,敢于突破防线潜入你们的住处,人类与我们的祖先之间暗地里形成了合作关系,你们负责清除大型猛兽的威胁,它们则负责处理那些烦人的窃贼。
这个故事的后半部分,你们应该都清楚了,那个最初的小村落慢慢兴盛起来,规模越来越大,最终形成了后来的埃及,也是你们所说的文明起源地之一。埃及人对猫的贡献心存感激,把它们当作神来崇拜。后来,随着他们之间认识的加深,他们惊奇地发现,除了抓老鼠,猫似乎还拥有某种超前的神秘能力,能够感知天气的转换,也能预示地震的发生。实际上并非什么神奇力量,只是我们的感知能力更为敏锐而已。然而无论如何,古埃及人确实将预测未来的期盼寄予我们,我们开始映现在镜子的反光中,用以警示不祥之兆;出现在护身符和金属响器上,象征着守护生命;就连那座知名的斯芬克斯雕像也将法老与猫科生物的形态融合,负责守护这片土地上的居民。
《埃及见闻》中,法国学者乔迈尔于19世纪初游历卢克索期间,曾对一位不苟言笑的卫士进行过描述,通过文字揭示了这类猫科生灵所具备的真挚情义。
猫也出现在古埃及的起源故事里。你们应该都听说过,猫有九条命,那只是个玩笑。据说在天地初开之时,万物还处于混沌状态,太阳神拉以公猫之姿,用爪子打败了大蛇阿波菲斯,世界因此有了生命。拉虽然性别为雄性却孕育了其他神祇,最先诞生的有风之神休以及水域之神泰芙努特,这两者产生情愫后,形成了土之神盖布与天空之神努特,接着又繁衍出两个男性神祇和两个女性神祇,如此这般从一数到二,由二增至四,再由四扩展至八,最终加上拉自身,总共九条生命便完整了。
这种近乎极致的仰慕在今天简直难以理解,再看看社交平台上那些分享我们用餐失态的滑稽片段,在古埃及这可是大错特错。但说真的,我们也会发笑,只是我们的胸怀没有那么狭窄,只要别演变成伪装友善的什么“温和化”操作,我们就当作是一种好意。然而还是得记住,埃及人有个谚语:“切勿取笑猫科动物。”
《猫神和狮神》是伯纳德·德·蒙福孔在1719年完成的一件雕刻作品,作品展现了猫科动物对埃及人精神层面产生的深远影响。
“别让那只可怜的猫跑出去”?
如今人类饲养的猫咪,性情早已远不如利比亚猫那般残暴,然而它们体内依旧潜藏着若干原始的习性。不少饲养者有个固定动作,每次进出房间都会不假思索地关上门,只要我们正巧望向那扇未完全关闭的门扉,总会有人立刻高声叫喊:“糟糕,千万不能让那只弱小的猫咪逃到外面去。”这份感情实在过于沉重,难以负担,要知道如果去翻阅“猫史”,会发现那些曾经上天入海的猫,可能会让人感到十分震惊。
简单介绍一下一位朋友,它就是历史中声名显赫的猫咪水手特里姆。在十九世纪初期,这只身上有块白斑的黑色公猫曾搭乘航船出海,起初环绕澳大利亚航行,接着又跨越了印度洋、太平洋以及大西洋,确实是名副其实的周游世界的航海猫。
《猫咪秘史》配图。
猫咪出海的历史非常悠久,早在古代就已经存在了,它们曾搭乘过腓尼基人的船只,也陪伴过埃及的权贵进行远航活动。那时候的船大多是木质的,老鼠很容易找到藏身之处,如果它们偷吃船上的粮食,又或者啃咬船桩,可能会引发严重后果。因此,在所有出海的船员中,猫咪总是必不可少的成员。尽管有这样的传统,但特里姆的英勇表现还是十分罕见。这只猫出生在南太平洋的一艘勘探船上,据传幼时曾在甲板上嬉戏,无意间从围栏处跌落海中,当船员们察觉到它的失踪而手忙脚乱之际,却见它游过波涛,已攀上桅杆的绳索,仿佛在俯瞰人类的惊慌失措。
马修·弗林德斯(Matthew Flinders)天生具备驾驭风浪的非凡能力,对此他赞叹不已。特里姆不仅个人能力出众,而且极富协作意识,它精通航海技巧,经常留意船舱内小型哺乳动物的行踪,同时也是维系所有船员情感的重要桥梁,虽然偶尔会跳上饭桌,夺走水手们的食物,但这些行为反而为漫长的海上生活增添了不少乐趣。他们彼此陪伴航行了四年,还绘制了世界上第一幅澳大利亚全图。
更加奇特的是,特里姆仿佛与海洋有着天生的缘分。弗林德斯曾将它安置在伦敦,你或许听过狗会“搞破坏”,却没想过猫也会这样吧?确实,在闻不到丝毫咸味的空气中,特里姆差点把家里弄得一团糟……无奈之下,弗林德斯只好把它重新带回了船上。那次出行里,船只在毛里求斯被控海盗行为而停航,船长被怀疑是海盗,获刑七年;同伙特里姆的处罚同样严厉,被判处离开船只变成流浪猫。这能忍受吗?它当然逃走了,人类无法抓住它,此后便再无消息。也许,它从海浪中来,最终又回到了浪花之中吧。
《猫咪秘史》配图。
某些巧合在于,从人类思维角度看,潜入深海和飞向天空其实并无不同之处,特里姆的壮举使你们忽略了,每只猫咪都具备独特个性,切勿总是主观臆断替我们做决定,那只从地平线方向冲上云霄的灰毛猫基豆(Kiddo)就明显不情愿。
二十世纪初,人们依然热衷于驾驶飞行器横跨大西洋。屡次尝试失败之后,1910年,美国号飞艇又载着“七名飞行员”开始了探索茫茫大海的旅程。其中,也包括那位对这次冒险并非特别热心的基豆。它登船纯属偶然,工作人员沿袭了航行习惯,认为这次远航需要猫咪的伴随,而且基豆也曾经有过航海经验,但随后,随着高度的增加,基豆开始变得焦躁不安,它不停地发出尖锐的声音,并且四处奔忙。
那个时期,那艘飞艇安装了最先进的无线电设备,机长在盛怒之下对着话筒大声呼喊,让罗伊赶紧把那只可恶的猫抓住,这一举动促成了人类历史上首次空中广播,通过无线电传播的声音中,主角竟然是一只了不起的“空中猫”,尽管那次航行最终未能圆满完成,但基豆却因此声名远扬。到了下一次试飞时,为了吸引关注的新机长又把它装上了飞行器,这次失败导致了毁灭性的后果,包括基豆在内的整个机组人员全部沉入海中,如今回想起来,基豆并不是因为“离开”而遇难的,而是那扇门的开合,从来不是我们能左右的。
喵星人与汪星人的宿怨?
谈到“最佳伙伴”,你们会想到哪些动物?十有八九浮现于心的,是那位住在隔壁的汪星人吧。毕竟它们看起来忠心又热忱,而我们似乎总是有些懒散和漫无目的。这原本是不同物种的特性,但有些讨厌猫咪的人轻易就将这些差异夸大为“猫咪的恶意”,在我们和汪星人之间制造对立,这场激烈对立的“猫狗之争”究竟是怎么开始的?毕竟,我们可从来没有承认过。
回看过去,这次风潮的倡导者并非生人勿近之辈,其著作在历经四百多年岁月后,仍然在强化大众对动物固有的认知,这位人物源自法兰西,名叫乔治-路易斯·勒克莱尔(Georges-Louis Leclerc),没听过这名?他的头衔你肯定知晓,人们习惯称其为“布封伯爵”(le comte de Buffon)。一七四九年,布封的《自然史》问世,如今许多针对猫狗举止的拟人化阐释,大多能够溯源至这部著作。依照布封的观点,狗具备所有令人称道的内在特质,它们忠心耿耿且无私奉献,总是殷勤地等待命令,并且始终如一地坚决履行。猫给予的关怀与狗迥异,它们心思难以捉摸,从不肯降低姿态,唯有当自身受益时才会这样做,而且它们从不与人对视,其本性仿佛潜藏着诡计和敌意。
1898年恶魔猫在美国国会大厦引发恐慌事件,该消息被当年众多报纸报道,并且附有画家创作的恶魔猫重现画作。
这本书面世后立刻被讨厌猫咪的人奉为宝典,在众多读者里,那个身材矮小的皇帝拿破仑·波拿巴无疑是个铁杆支持者。拿破仑对狗的钟爱,从他在朝廷上的一番话就能略见一斑,他曾断言存在两种忠诚,即狗的忠诚和猫的忠诚,并借此点明如果有人想在官场发展,就不该具备“猫”般的性情。因此可以理解,上层有所偏好,下层必定追随,巴黎市区曾经鼠患严重,有关情况传开后,拿破仑曾傲慢地评价说“这是个文明的时代,无需再使用落后的手段”,然而无论是使用捕鼠夹还是投放毒药,效果都不理想,要么是成效太差,要么是除鼠远不如杀人管用。
留意到了,关于我们的种种非议,根本原因在于某些人那卑微的炫耀心理。法国思想家卢梭曾一针见血地指出,许多人对猫的厌恶情绪,其实源自一种统治欲,这些人因我们不肯顺从而心生怨恨。不然的话,又怎能突然之间歪曲事实的本来面目呢?
启蒙时代末期,过去被视为不妥的诸多特质,很快获得了全新的理解。
猫看似狡猾,但言辞锋利的莫泊桑却戏称这种特质,反而让众人感到兴奋,猫咪变幻莫测的性格持续勾起人类的征服欲望。创作《恶之花》的诗人波德莱尔,甚至将抚摸猫的举动,比作对爱人的渴求。不要误解了!他的意思是,我们触发了他那充满欲望、自由奔放不受拘束的思维区域,因此源源不断产生创作灵感。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这只猫咪隶属法国第361宪兵队B连,参与维和行动,给紧张的军旅生活带来些许温馨。它成为了军旅生涯中难得的温情寄托。
猫并非冷漠,法国诗人戈蒂耶持不同看法。他将数十年来对猫的观察记录成一篇散文,仅从标题就能感受到其深刻——题为“赢得猫的友情并非易事”。他说明,猫咪不会随便和人类交好,只有当你配得上时才会亲近,它们非常坚守固有习性,拥有难以改变的规律性,不会做自认为不妥的事,所以显得有些疏远,听上去,仿佛“猫儿脸颊微热”,不必如此称赞我们,归根结底,自古以来我们的性情没怎么变过,而你们对咱们的理解却总在变。究竟“反复无常”的是谁呢?
尾声
反复无常的是人,不是猫
倘若仅仅是三心二意也就罢了,毕竟本性如此,实在无需过分苛责。然而你们的三心二意,常常波及到我们整个部族的兴衰,这就显得太过分了。
以寺庙为例,当前,众多寺庙仿佛变成了猫的汇聚之所,据说若要观赏法源寺的猫,必须提前登记等候。然而,先前很长一段时间内,寺庙一直认为我们令人不悦。据称在往昔佛陀的安葬仪式上,各方人士纷纷前来吊唁,弯腰致哀,就在紧要关头,有猫冲上前将一只老鼠咬毙了。这种状况令佛门弟子心生嫌恶,认为生灵涂炭违背了他们的信仰准则,因此各处寺庙都对游荡的猫咪敬而远之。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众多寺庙发现库房里的经卷典籍遭到鼠患的严重破坏,于是又不得不将猫咪请入寺中。人心善变,常常因为某个传闻就排斥某个物种,转而在需要猫咪帮忙时立刻转变态度。
1890年,一张圣诞贺片里,出现了猫和女孩的画面,这幅作品出自波兰裔印刷商路易·普朗之手。那个年代,猫咪再次被人类所接纳。
幸而这次仅限于压缩我们的活动范围。中世纪针对猫的贬低,几乎使整个物种陷入濒危境地,可以说,那个黑暗时期也是“猫史”上的一次重大浩劫。
这种情绪的转变其实早在四世纪就已经显露端倪,这场纷争最初源于教派间的冲突,当时基督徒们决心与旧有的信仰彻底切割,所有与异教徒有关的物件都被当作废物丢弃,在他们眼中,猫,特别是黑猫,最受异教徒的喜爱,因此也被视为不祥和邪祟的象征,这种偏见在早期还仅限于言论,最多只是试图破坏人类从古埃及时代起对猫的喜爱。在中世纪时期,流言蜚语变得越来越猖獗,人们指责我们勾结恶魔,甚至偷走他人的魂魄,就连交配时的声响也被歪曲成地下主宰者的神秘呼唤。在德国那边,异教徒被称作“Ketzer”,这个词的意思是猫。这种激烈的矛盾给我们带来了诸多灾祸,其中最令人发指的是中世纪的烧猫活动。
《聚会之中》是普朗的又一件石版画作品,在19世纪以前,人们很少将猫描绘得那么讨人喜欢,那个时期艺术家们才开始着力表现猫的萌态。
那个时期的欧洲曾有一种集体性精神失常现象,受影响者仿佛灵魂出窍般,不停地做鬼脸、晃脑袋,当地居民称其为“圣维特斯狂舞”。令人荒诞的是,人们认为这场骚乱的起因是城市里四处游荡的乌鸦,因此在圣约翰节前夕把猫关进笼子,然后投入火中,这些无辜的动物变成了人们欲望的寄托,成了假想敌的象征。法国一个城镇就死了五千五百七十七只猫。这场杀戮持续了五百年以上。人类为此付出了代价,每当猫被扔进火里,城里黑老鼠就越来越多,人类的希望也随之破灭,那场席卷欧洲城市的黑死病让本就压抑的中世纪更加阴暗。
现在你们被称为“宠物照料者”,而我们则是“猫咪管家”,但是无法确定,那些过往是否已经深深烙印在血脉之中,变成了潜藏的内在驱动力。当你遇见一只陌生的猫,想要靠近它轻轻抚摸,而它立刻变得十分敏感,甚至选择离开时,不必感到惊讶。因为过去的经历告诉我们,陌生人的举动,往往并不包含善意。我们真正渴求的并非神殿,也无所谓任何阿谀奉承,从古至今,所期盼的不过是些许轻柔的安抚,几句温暖的话语和一点点食物。这一切,远比人们想象的要容易得多。
作者/申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