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库孟家镇自然景观与交通概况:石景山、磨盘山、桃山及203国道等详细介绍
法库孟家镇
自然轮廓
法库县孟家镇孟家村,镇政府所在地。位于县城北部,距县政府所在地法库镇4公里。东与白家沟镇、和平乡毗邻,西与慈恩寺乡毗邻,南与法库镇接壤,北与康平县郝官屯乡毗邻。境内有山水相依、怪石秀美的石景山、峰峦叠嶂、林密谷幽的磨盘山、群峰环抱、泉水醇厚的桃山。山峦连绵,山势起伏,绵延11公里,形成境内东部、南部丘陵坡地,西部、北部平坦的地形格局,三山一水六田。水系有季节性河流2条。老边河发源于磨盘山,经老边、风七堡、团岗子、西大房身村进入白家沟镇,最后流入泡子岩水库。交通运输,203国道、沉康高速公路、铁煤集团铁路穿境而过。有203国道大桥、黄花岭大桥等大小桥涵160座。全镇辖32个村、村。其中:行政村13个,自然村19个。 2003年,总户数5637户,总人口19056人。 2011年,总户数5711户,总人口19427人(农业人口18790人,非农业人口637人)。有少数民族户153户433人。其中:满族110户313人,蒙古族38户105人,回族3户11人,朝鲜族2户4人。现孟家镇政府驻地大院是县城仅存的清末古院落建筑(韩家大院)。
行政区域历史
旧属蒙地,后属康平县。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隶属法库直隶部正北路巡司(驻古树子)。宣统二年(1910年)实行地方自治,隶属北邑乡(乡自治会所在地古树子)。民国二年(1913年)。废法库,置县,沿袭旧制。民国十二年(1923年)实行区村建制,隶属法库县第八区(区公署驻古树子)。民国十七年(1928年)属第六区,境内分古树子、东火石岗子、老边、凤七堡、大房身、黄花岭、孟家窝堡、许三家子、新堡9个村,领17个村。副村。伪满洲国隶属古树子、大房身、新城3个村,辖14个村。 “1993年9月”胜利后,隶属法库县第一区(区政府所在地孟家窝堡)。国民党占领时期,分属古树子、大房身、新潮3个乡,14个炮台。 1948年2月,法库县解放,仍属法库县第一区,辖东半部14个行政村。 1956年,撤销区村建制,分为大房身、新城、喇嘛黄、大泉岩四个乡。 1958年2月,乡合并,隶属大房身镇、法库镇。 1958年9月,与大房神、慈恩寺、调兵山、赵北堡、法库镇四乡成立“红旗人民公社”,公社公社驻法库镇。辖41个基层核算单位(作业区),是全县最大的人民公社。 1960年,法库镇从红旗人民公社分离,单独成立法库镇人民公社。 1961年,划分东、南边界,成立调兵山、赵北堡两个人民公社。红旗人民公社迁至孟家窝堡。 1962年,划定西部边境村庄,成立慈恩寺人民公社。红旗人民公社辖18个生产大队。 1968年,红旗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成立。 1981年,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改为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 1984年实行农村建制,红旗人民公社改为孟家乡人民政府。 2004年2月调整村庄规模时,赵家窝堡村并入孟家村,罗四甲子村并入徐三家子村,王家窝堡村并入桃山村,团岗子村并入老边村。北七家子村与东岗子村合并。合并后,蒙江乡辖13个行政村、19个自然村。 2010年,为深入推进法库经济区发展战略实施,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做强乡镇经济,充分发挥区位和资源优势,强化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 2010年6月13日,经辽宁省人民政府批准,孟家镇更名为孟家镇。更名后,孟家镇面积、镇政府驻地不变。辖13个行政村、19个自然村、1个开发区(孟家绿色食品经济开发区)。
村落名称及由来
【孟家村】孟家村原名“孟家棚屋”、“孟家窝棚”,是一个建制村。镇政府驻地。隶属于法库县孟家镇。辖赵家一个自然村。位于县城北部,北纬42°32,东经123°25。距县政府所在地法库镇4公里。东与香港赵家村毗邻,西与香港徐三家子村、罗丝家子村毗邻,南与香港桃山村接壤,北与香港古树子村相邻。清朝嘉庆年间,山东有一位孟姓男子为躲避饥荒,来到这里搭建棚屋、开垦荒地、耕种土地,祭祀孟王。金、黄、郑、侗等户陆续迁入,逐渐形成村落。因第一个住户而得名,称“孟家窝棚”,后来演变为“孟家窝棚”。 1984年3月23日更名为“孟家”。境内有山2座。 203国道穿村而过。村北有一座1997年10月建成的混凝土结构桥。桥长25米,宽15米。
【赵家屯】赵家屯原名“赵家窝棚”、“赵家窝棚”,是一个自然村。它最初是一个有组织的村庄。 2004年2月,村庄规模调整时并入孟家村,隶属于孟家村。镇政府东侧,距镇政府所在地孟家村1公里。东邻香港大房身村,西邻香港孟家村,南邻香港桃山村,北邻香港古树子村。清朝嘉庆年间,一位赵姓农民从关口逃亡,来到这里搭棚耕地。赵无子嗣,遂以郭逢春的曾祖为后裔,视其为己出,改姓赵。后来赵家两位长辈去世后,又改回郭姓。经过漫长的岁月,村落才形成。因是赵姓最早的居住地,故村名为“赵家窝泊”,后演变为“赵家窝堡”。 1987年,因县内同名,更名为“赵家”。
【宝岭沟村】宝岭沟村原名“饮马清沟”、“义马七沟”,是一个建制村。隶属孟家镇。辖焦家岗子、上屯、后屯3个自然村。位于镇政府东北部,距镇政府所在地孟家窝堡村11公里,东距焦家岗子0.5公里。西邻和平乡崔家沟村,西邻本乡老边村,南邻和平乡李家子村,北邻康平县新安堡。原籍山东莱州府平度县辽兰村),随固伦端敏公主嫁给蒙古王来到这里,定居于此,成为村落。村名的由来有两种解释:一是村北有一条大清沟,蒙古王子打猎时曾在这条沟里饮坐骑,故名“村”。喝”。另一种说法是,村南有一座格格岭,是一对夫妇合葬的地方,位于科左中旗。达尔汗王的女儿死后,就在此建陵墓,第三年,按省令改名“夷陵沟”,字面意思也是“葛葛岭”。陵墓。
【焦家岗子屯】焦家岗子屯是一个自然村。隶属于八岭沟村,位于八岭沟村。位于乡政府东北部,距乡政府驻地孟家窝堡村10.5公里。丘陵地带。清朝康熙九年,一位焦姓男子迎娶固伦公主,给孟王做差事。后迁居此岗,故名“焦家岗子”。 1981年全村耕地面积1920亩,总人口392人。
【上屯】天然屯。隶属于岭沟村。位于焦家岗子以南1公里处,丘陵较多。清康熙九年,山东省莱州府平度县辽兰村村民焦殿举的祖先,在古伦端敏公主嫁给孟王时首次来到这里居住。因房屋建在焦家岗子南面的小山上,故名“上屯”。全村耕地面积1489亩。 1981年总人口为230人。
【后屯】后屯,自然村。属于宝岭沟村,位于宝岭沟村北0.5公里处。现与宝岭沟村相连。因位于宝岭沟村北,故名“后屯”。
【东岗子村】东岗子村,原名“火石岗子”东火岗子有机村,辖北七家子、刘家窝堡、哈七岗子三个自然村,隶属于孟家镇。位于镇政府以北,距镇区孟家窝堡村政府驻地距康平县新安堡村5公里,与慈恩寺乡西岗子村接壤。西至本乡县古树子村,北至康平县孙屯村。 乾隆年间,保太济聪天津府从永平府滦县大杨庄招收佃户李长顺、杨华在此开垦荒地。后来,陈数等人从盖州迁来,因村西北有一座盛产“燧石”的小山而逐渐形成村庄。西称“东火石岗子”,1958年后简化为“东岗子”。 1984年与邻村何家窝堡相连,合称“东岗子”。
【北七家子村】北七家子村原名“七家子”,是一个自然村,属于东岗子村。位于镇政府北部,距镇政府所在地孟家窝堡村7公里。东与本乡临宁沟村接壤,西与本乡东岗子村接壤,南与本乡团岗子村接壤,北与康平县新安堡村接壤。清代乾隆年间,刘、杨、郝、石、冯、李、张七户人家从山东迁来开荒定居。后逐渐形成村落,因最初的居民有七户人家,故名“齐”。后因县内重名,1981年经铁岭地区行政公署批准更名为“北七家子”。
【刘家窝堡屯】刘家窝堡屯原名“刘丘窝堡”,是一个自然村。属于东岗子村。位于北七家子南1公里处。地势平坦。清朝嘉庆年间,两位来自山东的农民刘秋、刘慧远率家在此定居。他们租了古树子村福德堂杨寡妇家的土地,久而久之,村子就成了村,故名流秋窝堡。后简化为“刘家窝堡”。1981年该村耕地面积843亩,总人口160人。
【哈其岗子屯】哈其岗子屯原名“喀喇沁岗子”、“平民岗”,是一个自然村。属于东岗子村。位于北七家子南1.5公里处。地势平坦。清朝嘉庆年间,杨姓人租了古树子村福德堂杨寡妇家的土地,在山坡上盖起了房子。蒙古语称“喀喇沁岗子”(意为平民)。 ),后改名为“哈旗岗子”。 1981年全村耕地面积110亩,总人口134人。
【老边村】老边村,一个有组织的村庄。属孟家镇。辖团岗子、王柏窝堡两个自然村。位于镇政府东北部,距镇政府所在地孟家窝堡村6公里。东邻香港凤七堡村,西邻香港北七家子村,南邻香港团岗子屯,北邻香港药岭沟村。清康熙九年(1670年),山东省济南府大杨庄人杨云甫来到蒙地为固伦端敏公主大婚,后被派去开荒。随后,杨振声、曹发、郭凤山等人搬到这里务农,久而久之就成了村庄。因木村北二里处有一堵柳条墙,扩建后废弃,故村名为“老边”。全村土地总面积5.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6100亩,林地2000亩。地形为丘陵。主要农作物是玉米。主导产业为设施农业(大棚蔬菜)。 1981年,总户数2111户,总人口850人。
【团岗子屯】团岗子屯,自然村。 2004年2月并入老边,隶属老边村。位于镇政府东北部,距镇政府所在地孟家窝堡村5公里。东邻香港凤栖堡村,西邻香港古树子村,南邻香港大房身村,北邻香港老边村。清朝嘉庆年间,这里是后古家子村老焦家的窝棚。后来,山东济南府的杨景龙、周文祥、崔等人逃离荒野,定居于此,成为焦家的佃户,久而久之就成了一个村庄。因村西南有一座圆形土丘,故名“团岗子”。全村土地总面积3.9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184亩,林地面积300亩。地势平坦。主要农作物是玉米。 1981年总户数148户,总人口582人。2003年总户数160户,总人口562人。 2011年,总户数136户,总人口568人。少数民族中,满族4户4人。申康高速公路从村东穿过。
【王百窝堡】王百窝堡原名“王百窝棚”,是一个自然村落。属于团岗子村。位于团岗子北0.5公里处。北纬42°351,东经123°27′。位置地势平坦。清朝道光年间,妻子亲戚王白逃离荒野,来到这里搭棚,开垦荒地。山东农民孙百昌和黄麻席工匠黄大豪的父亲在此定居后,村子因第一批居民而被命名为“王百窝堡”,后来又改读音为“王百窝堡”。该村有耕地面积150亩,1981年总人口181人。
【凤七堡村】凤七堡村原名“凤七堡”,是一个建制村。属孟家镇。辖欢喜岭、刘家台、阳青窝堡3个自然村。位于镇政府东北部。距镇政府所在地孟家窝堡村6公里。东与和平乡东大泉眼村接壤,西与本乡东大房身、团岗子村接壤,南与白家沟镇二台子村、前山村接壤,北与本乡药岭沟、老边村接壤。该村毗邻。清康熙九年(1670年),固伦端敏公主与科尔沁左翼中旗达尔罕亲王班迪结婚时,派焦姓男子留守此地开荒,先后有李、崔、曹、何等姓氏迁此定居,逐渐形成村落。相传早年,村北山树木茂盛,风景秀丽,曾有凤凰栖息于此。由于风凤凰被人们视为吉祥之物,故被称为百鸟之王。常被比喻为“龙”相随的“皇后”。具有典雅高贵的标志,“龙凤呈祥”,故村名为“凤凰”。 “七宝”后来读作“凤七宝”。境内有一条西河沟穿过村子,蜿蜒西行,从村西汇入东大河,再流入泡子岩水库。全村土地总面积14.4平方米。有耕地12379亩,林地7500亩。地形为丘陵,土壤为黄土。主要经济作物是辣椒。 1981年有380户,总人口476人,2003年总人口1710人。 2011年,总户数465户,总人口1714人。
【环西岭屯】环西岭屯是一个自然村。属于凤七堡村。位于凤七堡村东北2公里处。丘陵地带。清朝雍正年间,李德山、赵云峰的先祖逃离关口,定居于此。由于他们家北面地势低洼,行人和车辆通行十分困难。但每次走到田坎上,山上草绿,花香,空气清新,心情轻松愉快,泥泞难行的感觉一去不复返了。村因岭而得名,故称“欢喜岭”。 1981年全村耕地面积876亩,总人口142人。
【刘家台屯】刘家台屯原名“刘下台”,是一个自然村。属于凤七堡村。位于凤起堡以北1公里处,地处丘陵地带。清朝乾隆年间,焦春波第二代祖先从山东省莱州府逃亡至此定居。据说,早年村后有一个码头,旁有一棵大柳树。村民们饭后茶余饭后常聚集在大树下聊天,故村名为“留下台”。后称“刘家台”。 1981年全村有耕地面积860亩,总人口154人。
【阳清窝堡村】阳清窝堡村,原名“阳清窝堡村”,是一个自然村。属于凤七堡村。位于凤起堡南1公里处,地处丘陵地带。清朝光绪年间,有阳清人在此耕种。他们先搭棚屋看绿地,再盖房子定居。久而久之,这里成为了一个村庄,因此被命名为“阳清窝棚”,后来又改读音为“阳清窝堡”。 1981年全村有耕地面积890亩,总人口178人。
【古树子村】古树子村,有机村。隶属孟家镇。位于镇政府北侧,距镇政府所在地孟家村3.5公里。东邻香港土岗子村,西邻香港洛斯家子村,南邻香港孟家村,北邻香港东岗子村。清朝嘉庆年间,科尔沁左翼前旗宾图王派崔元礼到此招收佃户开垦耕种,并负责收取地租。孙德福、张仁、徐友贵、高连科等人陆续前来租地,后来聚集成村。因为村里只有一棵古杉树,高大挺拔,枝叶繁茂。于是他以树命名,称其为“孤树”。全村土地总面积9.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9855亩,禁地208亩。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主要农作物是玉米。主导产业是农业。 1981年,总户数385户,总人口1658人。 2003年,总户数475户,总人口1370人。 2011年,总户数480户,总人口1734人。少数民族有满族5户8人,蒙古族1户6人。龙满河从村东流过,从大房神经万米干渠流入泡子岩水库。
【东大房身村】东大房身村原名“高丽房身”、“东堡子”,是一个建制村。属孟家镇。位于镇政府东侧,距镇政府所在地孟家窝堡村5公里。东邻香港凤七堡村,西邻香港大房身村,南邻白家沟镇东二台子村,北邻香港团岗子屯村。清朝嘉庆年间,汉军镶黄旗人王、赵两家人从关内迁居于此,开垦第一居所,久而久之,这里就成为了一个村庄。因村内发现古房屋遗址(辽亲王丹东王时的高句丽遗址),故原名“高句丽方神”。因位于大房神之东,又俗称“东堡子”。 1964年,大防身大队脱离自建生产队时,更名为“东大防身”,简称“东大”。全村土地总面积4平方公里,耕地4400亩,林地600亩。土壤为黄土。主要农作物是玉米。主要产业为养殖业。 1981年,总户数为296户。2011年,总人口为1002人。有320户,总人口1100人。其中满族4户10人,蒙古族1户1人。东南方向有黄花山。
【大房身村】大房身村,原名“红旗田”、“西大房身”,简称“西大”,是一个建制村。隶属孟家镇。位于镇政府东侧,距镇政府所在地孟家村4公里。东与本乡东大房身村接壤,西与本乡赵家窝堡村接壤,南与本乡黄花岭村接壤,北与本乡古树子村接壤。清朝乾隆年间,已有汉族军户。黄旗先民孔庆德、王明海先来这里开荒定居,久而久之就成了村庄。因村附近有古民居遗址,故名“大房神”。 1958年大跃进时更名为“红旗田”。因位于东大房身西侧,故又称“西大房身”,简称西大。全村土地总面积4.6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7000亩,林地8亩。地形丘陵和平原交替。有坡地、洼地,主要农作物为玉米。 1981年总户数。有355户,总人口1402人。 2003年,有410户,总人口1382人。 2011年,满族3户12人,蒙古族2户8人。人们。申康高速公路从村中穿过。
【许三家子村】许三家子村是一个有机村。隶属孟家镇。辖罗四家子、小徐三家子两个自然村。位于乡政府西侧。距乡政府驻地孟家窝堡村3.5公里。东邻本乡乡孟家村,西邻慈恩寺乡刘家窝堡村,南邻法库镇,北邻慈恩寺乡杨家窝堡村。清顺治元年(1644年),山东省济南府历城县大徐庄人徐来生、徐浩恩三户人家,奉官府派人开垦荒地,向太子缴纳租金。 。随后,徐武堂加入了旗帜,捐出了自己的名声。后来,彭、程两人来到这里定居。由于他们是三户之首,建村后,因徐家人口众多,故名“徐三家子”。
【罗四家子】屯罗四家子屯,原名“四家子”,是一个自然村。原为建制村,2004年2月与许三家子村合并,成为许三家子村的一部分。位于镇政府西北,距镇政府所在地孟家村2.5公里。东邻香港古树子村,西邻慈恩寺乡杨家窝堡村,南邻香港许三家子村,北邻慈恩寺乡柴家窝铺村。清朝乾隆初年,董、罗、陈、李四个蒙古家族来到这里开荒耕种。后来移民增多,立村后,以先住村的四户人家命名,称“四家子”。 1981年,因县名同名,更名为“罗斯家子”。
【小徐三家子村】自然村。属于许三家子村。位于徐三家子村东0.5公里处。地势平坦。清道光年间,徐三家子村徐武堂后裔、徐振永曾祖父迁居此地,初称“东山”。伪满洲国时期改称“小徐三家子”。全村耕地面积340亩,1981年总人口403人。在小徐三家子村西北0.5公里处的农田里,有一座辽代土筑方形古城遗址,两侧各有一座。长300米。古城虽已不复存在,但城内已发现石磨、石锤、陶片、各种白瓷碗底、缸片、砖瓦、兽骨等遗物。
【桃山村】桃山村原名“烧锅”、“桃来山”、“桃儿山”,是一个建制村。隶属孟家镇。辖王家窝堡、程家窝堡两个自然村。镇政府南侧,距镇政府所在地孟家窝堡村1.5公里。它毗邻东方香港的Wangjiawobao村,香港的Xiaoxu Sanjiazi村,西部的Beimen村,南部的Beimen村,Mengjia村和北孔的Zhaojia村庄。该村庄是在清朝的早期建立的。由于该村庄位于一个被山包围的盆地中,因此在早期就被人口稀少。山上郁郁葱葱,泉水是纯净的。 Hou Banner王子和中央横幅的Dalhan王子随后派遣人员在这里建立锅装和酿造。皇宫和陵墓有必要献祭。它最初以简称为“ Shaoguo Tun”或“ Shaoguo”。在Kangxi时期,在“三个展览和万比撤退了四十英里”之后,柳条门终于位于法库镇的北街,内部和外部侧面彼此横跨沟槽,显然可以区分。这个村庄已成为距离Fakumen的最接近的村庄。该村有一条南北的土路,这是Fakumen通往内蒙古和海伦吉安(Middle Road)(中路)的唯一途径。它有时被称为“八只老虎的通行证”(因为Taoshan被山所包围,因此被称为“十个山脉和九个头,都隐藏和裸露。 。村庄北路的西侧是一座寺庙 - 长肖神庙,占地约3英亩。村庄南部的古老道路两侧都有两个烹饪锅(Fuxianghai和Guangjuyuan)。葡萄酒在飘动,葡萄酒的香气令人惊讶。商人进出法库,王室的马车和骆驼队通过这里。 ,所有人都必须停下来喝几杯。这个地方已成为边界外的一家葡萄酒商店,也是家乡葡萄酒制作,因此也被称为“ Shaoguo”。在清朝的捷克时期,Heshuo Duanrou公主的湿护士的家庭成员(在1730年的宗宗统治时期,她与Houqi Prince of Houqi嫁给了两个兄弟,Li Yunsheng and Li Yunsheng and Li Yunsheng and Li Yunsheng and Li Yunsheng and Li Yunsheng and Li Yunsheng and Li Yunsheng and Li Yunsheng和Yunlu,来自Zhili的Shuntian县Wanping县的边界。他在村庄外,定居在古吉亚兹村,后来从古吉亚齐村(Gujiazi Village)搬到这里,在那里他担任王子的锅炉,并收集了土地租金。到清朝的尽头,对柳门的禁令放松了,蒙古国王释放了荒原。来自通行证内部的许多难民涌入边境地区,以种植和种植荒原。边境门外村庄和居民的数量急剧增加。他们中的一些人经常去Shaoguo换谷物,换葡萄酒,其中还有一些知识渊博的人。学者们提到烹饪罐是一个工作坊,当用村庄的名字使用时,名字有点庸俗,但是什么是好名字?后来,有人看到村庄西南的山脉被桃树覆盖。当桃花朵盛开时,它们不仅像火一样美丽,而且香气也很强。桃子也是最好的水果。桃树被称为桃子,也可以抵御邪灵。此外,当从一定角度看时,山的形状类似于桃形。因此,我将“ Shaoguo”更改为“ Taolaishan”,但是当我尖叫和尖叫时,我总是感到有些不舒服,所以我将其更改为“ Taoershan”。后来,它也被称为“ Taoshan”。该村的土地总面积为4.14平方公里,2027英亩的耕地和100英亩的林地。地形是丘陵,村庄被山所包围。主要农作物是玉米。 1981年,有203个家庭,总人口为738。2003年,家庭总数为182,人口总数为638人。 2011年,家庭总数为212,总人口为616。在少数民族中,有2个HUI家庭,有6人。
[Wangjiawo Fort] Wangjiawo堡,以前被称为“ Wangjia Shack”和“ Wangjia”,是一个自然村庄。它最初是一个有组织的村庄。 2004年2月,它与Taoshan Village合并,当时该村庄和规模进行了调整,并与Taoshan Village有联系。位于镇政府的东南部。它距离镇政府所在的孟吉亚村3公里。它毗邻东部的扬谷村,东部的东西村(Taoshan of Benxiang),西部的贝门村(Beimen varge of Faku town),南部的xidafangshen村庄,北部的Xidafangshen Village。在清朝的贾奎宁时期,有些人姓王逃离饥荒,在这里定居在棚屋中。随后,山东省吉南县的冯·朱恩(Feng Juwan),卢·肖(Lu Shun)和其他人搬到了这里。村庄建立后,它被任命为第一位居民之后的“旺吉·沙克”,后来演变成“ Wangjia Shack”。现在,它与贝肯的Chengjiawo Fort相连,该堡垒统称为“ Wangjiawo Fort”。该村的总土地面积为3平方公里,其中包括3,600英亩的耕地和12英亩的林地。地形是平坦的,土壤是黑色的土壤。主要农作物是玉米。村庄向北行驶的山系统属于道山山脉,有两个山峰,Xishan Mountain和Changling Mountain。从法库(Faku)到赫(Heping)的高速公路,山孔高速公路(Shen-Kang Expressway)穿过这个村庄。
Chengjiawobao村庄】Chengjiawobao村是一个天然村庄。 Wangjiawobao村东北,距离Taoshan 1.5公里。 Wangjiawobao最初隶属于Wangjiawobao,与Taoshan合并,成为Taoshan村的一部分。在清朝的广周时期,有些姓氏姓氏从通行证逃离,并在柳树分支附近建造了他们的第一个住所。随着时间的流逝,它变成了定居点,被命名为Chengjia Shack,后来演变成Chengjia Shack。
【Huanghualing Village】Huanghualing Village,一个有组织的村庄。它属于孟吉亚镇。位于镇政府的东南部。距市政府所在的门口村村5.5公里。它毗邻东部Baijiagou镇的Dongertaizi村,西部的Benxiang的Yangcaogou村,南部的Benxiang的米福安山村,以及北部的Dafangshen Village。在清朝的扬宗时期,汉陆军的西格甘旗的人郭里扬(Guo Riyan)从山东省的吉南(Jinan)县搬到这里,以夺回荒原。后来,四个姓氏粉丝Wang,Liu和Zhang连续定居在这里,随着时间的流逝,它成为一个村庄。因为每个春天和夏季都有一个村庄的西部山脊,所以山脊上满是黄色的花朵,金色和灿烂的山脊,覆盖了山脉和平原,山脉充满了香水。该村庄以山脊的名字命名,因此该村庄被称为“ Huanghualing”。该村庄的总土地面积为4平方公里,其中包括4,500英亩的耕地和400英亩的林地。地形在倾斜,土壤是黄土。主要农作物是玉米。经济作物是地瓜和花生。领先的行业正在铺设母鸡育种行业。 1981年,家庭总数为278,总人口为1,090。 2003年,家庭总数为302,总人口为1,095。 2011年,家庭总数为300,总人口为1,080。少数民族包括3个有11人的Manchu家庭,有4人的蒙古家庭。在该领土上有Shijing Mountain向东南行驶。 Changfa Highway穿过村庄。
[Yangcaogou Village] Yangcaogou村,前称为“ Dayangcaogou”。有组织的村庄。隶属于孟吉亚镇。它对两个天然村庄(Xiaoyangcaogou and yinjiawobao)具有管辖权。位于镇政府的东南部。它距镇政府所在的门口村村5公里。它毗邻东部的香港村庄,西部的guoziyuan村,南部的东武村,南部的东瓜村,以及北部的Dafangshen Village。在清朝的扬宗时期,汤吉亚氏族的巴胡特·凯森(Bahute keshen)来自宗教部落的宗教旗,来到这里来赛马并占领了旷野。后来,他的三个儿子Chang Bao,Chang Fu和Chang被命令负责这个地方。随着时间的流逝,他逐渐成为中国人,并将中国姓氏改为“汤”。因为村里的土地上有许多沟壑,并覆盖着绵羊的胡须草,所以它被称为“扬谷”。同样,因为它与xiaoyangcaogou相反,因此被称为“ dayangcaogou”,后来缩短为“ layonycaogou”。在该领土内,有Bangchui Mountain和Nanda Mountain,它们是从北到南的铁矿石地雷。季节性河流起源于南达山(Nanda Mountain),穿过村庄的东部和西侧,向北蜿蜒,最后流入Paoziyan水库。有一个630英亩的湿地区域。每年春天,鹅和野鸭都来寻找食物,建立爱情巢,并复制他们的后代。在运输方面,有长法线高速公路和山孔高速公路,这些高速公路穿过村庄的西部。 2009年在该村的东部和西部建造了一座石头和混凝土桥。这座桥长20米,宽10米。
[Xiaoyicaogoutun]自然村庄Xiaoyicaogoutun。它属于扬谷村。它位于扬卡古(Yangcaogou)以南1公里。地形很丘陵。在清朝的贾奎宁时期,有一些姓氏姓的人从通行证逃离,来到这里。后来,越来越多的人搬到这里,成为一个村庄。因为该地区有许多沟壑,并被绵羊的草覆盖,并且由于它靠近大绵羊的草沟,因此被称为“小绵羊的草沟”。该村的耕地面积为1,122英亩,总人口为1981年。
【Yinjiawobaotun】Yinjiawobaotun是一个天然村庄。它属于扬谷村。它位于扬卡古(Yangcaogou)以北0.5公里。地形很丘陵。在清朝的贾奎宁时期,汉人中国人尹上山(Yin Shangzhi)从该县达古吉亚齐(Dagujiazi)的huzhuangtai搬到这里。他在这里建造了棚屋并在这里耕种。成为解决方案后,它被命名为“ Yinjia Shack”,后来变成了“ Yinjia Shack”。该村庄的土地面积为737英亩,总人口为1981年。
【小米村庄】以前被称为“ Fangshen”和“ Xiaofangshen”,它是一个有机村庄。它属于孟吉亚镇。它对Nantun的一个天然村庄具有管辖权。位于镇政府的东南部。它距离镇政府所在地的孟吉亚沃博村7.5公里。它毗邻法库镇的Sheshangou Village,东部,Faku镇的Donghu New Town,西部,Faku镇的Hongtulizi Village,南部,南部,Hongxiang的Huanghualing Village,Hongxiang,北部。在清朝的扬港时期,一个来自山东的尼的人首先来到这里定居。一个接一个,来自温登县的江,佩伊和金等农民,邓祖县,山东省在这里移民并逐渐成为一个村庄。由于村里有古老房屋的废墟,因此被命名为“ Fangshen”。为了将其与Dafangshen区分开,它被称为“ Xiaofangshen”,后来演变成“ Xiaofangshen”。
Nangou Nangou】最初称为“ Xiaonangou Nantun”,这是一个天然村庄。它属于米芬山村。它位于米芬山村以南0.5公里处。地形是半圣地和半平面。在清朝的贾奎宁时期,姓高的人从山东省的莱佐县搬到这里,随着时间的流逝,它变成了一个村庄。因为它位于米芬南林北坡的沟渠两侧,因此被命名为“ Xiaonangou”,后来缩短为“ Nantun”,今天被称为“ Nangou”。该村的耕地面积为1,650英亩,人口为1981年。
如果您喜欢,请单击观看
Faku县村庄,城镇和村庄的地点名称的专辑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