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归隐田园后的晚年生活:从官场失意到彻底躺平

日期: 2025-01-24 05:05:47 |浏览: 76|编号: 66805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陶渊明归隐田园后的晚年生活:从官场失意到彻底躺平

“东篱下采菊,悠然见南山”。陶渊明常用菊花来比喻隐居田园的自由自在。这也在我国田园诗派中留下了优雅的印记。

很多人提起陶渊明,往往感叹他的文学造诣,却总是忽略了他曾经为官、有政治理想。无奈,他只能隐居乡村,饮酒作诗。

很多人不知道陶渊明隐居之后发生了什么。晚年全身扁平的陶渊明是什么样子?

[1.官运不佳】

陶渊明出生于书香世家。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是才华横溢的学者。他从小受到的文化熏陶是一般家庭无法企及的。

然而,陶渊明的家庭状况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显赫。尤其是祖父和父亲去世后,家庭的处境日益每况愈下。

陶渊明自幼受到儒家、道家等思想教育的影响。虽然家道中落,但他始终有振兴家族的愿望。

二十岁时,陶渊明的家庭状况陷入了最困难的境地。这一年,他开始了仕途。迫于生活的压力,他担任过所有的官职,无论职位有多小。但他的地位低下,言语没有分量,没能留下什么功绩。

他是一个矛盾的人。他想当官,实现自己的抱负,但他也想念家乡,想要隐居乡村。他面对这种矛盾的局面长达十几年,直到东晋的混乱和动乱更加严重,官场的黑暗几乎是明目张胆的。

陶渊明越来越明白,所谓官场,其实就是权力的战场。他既没有权力,也没有影响力。怀着一颗赤诚之心,他很难在官场有所成就。即使作为大臣,他也难逃被排斥、孤立的境地。

【2.隐居难矣】

陶渊明生活在一个宗族制度极其盛行的时代。陶渊明出身贫寒,自傲,却缺乏相配家庭的支持。

母亲病逝后,陶渊明回到家乡奔丧,守丧三年。

同样的三年时间,他远离了官场的尔虞我诈,体验到了从未有过的轻松和幸福。

所以在他为官的晚年,他的生活就是忙于处理政务,闲时务农。东晋实行举荐制度,像陶渊明这样的穷人越来越得不到重用,他的治国思想也没有机会付诸实践。

陶渊明三进官场,三出官场,却很少与他人交往,这在很大程度上触犯了东晋官场的禁忌。

官场上无高无低的处境,让陶渊明逐渐减少了自己的精神追求。如果在官场上难以表达自己的野心,他就会选择自己擅长的领域来展示自己的价值。

陶渊明的细腻心思使他在官场上难以前行,但这对他退隐后的文学创作却有很大帮助。

归隐后,他似乎躲进了一个安全的避难所。他留下了“五斗米不放弃”的名言,名传千古。

如果陶渊明有诸葛亮的谋略,他也许就不会辞职隐居了。

他目睹了官场的黑暗现实,发现自己的野心难以实现,也无法改变这种现状。就算他回去了,也可能会失望。

[3.晚年的孤独]

在时代的滚滚浪潮中,陶渊明很难独善其身,但他却无法克服自己内心的坎。归隐后的日子也过得并不轻松。

与我们想象中的高官退休生活不同,陶渊明的仕途并不顺利。他当官时没有家人的支持,退休后也没有支持。

陶渊明回到家乡后,五十多岁仍要下田劳作。

但对于他膝下的五个孩子来说,这个决定无疑会带来生活水平的下降。

他们不明白,为什么父亲不去当个好官,而是想回村里。他们也无法弄清楚父亲的选择对这个家庭有什么价值。

当家里发生火灾,全家不得不搬家时,他对父亲的这种不理解达到了极点。

儿子们觉得,经过这场家庭悲剧,父亲会改变主意,重回仕途,让生活回到以前的样子。

但无论是谋士的邀请,还是朝廷的召见,陶渊明都一一拒绝了。

陶渊明早就看清了官场的腐败,他不会让自己再犯同样的错误。三进三出的痛苦经历,已经让他身心俱疲。

退休后的22年里,陶渊明没能让自己的孩子们过上富裕的生活。就连他自己晚年也很孤独,63岁时竟然饿死了。

从他的诗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喝酒赏花,却不知道他喝酒是要靠朋友付钱的。

官场的不成功让陶渊明回到家乡,想要过上自己理想的生活。然而,缺乏物质基础的隐居生活就像空中楼阁,容易受到攻击。

陶渊明是家里唯一的儿子。以前的生活虽然不富裕,但也不至于狼狈。晚年回到乡村过着悠闲生活的陶渊明怎么也想不到,他的五个儿子都没有前途,还得靠他养活。

陶渊明曾经身居高位,但他毫无准备地躺着、为所欲为的生活却一团糟。如果我们普通人都这样的话,那可能就是一场灾难。

如今,时代发展得越来越快。如果你原地踏步,就会被时代的洪流淹没。如果你想像陶渊明那样悠闲自得地看南山,就必须有东篱下采菊的心境。

北猫娱乐文化2020-09-28《陶渊明:仕途三进三出》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铂牛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