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陶渊明之文艺及其品格学术观点引发热议:胡怀琛、萧望卿、陈寅恪、朱光潜等学者深度探讨
摘要:梁启超《陶渊明的文学艺术与性格》一书的第一反应是其学术观点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讨论。胡怀臣以“与自然同化”的理论补充了梁启超的“陶渊明三维人格”理论,进而提出“陶渊明可视为中国的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的观点,同时反驳梁启超的三观一一。梁启超认为陶渊明辞官的动机与“司马姓刘”无关,引起热议。萧忘情肯定陶渊明关心朝代更迭,但他也批评唐宋学者把“两姓为耻”的观点片面化、绝对化。陈寅恪虽然质疑梁启超关于“陶渊明辞职动机”的看法,但他并没有直接反驳梁启超。反而暗自改变了观念,转移了话题。他的质疑看似有道理,但实际上并没有触及具体问题。朱光潜从社会和陶公自身处境——进退不得的忧、怒、郁两方面分析了陶公的心理,挖掘了陶渊明辞官隐居的深层原因。对《陶渊明文学艺术品格》的第二个回应是抄袭。汝州的《陶渊明评传》公然抄袭《陶渊明文学艺术品格》原文。
作者简介:刘仲文(1964-),男,黑龙江青港人,苏州职业大学学术期刊中心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陶渊明研究。
引用格式:刘仲文.梁启超《陶渊明文艺与人物》在民国学术界的反应[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23, 40(3): 15-24.
●●●
在民国时期陶渊明思想的研究中,有一个现象需要引起重视,那就是很多学者的研究都与梁启超的观点相关。 1923年9月,梁启超的学术著作《陶渊明》首次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书中的《陶渊明的文艺及其品格》一文颇有理论价值。此后,梁启超的学术观点不断被接受、否定、补充,甚至抄袭。客观地讲,梁仁恭的《陶渊明》在学界的反响,也正是其成为经典的过程。
一、梁启超观点引发的学术讨论
1925年,胡怀臣先生的《中国八大诗人》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胡怀臣秉承严谨的学术精神,提出了许多与梁仁恭讨论的问题。
首先补充一下梁启超的观点。 “我现在所说的是陶渊明的诗与后来诗学的关系,梁仁恭从来没有提到过;有那么一两件事是梁仁恭所怀疑的……陶渊明的个性被他的光彩冲淡了,而几乎每个人都知道,相信有三点要特别注意:第一,你必须知道他是一个非常热情和英雄的人……第二:你必须知道他是一个多愁善感的人。多愁善感的人……第三:要知道他是一个非常有激情的人,极其严格,具有强烈的道德责任感……梁仁恭认为,这三项都是陶渊明性格中的潜在特征;他的人生以儒家思想为基础,融会贯通。与当时的玄学和佛教相结合,诞生了他自己独特的人生观,创造了他的人格,体现在他的文学中……而我认为简单地说:陶渊明的人格与文学作品是相同化的。 自然。用时髦的话来说:陶渊明堪称中国的泰戈尔。”[1] 11-13
胡怀臣补充说,陶渊明的人格和作品是他与自然同化的结果。所谓同化,是指不相似的事物逐渐变得相似或相同,最终融合成文化同质的事物。陶渊明的与自然的同化,实际上就是身心与自然的融合。这是修行道家哲学的最高境界。
泰戈尔于191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被印度和孟加拉国人民尊为诗人。泰戈尔是一位自然主义诗人,一生不遗余力地亲近自然、歌颂自然。从对待自然的态度和与自然的关系来看,泰戈尔和陶渊明都与自然“同化”。这就是胡怀臣先生创造性地将陶雷称为“中国泰戈尔”的原因。
应蔡元培、梁启超等学者的邀请,泰戈尔于1924年4月12日至5月29日首次访华。泰戈尔在北京活动的近一个月时间里,梁启超一直陪伴在他左右,几乎形影不离。 ,由此可见两人的关系十分密切。友谊之深。想必梁仁恭一定深深认同胡怀臣“陶渊明堪称中国泰戈尔”的观点。
其次,胡怀臣坦言:“梁仁恭先生写的《陶渊明》这本书大概是很好的,读完之后,我感到很满意。同时,也有一两个疑问,所以我就读了。”也写在这里。”[1]22胡怀臣驳斥梁仁恭的三观。
关于第一点,梁仁恭说:“后来很多诗人描写农家生活,但大多像乡下人谈城市里的事情,总不能描写现实。生活必须是实际的,生活在农村的人威严富贵的士大夫,该有什么天家味道?难道元明只写了自己的经历和经历,就成了最贴心、最有趣的文章了?” [2]23-24胡怀臣反驳道:“为此批评元明并没有错。一个描写农家生活的诗人,大多像乡下人谈论城市的事情,这会给后世的诗人蒙上阴影。”后世诗人亲身体验乡村生活,写出真实经历的……宋代以前,确实少了,但宋代以后,就多了。和范大多数石虎、杨承斋的诗是这样的。” [1] 22 胡怀臣认为梁仁恭后世诗人“素不言实”不严谨,并引卢放翁、范石虎、杨承斋等人的诗作驳斥。 。梁仁恭并不否认鲁、范、杨等诗人田园诗的“真实”价值。他批评“大多数”诗人,也不否认陶公之后所有田园诗的价值。他特别批评了“德高望重的士大夫”写的有关农家生活的诗。我暗自认为梁仁恭指的是王默节、白乐天等诗人。
第二点是,“他常引用元明《乃古》、《杂事》中的句子来代表元明的性格。我暗自认为,在元明的诗中,《乃古》、《杂事》已经不再是元明的了,因为题名是《仿“古人”,他模仿的是汉魏风格,怎么可能是他的真面目呢?就像后人模仿杜、李一样。这种诗永远不能表达自己的个性。至于“杂诗”,也是如此……“杂诗”相当于“赤裸古诗”,所以在渊明的诗集中,“杂诗”和“杂诗”。 “诗”应单独看待,不能与其他诗等同对待。另一方面,引用“乃古”和“诗”也有些不现实。 《杂诗》代表他的性格”[1]23胡怀臣对《乃谷》诗的理解以及他对梁仁恭的质疑有一定的道理。但这里有几个问题必须分析:第一,“仿古诗”是六朝时期常见的诗歌流派,且大多仿照汉代古诗,特别是汉乐府和《古诗十九首》。 。伪古诗是诗人探索、吸收前代诗歌艺术精华的实践。这也是六朝时期文学意识的体现。其成就是六朝诗歌成就的重要组成部分。伪古诗不一定是社交、无意义呻吟的敷衍之作。伪古诗的内涵仍然是诗人思想情感的写照或寄托。伪古诗优秀作品与平庸作品并存,不能一概而论。其次,“杂事”等于“女谷”的判断是错误的。萧统《诗选》选的二十四类诗中,有“杂”诗。其中,李善在王灿《杂诗》中注释:“杂者不循规矩,遇事而言,故名杂”。 [3]吴起《六朝诗选略》卷五评曹植《杂诗》六首:“故诗不专指一物,亦不必一次性写成”。指事物、范畴,有多种含义,故题为“杂诗”[4]“杂诗”的两个定义是。不限于此,体裁有限,感物可言,多用比较的方法,与“仿古”不同。 三、徐学义《诗源论》卷六。曰:“静洁《仿古》九首诗,虽然是根据几句引文,却是实事求是地写出自己的思想。绝对没有模仿的痕迹。除非他的眼光超凡,才华足够,否则不能如此。”[5]方东树《昭梅瞻言》卷云:“唯陶公之思想,自心流出,不学他人。”并没有打算写诗……元明的《古诗》。 ,他们用古文字来作自己的诗。”[6]黄文焕《道诗析》卷四云:“(《杂诗》)十二首诗中,多有悲哀、叹息……肠子。”太热了,意义太强烈了。人世间有那么多遗憾……伤心至极后,再也无法表达悲伤,悲伤愈加加深。”[7]事实证明,《女谷》和《杂诗》描述的元明的真心、真品格,胡怀臣认为陶渊明的《古诗》、《杂诗》“已非元明本来面目”,确实是误读陶渊明。诗。
第三点,关于陶公辞职的动机,梁任恭说:“其实,元明只是看不到当时仕途的风波,不屑与那些热心官员交往,他并没有不在乎刘裕的王业长不长……当时的士大夫最让元明痛心的是浮华的竞争和节操的丧失,即使他没有力量去改变。这风俗,至少他不愿意随波逐流,失去自己的个性,这是元明放弃官职的主要动机,如果说司马姓就结束了。 ,那就是低估他了。”[2] 5 梁任被认定为陶公。最终,他因无法忍受官场肮脏污秽的风气而辞职隐居。先辞官,陶公辞官隐居十五年后,刘裕篡晋。因此,陶公辞官隐居,与刘裕篡晋无关。梁仁恭的论点是:陶渊明即位时三十四岁,彭泽浩然归来。 “你特么是说刘裕吗?元明退位的那一年,正是刘裕拨乱反正的第二年,他怎么能不学陶侃呢?”他退位后,二十年后有望篡位?”[2]5
胡怀臣认为:“梁先生的话固然可以提高元明的品格,拓展读者的心胸,但现实却并非如此。是的!元明当然看不到当时仕途的风波,不屑于被人欺负。”但司马于元明并不能完全打破刘氏的界限,因为他本来就是儒家,而儒家强调的是荣辱观,以及皇帝是否为王的问题。元明虽心高气傲,但当时什么叫“伯夷、叔齐”,“义不食周肃”的观念是有的。如果元明在刘裕篡晋之前就放弃了自己的官职,那就证明他对司马姓的人没有偏见,因为元明抛弃了彭泽陵是一回事;而终生隐居则是另一回事了。正式职业生涯是风起云涌,“姓司马、姓刘的人”的刻板印象却从未被遗忘。读者们,请不要嘲笑我的话是腐败!你要知道,你在评论古人的时候,不要用现代的眼光来看待古人。 “[1]23-24
胡怀臣首先否定了梁仁恭的说法。他的论点是,陶渊明对儒家思想根深蒂固,对刘裕违反儒家君臣礼法感到担忧。也就是说,他心里有一种“司马刘姓的人”的先入之见;其次,他否定梁仁恭的论点,认为“因元明抛弃彭泽龄是一回事,终生隐居又是一回事”。学术界普遍的看法是,陶渊明先后担任江州祭酒、真君军君、建威军君、彭泽陵,四任。他向彭泽龄提出辞职,并发表《归来来辞》一诗,就是脱离官场、彻底隐居的宣言。文中多次表明他隐居的意图。因此,从本质上来说,彭泽的弃官不仅是他仕途的结束,也是他一生高度隐居的开始。胡怀臣认为放弃彭泽的官职并不等同于终生隐士,这有点说不过去。胡怀臣所谓“戴现代眼镜”,是指他抛弃了儒家“君、臣、父、子”[8]的观念来讨论问题。
梁仁恭对陶渊明退位动机的看法引发学者们的热烈讨论。
萧忘情1945年发表的《陶渊明历史形象》一文,对梁启超的观点做了学术探讨。他说:“沉约在《宋书》中说,元明‘自曾祖为晋国宰相,耻于臣服异代。自曾祖王室事业渐兴盛,他自不再担任官员。这种说法在唐朝颇有回响,后来似乎才得到了认可,直到最近才有人写了一篇漂亮的文章来翻案,说元明看到事态已经不可挽回了。 “他是为了一个叫司马或者刘的人而战,你就太小看了他了。”确实,元明已经看清了当前的局势,无法退却。但是,如果说他对转会如此超然,政治权力是衡量古代的专制制度反对一千多年后的民主精神,朝廷里的贵族们真是聪明啊……陶渊明一直被视为“忘得失”、“鹤放风”的大师!流水,闲鸥忘海”。这个微妙的比喻固然很好,但从另一个侧面看,他是一位忠于朝廷的贵族,没有人能完全逃脱他的环境和时代。有什么奇怪的,不提一下元明自己的家族和他母亲的家族,都是金朝的多代高官,自然会对金朝有着深厚的感情……当刘裕夺去王冠的时候,他怎能不感到痛苦呢?元明自幼雄心勃勃,比其他人更有侠气。”[9]
首先,萧忘情委婉地批评了唐以后沉约观点的片面性和极端性。其次,他认为梁任恭的《陶渊明》是“美丽的翻案”,肯定了梁任恭的学术成就,认为梁任恭的陶渊明退位动机论是对片面解释的扭转和纠正。唐朝以后。他再次同意梁仁恭对陶渊明时代社会政治的概括:仕途浑浊,士大夫浮华竞逐,气节败坏。但同时他又否定了梁仁恭的观点,即他“不在乎刘裕的王业龙或布龙”,“如果争执是针对司马姓的人还是姓刘的人,那就是低估他了。” ”萧忘情否定梁任恭观点的论据有两个:其一,梁任恭“以一千多年后的民主精神来衡量古代专制朝廷中的贵族”,这是一种错误的以史为鉴来评判过去的方法。现在;其次,陶渊明的贵族身份决定了他永远忠于朝廷的人“无法完全摆脱他的环境和时代”,对刘裕篡夺金朝心怀怨恨和难以忘怀。需要分析的是,梁仁恭所说的是陶渊明的“辞官隐居的动机”。陶公退位之年,刘裕虽然事业蒸蒸日上,但尚未篡晋,东晋天下仍有司马姓。陶公的退位或许与刘裕的事业蒸蒸日上有关,但与十五年后刘裕的篡位不会有关系。萧忘情并没有对此进行详细分析,而是将刘裕的事业蒸蒸日上与十几年后篡晋的混乱结合起来,大大削弱了他反驳梁仁恭的说服力。
1945年9月,燕京大学哈佛燕京学社出版了陈寅恪的《陶渊明思想与谈话的关系》单卷。陈寅恪还对梁仁恭关于“陶渊明辞职动机”的看法提出了质疑。他说:“近来,梁启超在《陶渊明的文艺与品格》一文中说:‘其实,陶渊明只是看不到当时仕途的风波,不屑与那些炙手可热的官员交往。他并不关心刘裕的王业龙和他的不忠。宋代批评陶氏的人最推崇他,我们最不赞成这种说法。任公先生用自己的思想和经历来解释古人的愿望和行为。朱元明出生的时代,出身、继承的旧教、发明的新学说,都难以理解,没有任何理由怀疑沉修文的真实记载。”[10]
沉约《宋书·陶谦传》云:“谦弱时,为穷官,留下不洁痕迹,自其曾祖父为晋国宰相、辅佐,复受辱”。又辱其子孙,自其曾祖父王业渐长,遂不再欲侍,每篇年月皆写于宜熙之前。自永初以来,仅甲子《[11]唐开元文学选集》。研究陶诗“辛丑七月休,夜游江陵,作口画”的专家刘良说:“潜诗中,作者金代皆刻年号,宋代则只刻甲子,有二姓为耻,故不同。” [12] 沉月旦说陶渊明“耻于臣服于子孙……而不愿再侍奉”。刘良开创了陶渊明“有二姓之辱”的说法。
对于“二姓之耻”问题,梁启超说:“宋以后批评陶诗的人,最推崇他的‘二姓之耻’,他的诗几乎都是荀念写的。对于这种说法,我们是最不认同的,但对于如此高尚、热血的陶渊明来说,看不起“欺人太甚”的新主人,也是理所当然的。孤儿寡妇打天下”,对没落的旧王朝情有独钟。” [2]11 首先,梁启超所批评的只是那些片面、极端地解读陶诗的人。这些人认为“陶诗几乎都是荀念老皇帝所写”,或者每首陶诗都有“二姓为耻” 其次,梁启超并不反对沉约、刘良的观点。他对陶公身处乱世时的心态的揣测,恰恰证明他在一定程度上同意沉约和刘良的观点。
陈寅恪同意沉约的理论,并对梁启超的观点提出质疑。陈寅恪提出这一问题的依据,首先是“任公先生以自己的思想和经历,阐释了古人的志向和行动”——“以现在说明古”。梁仁恭虽然在晚清光绪年间为官,但他并没有屈服于过去。在流亡日本的十四年间,他不断接受并积极弘扬民权、议会等西方进步政治思想,最终成为一代思想巨人和伟大的改良主义者。思想家。陈寅恪认为,梁仁恭是一个抛弃了旧时代、旧思想的全新人,而陶渊明则是一个没有走出那个时代思想传统的人。梁仁恭用自己来衡量“道”,这是可笑的。其次,决定陶渊明“至尚行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按照陈寅恪的观点,陶渊明出生在玄学兴盛、儒学衰落、老庄盛行的时代。他出生于世代官宦之家,传承的是天师道教。 ,作为一种不同于传统道家思想的新自然理论而发明。陶渊明是由多种文化因素共同形成的,这确实是可以理解的。然而,陈寅恪却暗自转移了观念,转移了话题,因为他没有直接论证陶渊明的辞官隐居是否与刘裕有关,以及陶渊明为何要在十五年后“耻辱地复姓”。进步。陈寅恪的问题看似有道理,实则牵强,根本没有触及具体问题。
陈寅恪把梁启超的讨论断章取义,转移话题来阐述自己的观点。
梁启超并没有否定沉约、刘良的观点。他批评后人利用沉约、刘良的观点来曲解陶渊明。民国时期的其他学者也发现了这个问题。
萧忘情在《陶渊明史象》中评论道:“唐人确实曲解了圆明,而且不只是认识而已。沉约指出,圆明的诗只记载了宋代的甲子。过去,都显示了晋年题名,唐代五年才搬进《文选》注解中,才引起了人们好奇的目光,而元明的。 “忠愤”性格逐渐膨胀,颜真卿感慨万千,拉元明为心腹:……到了宋代,得益于朱熹的支持,“忠愤”从一开始就成为元明的形象。 ”[9]萧忘情梳理客观学术史,唐宋受者片面夸大。除了沉约的观点外,刘良的《文选》注释、颜真卿的《陶渊明颂》诗以及朱熹的评论都促成了陶渊明“忠愤”的片面和极端版本。萧忘情和梁启超一样,直接批评了唐宋时期的这种做法。
朱光潜也评论道:“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老百姓经常提到的‘耻辱二姓’问题虽然不必过分强调,但也不能忽视。毫无疑问,他对刘裕篡位深恶痛绝。”他心中的晋朝,不仅可以从《蜀九》、《古史》、《永荆轲》等诗词中得到证明,而且他对伯夷和“传说”的推崇。叔齐绝非无缘无故,易姓前后几十年——元明大半生——有王恭、孙恩之乱,然后是桓玄、刘裕之乱,最后是刘裕推翻。晋朝,战乱不断,元明少有安宁,穷病读书人进也不足以谋生,退也不足以谋生,这让他十分忧愤。 ” [13]朱光潜的观点非常明确——“不要过分强调,但也不要忽视”。他以文本为依据,从社会和陶公自身处境——进退不前的忧、怒、郁两个方面分析了陶公的心理。这其实也是他毅然辞职、隐居的根本原因。这与梁启超谈到他辞职的原因时说的类似:“当时的士大夫,浮华争强,节气败坏,这是最让元明伤心的。即使他没有改变风俗的力量,至少不会随波逐流,失去自己的个性。”他辞职的原因只是文字表述不同而已。
民国陶渊明接受历史证明,大多数学者并不反对沉约、刘良的观点。时局的动荡,让陶渊明忧心忡忡,愤怒,郁闷。隐居乡村,过着清净的生活,是他最好的选择。这被梁启超、萧忘情、朱光潜等大多数学者肯定为元明辞官隐居的动机。
梁启超先生对陶公的年龄、辞职动机、思想、性格、情感、诗歌艺术造诣、文化地位的看法,甚至他描写庐山的优美文字,都被学术界广泛接受和运用。如1925年金陵大学学术刊物《金陵光》第2期第14卷发表的一套八篇陶渊明文章,都不同程度地接受了梁仁恭的观点和研究方法。
2、梁启超著作《陶渊明》被抄袭
梁启超的著作《陶渊明》受到大多数民国学者的认可和推崇,其许多观点被学者接受、引用或发展。这是正常的学术研究。然而,也有一些文人巧妙地抄袭梁启超的《陶渊明》,甚至明目张胆地抄袭。汝州的《陶渊明评传》于1926年11月11日至12月2日在北京《遗世报》第八版连载。这篇文章大胆甚至疯狂地抄袭了梁启超的《陶渊明》《陶渊明的文艺与艺术》。他的“人物”被抄袭得如此肆无忌惮,令人震惊。
按照汝州《陶渊明传》连载的时间顺序,罗列汝州抄自《陶渊明文艺及其人物》的文字,以展现汝州学术研究的原生态。中华民国。
1、梁启超文(以下简称梁文):“他的曾祖父是历史上著名的陶侃……在东晋名臣中,被认为是最有胆识和勇气的人。 ……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是这样做的,《明子诗》说他的父亲“游历甚远”,可见他是一个心胸非常宽广的人。外祖父孟佳,是陶侃的女婿……元明曾为孟嘉写传记,说他“行为不善,言语不自夸,从来不喜忧郁”。当我们读这本传记时,他却不是无序的。个性来自天生。” [2] 3-4
Ruzhouwen(以下简称Ruwen):“他的曾祖父是伟大的Sima Tao Kan。 。孟贾(Meng Jia)是陶坎(Tao Kan)的女son。元明曾经写过一本关于孟贾的传记,说他的行为并不自大,对他的话没有吹嘘,而且他似乎并不开心或生气。 “被送走了,好像周围没有人。” Yuanming的父母具有这种继承权,这表明他的崇高性格来自天赋。” [14]
2。梁温:“ Yuanming是一个年轻人,他的母亲来自一个贫穷的家庭,并想从官员中获得一些薪水。在Huan Xuan篡夺了王位之前,他担任Liu Laozhi的陆军士兵大约三年;他和他和他和他和刘Yu是同事那年写了“返回的信”。[2] 4
鲁·温:“当元日还年轻的时候,他母亲的家人很穷,她想成为一名官员来获得一些薪水。在Huan Xuan篡夺了王位之前,他曾担任Liu Laozhi的军队士兵。他是一名同事,他是一名同事刘Yu。其余的他的生活。
3。LiangWen:“ Daoji给了他一些肉,把他送走了……但是他宁愿饿死,也不愿为他不想看到或做的人提供任何住宿。” [2] 18
鲁·温:“道吉给了他一些肉,但他跟着他走了。从此来看,可以看出,Yuanming宁愿饿死,也不愿容纳他不想看到的人或做他不想做的事情做。” [15]
4。在国外,经常互相交流。” [2] 6-7
鲁·温:“当时,有一位伟大的hui yuan大师在卢山山(Lushan Mountain)东部的林利亚学会(Linlian Society)教佛法已有30多年的历史。 [16]
5。梁·温:“你需要知道的第一件事是他是一个非常热情和英勇的人。他说:'回想起我的青春,我对自己享受自己没有快乐世界,我的想法很远。” (“杂项”)“诗歌”还说:“他年轻的时候,他很强大,他独自一人旅行。”他最初是非常高昂的,逐渐变得越来越像这样的邪恶社会,他的声音很可悲:“太阳和月亮扔掉了人,他们没有实现。直到他晚年,我感到难过和悲伤,我无法在黎明时冷静下来。该系列,因此它在不知不觉中刺激了他的“潜意识”。[2] 7-8
鲁·温:“他是一个非常真诚和英勇的人。他的“杂项诗”说:'回想我的青春,我没有快乐,我很高兴。我有一个强烈的野心,可以在世界各地旅行,我想到了遥远的地方。同样在“远古时代”,这首诗说:“他年轻时就很强大,他用剑独自一人旅行。”一个高度的人,但在中年之后,他逐渐变得越来越有活力,因为这个邪恶的社会没有示意他的余地,他以情感和悲伤说:他们的野心没有实现。我感到非常难过,直到最后才能冷静下来。“还不错。在他最浪漫的作品中,“读山和海的经典”,他不知不觉地揭示了他的潜意识的想法。” [17]
6。收藏...最后两个张Yun:“对不起,我是一个谦虚的男孩。我和你在一起很长一段时间,但我不想放开我的职业。我非常感谢旧大师的教义。我还在黑暗中。在40岁之后写了。我不知道我会在哪里停下来。年老的年轻人应该感到羞耻。” [2] 12
鲁文:“ Yuanming也是一个具有非常严格的道德意识和强烈责任感的人。他不是一个浪漫或不受限制的人。他在身心培养上非常努力。他的“ rongmu”的最后两章说:“对不起,随着时间的流逝,我的职业生涯不会增加。从我开始听说我的名字是40岁。从诗歌的话语中,它一定是在40岁的年龄之后写的。这也意味着同样的事情。
7.梁温:“但是他能够一直在不屈服的情况下抗拒。他专注于反复描述饥饿和冷的状况。例如,“其他诗”说:...在一次会议上“说...”对楚的怨恨诗《 tiao》一章说...他是如此贫穷,以至于他经常没有食物可以吃。“乞求食物”一章说:...可怜的是这种情况!” [2] 17-18
鲁·温:“但是他一直都能抵抗。他根本没有退缩。...他专注于写饥饿和寒冷的条件,如“杂物诗”中所述…… Chu Dioo的怨恨诗“ ...他非常贫穷和冷酷。甚至没有食物可以吃。他的章节“乞求食物”说……这种情况真的可怜。” [19-20]
8。 Gengxu年《章节》一年在西部领域收获早期大米。辛勤工作后休息。” [2] 22-23
鲁·温:“但是他的幸福不是轻松而是源于辛勤工作。”稻田在奇特(Gengxu)年份中期收获的早期稻米。他的一生。
9.梁·温:“尤恩明怎么能拥有如此崇高的角色和文学艺术?一定有他对生活的全部观点。他的生活看法是什么?可以用两个词将他包括在内:“自然”。 ..诗“回到花园并生活在田野里”的诗说:“笼子里很长,“回到大自然”。 “返回序言”说:“自然的性质并不是努力工作的结果。尽管饥饿和寒冷,但这违背了自己的利益。”只需遵循自己本性的本质即可。” [2] 25-26。
Ru Wen:“元明具有如此高尚的角色,因为他对自己的生活有远见。他的生活看法可以用两个词来概括。”这首诗“回到花园里住在田野里”:'在笼子里很长时间后,我将康复。必须从诗歌的序言返回回到回报”说:“自然本质不是辛勤工作的结果。虽然饥饿和寒冷,但它违背了自己的本性。
10。LiangWen:“他的作品包含以下两个条件:首先,他们必须是'非共产主义者'...他的作品必须完全没有模仿,并且不能与他人共享。...第二,他们必须是“真实的”,……绝对没有假装,作者的真实感觉应该得到充分表达。” [2] 2
Ru Wen:“他的作品的优势可以用两点概括:(1)它们完全没有模仿。...(2)他的作品是完全真实的,没有任何人为的,给他一种现实感。 [23]
11。这与整个故事有关。
Ru Wen:“他著名的“回归和返回”和“序言”是小文章,非常简单且非常简单,但它们是Yuan Mingquan个性中最忠实的表达。他放弃了工作来寻求正式职位。该官员的职位。事实和动机是完整的,而没有任何隐藏。” [23]
12. Liang Wen:“他可以最好地欣赏大自然的美丽,并感受到生活的美味。这可以在他的作品中到处看到。 :...例如“二十首诗中的第五句”:...读这些作品,...自然是他的爱人伴侣...无论他遭受了多少身体痛苦,这个伴侣都可以给他安慰。” [2] 19-二十一个
Ru Wen:“他热爱自然,可以最好地欣赏自然的美丽。有许多诗专注于写这首诗,它们写得非常好。在山和海洋中“说:...他也像“二十首饮酒”的第五首诗:...阅读这些作品后,我们可以看到“自然”是他的伴侣。尽管他有很多身体上的伴侣痛苦,这个伴侣可以给他精神上的安慰。” [23-二十四个]
13。LiangWen:“ Yuanming是'乡村美女'的体现,因此他关于乡村生活的著作真的很棒。 ..'(“回到花园,生活在田野里”)')'...他喜欢时代的事务,解释了他的美丽并说服了农民。 ...饥饿很高兴饱满,腰带等待公鸡的乌鸦……” 。” [2] 23-24。
鲁·温:“祖林热爱大自然,他一生都过着乡村生活,所以他对农舍风味的描述真的很棒。”这座房子有十英亩的土地,有八个或九个茅草房屋。 。 ...饥饿的人很高兴时间,他们被期待着乌鸦。 ……”(“ Xiatong的农舍的收获”)他写下了现实生活的真实感...Yuan。Mingzhen是'农村美女'的体现” [24-26]
14。Liangwen:“这个笔记(“ Taohua Yuan Ji”)可以说是唐朝之前的第一本小说,这是文学史上非常有价值的创造。...陶尤安,后来的几代人变成了县名字很棒。
Ruwen:“此笔记(“ Taohua yuan Ji”)...可以说这是唐朝之前的第一本小说,这是文学史上非常有价值的创造。他接受了检查的地方,甚至找到了渔夫的名字。
15。诗真的很温柔,深深地文明。比较。
鲁文:“ Yuanming是一个情绪激动的人。他集中在许多地方,例如“牺牲Cheng的姐妹文字”,“牺牲Congchen Jingyuan Wen”和“ Shuzi和其他稀疏”。热情,写他的温柔的情绪是很棒的。我希望“连续……”,……表演有多深,古代和现代押韵的华丽句子。” [27-29]
16.梁温:“据我说,九个“古代”确实是邮报的作品。你忘了世界,感到生气,有时你不能停止看到他的爱。” [2] 11-12
鲁文:“他的“乱抛旧”九,...你知道这首诗是从他的不满中寄出的……“ zhongchun shi shi雨……”古廷林批评他:“忘了世界,感到生气,有时候,那些无法停止看到自己的爱的人。
鲁祝福在序列化的最后一篇文章中说:“现在我写完这篇文章,尽管它不是很详细和详尽,但是在我们的脑海中,陶恩神明的性格,思想和文学作品,是否可以理解是否是”写下“ [30]是“写”或“偷”?如此镇定吗?如此镇定?胆量和羞耻的小偷真的是无法想象的。
作者无意检查Ruzhou的性格和学者。基于陶Xue历史的目的,列出了鲁佐pla窃的现实,旨在恢复陶尤明在中国共和国的研究的真实性。
在别人的绘画中,鲁佐的文章不是一个案例。 Nanjing的“中日文化” 1943年第3卷,第11-12卷,预订了Shen Xiaoyu的“ Tao Shi的文学批判性批判”。他在1928年第一期中的文章《陶恩明的文学》。在1935年第三期的《诗歌与社会诗人》第三期中,天津的《中国文学社会特刊》(The Poestry Society of Chentral Traver Society of Chentral Everation Eveliper Everiage of Chentral Everrupation Eveliper Evereage of Chentral Everrupation Eveliper Everiage of Chentral Everiphe Everruped Everruped Everiphe Evereage of Warternal Everiage of Warternal Everiage'',该问题于第三期发表,该书发表在第三期中。发表于Cao Kan的全文,第56期的“扬州中学杂志”,“牧民诗人和牧民诗人”和牧民诗人和社会诗人”。
在2023年,恰好是Liang Qichao出版“ Tao Yuanming”成立100周年。仅仅一个世纪以后,学术经典被窃了。如果Liang Ren Gongquan知道这一点,那么难过是不好的。最喜欢的,他的著作很重要和不朽。那些悲伤的人,世界欺骗小偷一个世纪的欺骗。窃,窃是古代和现代文学的耻辱,文人的丑陋,文学的邪恶和中华民国学者也不例外。不幸的是,丈夫悲伤的丈夫也有这个小偷的文字!
参考:
[1] Hu Huaichen。中国八个诗人[M]。北京:中华图书公司,2010年。
[2] Liang Qichao。 Tao Yuanming(Wanyou Library)[M]。上海:商业出版社,1929年。
[3]小汤。选择[M]。李山,请注意。北京:中华图书公司,1977年:415。
[4] Wu Qi。六王朝的诗歌[m]。 Wang Jun,Huang Jinde,学校。扬州:古林读书俱乐部,2009:113。
[5] Xu Xueyi。 Shiyuan辩论[M]。 Du Weimo,学校点。北京:人类文学出版社,1987:104。
[6] Fang Dongshu。 Zhaomi Zhanyan [M]。 Wang Shaozhen,学校点。北京:人类文学出版社,1961:35-37。
[7]黄金恩。陶什分析[m] //四本库存书:收藏的第3册。 Jinan:Qilu Shu Society,1997:206-207。
[8] Yang Bojun。分析[M]的分析。 2版。北京:中国图书公司,1980:128。
[9]小旺平。陶元的历史历史[J]。 Guowen月刊,1945年(38):10-19。
[10] Chen Yinque。 Jinming Pavilion [M]草案的初步编辑。北京:生活·阅读·新奇·桑利亚书店,2001:228。
[11]神尤。歌曲书[M]。北京:中华书公司,1974年:2288-2289。
[12] Xiao Tong,Li Shan,Lu Yanji等。六个部长注意:第26卷[M]。北京:中华图书公司,1987年:494-495。
[13]朱广克。诗歌理论[M]。朱·利尤恩(Zhu Liyuan),向导。上海:上海古书籍出版社,200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