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与真:陶渊明考论新版发布,刘奕教授深入探讨陶渊明生平与文学风貌
刘毅,上海大学中文系教授,多年来致力于陶渊明研究。近日,他的专着《真诚与真理——陶渊明考》新版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本书内容涵盖陶渊明的生平、著作、精神世界、文学等。对风格、风格上的“重要有据”问题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讨论。刘毅认为,这本书与其说是他对陶渊明的研究,不如说是他对陶渊明的理解,而《诚心求真》则是他对陶渊明人生哲学和实践的总结。在接受《上海书评》专访时,他说:“我认为陶渊明的思想和行动始终围绕着如何安定自己的身心,如何获得自由。我想知道的是他如何从思想中汲取自己所需要的东西。”如何实践,才能最终安定身心,在作品中呈现出真诚、诚实的形象。”
《诚与真:考陶渊明》,刘毅着,上海古籍出版社2023年2月出版,538页,108.00元
我们先从书名开始吧。 《试探陶渊明》的主标题是“真诚与真理”,出自特里林的《真诚与真理》。在那本书中,它讨论了作者在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情感与实际情感是否一致的问题,在您对陶渊明的评论中,我是否可以理解为您认为他的所有著作都是“真诚的、真实的”?
刘毅:如果要表达得更准确的话,这本书的名字应该是《至诚求真》。我非常喜欢特里林的《真诚与真实》,也喜欢他在保守与自由之间的宽广和谐的态度,所以我借用了这个标题来向特里林“致敬”。对于特里林来说,真诚意味着真诚和真实。他认为,两者实际上是西方语境下贯穿现代性的“自我”的基本问题。十六、十七世纪,社会自我首次被认识后,人们希望保持外在的社会自我与内在的精神自我的统一。这种内在和外在的统一就是真诚。到了十八世纪,这种内在和外在的统一产生了冲突和分裂,精神自我开始渴望突破社会的束缚。于是,一种新的卢梭的真诚观出现了,即要忠于不变的精神自我。但这个一成不变的灵魂般的自我却有矫揉造作的嫌疑。于是到了19世纪,作家们开始发现生活中的真实自我和生活的真实状态,揭露围绕生活的种种伪装,从而完成文化的自我重塑。这个重塑的自我,不仅是精神觉醒的自我,更是内在与外在、真实与真诚重新统一的自我。 20世纪的思想和文学,由于批判社会对自我的结构性压迫,往往否认自我统一的可能性,以及在文化和道德上塑造自我的可能性和必要性。特里林的话语之下似乎隐藏着这样一种焦虑:如果说现代的自我是在个体与社会的分裂和摩擦的过程中产生的,那么抛弃社会、回归底层、疯狂、彻底的非人的孤立和孤独是否会产生呢? ——社会自我意味着自我的重新“消灭”吗?这就是我理解的特里林《真诚与真理》的主线思想。
陶渊明的真诚和真实显然不是特里林所描述的现代现象,但当我们回应当代学者对陶渊明的新思考时,我们不得不不断反思我们所持有的各种现代立场。正如特里林总结的那样,西方人对真诚和真实性的理解一直在发生变化。能否以观念转变之河中的一勺水为镜来衡量古人,值得反思。 。要了解陶渊明,我们首先要回到陶渊明生活的历史世界。在玄学盛行的时代,陶渊明的“真理”观念不可避免地受到了玄学的影响。他心目中理想的人生状态,应该是顺应自然、自生自成、统一的存在状态。有趣的是,陶渊明并不像其他魏晋名人那样在放纵中“忘我”,或者仅仅满足于思考和谈论的乐趣。他的整个人生态度是相当诚实和真诚的。无论你看他的诗词表达,还是审视他的人生故事,你都会发现他对德行和善良充满信心。他努力过一种有道德的生活,并相信这样的生活才符合自己。真实本质是通往真理境界的实际途径。于是我借用了《中庸》中的“诚”、“诚”的概念来形容这种道德的自我反省。在这个意义上说道源真诚、真实,不仅是说他真诚,而且还描述了他对自己本性的自我认识。一个人有自我意识,并不代表他没有过错,没有任何伪装。他只能反思自己,改变自己的错误。能够反省自己就是真诚,能够改正错误并坦然面对才是真理。由此达到的光明清净、没有虚假追求、没有烦恼、甚至无私的境界,才是更大的真诚和真理。
您在书中反对田晓飞在《陈继录》中关于宋人“发明”陶渊明的说法,还提到对陶渊明的人格和境界的崇拜是在他死后才开始的。您认为,陶渊明是否存在被后人理想化或某种程度“塑造”的问题?
刘毅:田晓飞教授敏锐地看到了宋人对陶渊明的理想诠释。问题是我们是否可以断定宋人“发明”了陶渊明。要知道,面部表情和标签是我们认识他人的基本方式。对于我们不熟悉的人或者只是听说过的人,我们往往会根据他们的身份、地位、成就、年龄、籍贯或自我推销、社会认可等来获得初步的了解。除非我们成为成年人,我们的理解一般都会停留在这里,不会变得更加三维。面部化认知不仅不可避免,而且人性倾向于神化名人,这将为现有的面部化认知火上浇油。一个角色在时空上距离我们越远,就越无法逃脱这种神化。记得毛姆在《月亮与六便士》中说过:“创造神话是人类的天性,对于那些杰出的人物来说,如果他们的生活中出现了任何令人惊讶或令人费解的事件,人们就会渴望他抓住它并编造出来。”各种神话,他对此深信不疑,甚至近乎狂热:“文学研究者不能忘记作家已经了解的人性。陶渊明生前已被列为“浔阳三隐”。同时,人们自然而然地以隐士的形象来看待和想象他。他死后重生于《隐士传》,后人应按照隐士的标准来解读、传说、崇拜他。简而言之,对我们每个人来说,在活着的时候,被分析和贴上标签是不可避免的,更不用说死后了。事实上,越是普通的人,就越容易被刻板印象,因为他们常常被忽视。相反,他们都是伟大的人物。一方面,他们将继续被神化。另一方面,它们也可能因为被后人全方位审视、反复研究、不断书写而获得摆脱扁平命运、最终拥有立体形象的机会。历史记忆中。
看来陶渊明有幸跻身伟人行列,所以宋人根据史书强调他是一位高尚的隐士和忠臣,同时也希望能够更全面、更全面地了解他。 。例如,苏轼强调陶渊明果断自由的个性,发现其作品绚丽丰满的特点。例如,黄庭坚将陶渊明视为失意的诸葛亮。又如,宋代人们开始对陶渊明的生平进行详细研究,编撰了数部年表。如果单独看的话,你可能会认为有人在按照你自己的理解来塑造陶渊明。如果综合起来看,就会发现,正是宋人开启了对陶渊明的立体认识过程。事实上,正是宋人开始广泛编纂古今人志,这说明宋人有更加复杂的历史意识和立体认识人物的意图。 。当然,理解者都有自己的视野和预设,见解和偏见难免相伴。但无论如何,这些都属于理解而不是无中生有的创造。这与霍布斯鲍姆等人在《传统的发明》一书中揭示的捏造历史、创造传统的“发明”有着本质和目的不同。
陶渊明“谦虚归园”、拒绝“尘网”的形象为我们所熟知,而您在书中解释说,他实际上与肮脏的世界和孤独的山林保持着距离。 (包括宗教)同时。他不想卷入《名利场》,也不想卷入《白云乡》。他如何在人生取向上保持这种平衡?
刘毅:“富贵非我所愿,帝土非我所望。”这是我们都熟悉的陶渊明的自传。陶渊明从闭关之初就有着明确的目标。他要回归的不是与世隔绝的荒山老林,而是人文环境中温馨的田园风光。我觉得这个选择首先和他的性格有关。他固执而傲慢,被世界所厌恶和抛弃。同时,他又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深厚的情感。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在美好的一天,人会进入一种奇怪的心态”。拥有异样心境的人,是充满生机的,不会在孤独的岸边枯萎。后世许多学者,如梁启超,也注意到陶渊明是一个“多愁善感”的人,是一个非常看重亲情和友情的人。因此,他想留在自己的田园里,同时与喧嚣和孤独保持足够的距离,能够提供足够的情感支撑和生活的温暖。其次,也与他的内心需求有关。在陶渊明的诗中,我看到他表达了三个层次的心理需求:疏远、接受和安定。疏离是对世间罪恶的拒绝和距离。 “集集横门之下,苗与世隔绝,无人不知四顾,景飞白天常闭。”这样的表情和动作在陶的诗中并不少见。接受就是对世界的接受。认识到美、丑、善、恶的交织才是世界的本质。正如《饮酒》诗中所言,“寒暑生化,人性如此,明师领悟其悟,不死不灭”。再问。”而安定,就是“在人文环境中安家”,在心理和现实中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让自己的身心得到休憩。从逻辑上讲,疏离和接受是安定的前提,但在现实中,三者交织并存,陶渊明有非常清晰的自我认识,也有随时反省自己的能力,因此他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如何实现自己的目标,而不至于陷入迷茫、随波逐流。 。其实,无论是为官还是拜佛,都意味着接受更多主流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意味着被更多主流人接受和认可。陶渊明选择的道路就是摆脱。尽可能地回归社会身份,回归到更纯粹的自我认同,这是我们大多数人在年轻时都会有的理想,但很快就会被现实压垮。关于“名教乐土”和“躲在中间”,其实只是理想与现实妥协的借口。陶渊明没有妥协。同时,他也非常清楚地认识到,理想需要现实的支撑。他说:“人生自有其道,衣食要安定。谁都无能为力,唯求内心安宁。”所以他选择了平静的生活。农耕之道,让生活真正掌握在自己手中。后来,顾炎武也到处耕种田地,作为生活的基础,才得以践行“耻辱地做自己的事”的人生格言。他们都是通过努力去实现一些事情,然后才能坚持自己,去做一些事情。
关于陶渊明是儒家还是道家,还是儒道融合的问题,历来有争议,您认为玄学和儒家思想都对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关注点始终是在人生的解决上,通过儒家的道德意志来实践庄子的真实境界和自由的追求。他是如何“解决自由与道德的矛盾”来实现这种自洽的呢?这种理解儒家和道家的方式不仅在魏晋时期而且在整个中国文化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吗?
刘毅:是的,从宋代开始,人们就喜欢争论这个问题。看来主张陶渊明是儒家的学者占了上风。但陈寅恪先生用“新自然论”概括了陶渊明的思想,认为它源于道教、道教,影响也很大。说句题外话,梁启超认为陶渊明一生的力量和力量在于儒家思想,但他也认为他无意辱没二姓,效忠金朝。陈寅恪视陶渊明为道家思想人物。同时,他反对梁氏之说,坚称陶渊明是晋国的忠臣。没有忠君观念的儒家和以拳拳脚印忠于爱情的道家,很有趣。两位先生在分析陶渊明的思想时,仍然遵循现代学术的规范。但一旦涉及到忠不忠的问题,他们都从各自的政治立场出发,将太多自己的影子投射到陶渊明身上。尽管见解和偏见总是相伴而生,但研究人员仍然需要做更多的自我反思和自我审视。
回到陶渊明,他没有留下专门的说理文章,也没有他评论思想经典的记录。读完他的作品,我们承认他对思想有兴趣,但很难说他是一个思想家。如果一定要给他贴上标签的话,恐怕生活作家或者作家会更合适一些。对于这样的人来说,从他整个人生的角度审视他的思想兴趣和实践,还是先判断他的思想,然后分析解释他的人生,哪种方法更好呢?我更喜欢前者。我认为陶渊明的思想和行动始终围绕着如何安定自己的身心,如何获得自由。在陶渊明笔下,我们无法通过割舍人生、屈服于一族、一派的意见、皈依儒道的方式来验证这种情况。我想知道的是他如何从思想资源中汲取所需,如何实践,最终安顿身心,在作品中呈现出既真诚又真诚、率直奔放的形象。我目前的结论是,你说他是用儒家的内省和实践来追求庄子所描述的“真”自然状态,或者说他依靠道德意志来实现精神上的自由。道德与自由是否矛盾,不同的思想家有不同的答案。老子、庄子会觉得矛盾,但“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孔子不会,主张名教与自然融合的玄学家也不会。然而,孔子的自由是德性的完全自我实现的状态,而形而上学家郭象的自由则是“性分”的充分发展。陶渊明说自己“性本然”,这是在庄子和玄学影响下产生的认识。不过,他也说自己“结心行善”,并说“朝生以仁义,夜死后还能求什么”,足见坚强的道德意志。对他来说,毕生的工作就是摆脱“心是肉身的奴隶”的困境,即通过自学德行,摆脱肉身的劳作对灵魂的束缚。进一步可以认为,他认识到身体和欲望是对灵魂自由的最大挑战,需要道德的约束,才能真正“回归自然”。这个想法显然与郭襄有共同的出发点,但最终却分道扬镳。这种认识,在我看来,更接近于对宋代士大夫心性的研究。虽然陶渊明并不明显是孟子意义上的善性论者,他也没有按照自然规律来定义“性”,但他的修身养性的思想和实践,精神上的自由,确实与宋代颇为相似。宋人论人性,是要恢复人性的。陶渊明“归”、“归园居田”的关键也在“归”字。他回归的看似田园,实则是自然的本色,所以他还是回归自然。一是回归,二是还原,还原的是本性。因此,陶渊明在宋代获得如此多的崇拜者绝非偶然。
我们知道鲁迅先生很早就谈到了陶渊明对生死的焦虑,而您在书中也提到王国英先生认为历史传记刻意回避了陶渊明焦虑的一面。你认为陶渊明有这种焦虑吗?如果是的话,这就是他最终能够成就“巨浪之力”的前提吗?历史传记和后来的评论中是否确实存在刻意回避的倾向?
刘毅:陶渊明自然着急。生死、贫穷、善恶报应都会困扰他。其实,这些都是前面提到的“心是身体的仆人”的不同侧面。在我看来,陶渊明及其著作的价值不仅在于他的光芒四射、他的自然坦率、他的用自己的胸怀写作,更重要的是他不自恋、不自怜。他不会粉饰自己,而是平静地一次次书写自己内心的焦虑、挣扎和超越。那么,《宋书》、《晋书》、《南史》以及萧统的陶渊明传是否是有意回避陶渊明的焦虑呢?我认为这在一定程度上是正确的,但不应该被夸大或严厉批评。前面说过,史书上陶渊明的传记,都在《隐逸传》中,即同类传记中。传记有一个传记系统。我们很难想象一个关于一位焦虑的隐士和她的焦虑的“冬宫”。并不是历史学家不关心写传记的个性,但写个性并不意味着像现代传记、现代小说那样对传记进行全方位、立体化的描绘。司马迁《太史公序》说,写历史传记时,应遵循《春秋》“善恶、善恶、贤卑”。后来的历史学家也遵循这个原则。因此,对历史传记写作还是要有同情的理解,不要严厉批评。而且平心而论,与其他隐士的传记相比,陶渊明的传记相对来说是最不刻板的。由于陶渊明有许多传世作品,传记作者对这些作品的摘录自然会表现出传记作者的个性。我们不能只看历史学家自己的话而忽视他们摘录的原文。例如,《诗经·陶潜传》就引用了《五六先生传》、《归西辞》、《于子言等》、《明子》四篇著作。 《归来归来》和《与子燕等文》都流露了内心的焦虑和矛盾,《明子》诗郑重地讲述了家史,希望儿子照耀家门楣。这不正是陶渊明所体现的。不同的方面?对于萧统的《陶渊明传》,朱东润先生甚至称赞它是《八朝传记文学》中南朝第一部单传名著,认为它充分地描写了陶渊明的个性。我非常同意这个判断。认识人、判断世界,首先要回到古人的历史语境。
您提到陶渊明一生都在努力理解和表达一个复杂的自我,这在他的代表作《五六先生传》、《归来言》、《饮酒》以及三部作品中都有体现。诗《影子,影子与神》。反复确认自己、获得内心清晰的过程很有趣。你能稍微谈谈吗?另外,您也提到他在作品中遇到最大的自我怀疑危机是在五十四岁左右。这具体指的是什么?
刘毅:有些读者可能有刻板印象,认为陶渊明一生都在“东篱下采菊,悠然见南山”的境界中度过。原来,他还写了很多表达焦虑、愤怒和困惑的作品。我感觉以前看到的《悠然》只是一个幌子,或者说陶渊明的境界平庸。这些绝对是误会。孔子自己说过,“乐而忘忧”。然而,《论语》中记载的孔子,却有喜、怒、哀、乐的情绪,并不总是处于欢乐的状态。据《论语·泰伯篇》记载,哀公问“弟子中谁好学?”孔子笑着回答,称赞他“不怒不误”。不生气意味着你生气了,不生气意味着你会犯错误。又如《论语·泰伯篇》中有曾子生前的一句话:“诗曰:‘吾畏战而行,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从现在开始,我知道如何避开我的丈夫了。”这也意味着,如果你快要死了,你将不再需要担心。犯了一个错误。圣贤仍有悲欢离合,也会犯错。他们与常人唯一的区别就是“仁慈”、“不断反省”、“不表达愤怒、不犯错误”。陶渊明作品所表现的正是这种不断自我审视、不断完善的人生。例如,钱钟书先生在早年写的《五六先生传》中,在《观追编》中指出,全文中出现频率较高的“部”字,是全文的关键。文本,旨在打破一切世俗观点。这是一种在社会规范的对立面上寻找和建立精神自我的尝试。只有树立自己,才能不那么容易被胁迫和动摇。于是他就坚持到了快二十九岁了,实在是太穷了,才出来求官。
在断断续续的为官岁月里,他写下了几首军功诗。这些诗也反复描写了精神自我与社会自我对抗的苦恼,以及回归精神自我的渴望。最后一首征战诗《乙巳年三月,参军使节过黔西河参军》,表现了诗人在山水间被束缚的自我觉醒的过程。他“朝夕观山水”,见“一切如故,小雨洗高林,晴空吹调云”。一种自由感油然而生,他体会到“形状看似可以控制,但平领却无法改变”。 ”。这里所描述的“觉醒”是非常真实的,因为今年11月,诗人彻底辞职,永远回到了家乡。身体上回到乡村很容易,但回到自己的家乡却没有那么容易。政治形势和社会的巨大变化会对心灵产生强烈的刺激,而身体的物质欲望和烦恼却不是那么容易摆脱的,因此,陶渊明揭示了内省的过程。再次浏览他的作品其中,《饮饮》、《怨诗楚调诗庞诸部邓志中》、《未遇士情诗》等20首诗,是他当年粗略写下的。五十三、五十四岁,让我注意到他的这段人生的精神状态并不好,充满了怨恨和怀疑,这些作品反复与他有潜在的对话。 《史记·伯益传》,时刻思考着善恶的代价。我们来看《饮酒》这首诗。第一首描写盛衰无常,第二首描写善恶报应的幻象,第三首描写此身的独特珍贵,第四首描写束缚自己、回归本心的艰难。 。这四首诗呈现了一个质疑外部世界和确认内心世界的完整心理过程。
一旦确认完成,著名的第五部分《饮酒》就出现了。诗人再次找回自我,进入自由的境界。诗中的天地清明、万物知足,都是这种自然感和自由感的体现。而且,对比陶渊明早年和晚期的作品,陶渊明早年所感知的精神自我比较简单,就是“性性爱山川”。晚年的自己要复杂得多,一次次要克服内心的焦虑和矛盾。 ,他必须承认这个世界的味道是苦的,然后确认和建立自己。他对世界的认识和怀疑越深刻、越复杂,他的内省就越深刻、越深刻。 《穷人颂》中有一句台词是“万族各有依靠,孤云无人依靠,当暖天消失,何时才能看到余辉?”直接描写了人生永恒的孤独,令人惊心动魄。
我注意到你提到的后来诗人中,在唐代,最像陶渊明的是杜甫,而不是一般认为的王、孟、魏、刘;而在宋人的生活态度和做法中,与陶渊明最相似的就是杜甫。陶冯的崇拜者不是追随陶诗百余首、自认为第一崇拜者的苏轼,而是黄庭坚。为什么这么说?
刘毅:对于后世道家诗人的谱系,我有一些自己的看法。我认为风格不应该单独或主要作为标准。例如,父亲、儿子、祖父母和孙子可能并不总是那么相似。相反,相隔千里的两个人有时也会产生出人意料的“碰撞”。但前者有血缘关系,后者则没有血缘关系。另一个例子是鲸鱼看起来像鱼,但实际上是哺乳动物。它的DNA测序证明它与河马有密切关系。我们判断古人的文学谱系也是如此。风格只是一个提示。我们还必须全面审视他们的自我描述,比较他们的词句、修辞习惯、诗歌思想、主题、文学观念等,才能做出是否存在“关系”的判断。在这种全面的评估中,杜·富(Du Fu)和陶恩(Tao Yuanming)确实是密切相关的,但是王和孟不确定,我会为您提供一些证据。 “听在晚上徐shiy的诗中,爱上了它们并创造了它们。我怎么能像陶齐的手一样想到它,让他描述他的写作和旅行”和“可惜”,“葡萄酒应该松了一口气,没有比诗歌更好的方法来振作起来。这意味着陶吉安吉,我将生活在您的未来等等。就书法而言,在“真诚与真理”一书中,我提到了陶和du之间使用“ zai”一词之间的继承关系。此外,很容易使用功能词,而两个人则是相同的。 t知道我是哪扇门适合。强大的家庭来自Ba da,我再次寻找我的孙子。“显然是来自Tao的诗“乞求食物”,“饥饿来了,开车把我赶走了,我不知道为什么?当我走到斯里兰卡时,我敲了敲门,说了些愚蠢的事情。这一点已经在Qiu Zhaoao的“关于Du Shi的详细说明”中指出。讨论规则和法规的曲折也与陶和du相同。至于结合单词,句子和构图,并能够将文本变成诗歌,在杜福之前,这是陶元。例如,在杜福(Du Fu)的“ Zen Zhenyi Temple的禅宗大师”中,我忘了问佛法并阅读这首诗,我在观察葡萄酒时忘记了身体。 t切断了我的妻子,所以我的房子靠近我面前的山峰。” “招募,胡说八道是犹豫的。这只是一个老朋友,我忍不住说我住在哪里。”当然,杜的诗歌中也有作品与陶的诗歌相似。例如,“夏季李的访问”被清朝的Jia Yuanxi评为“像Tao Poem”,Yang Lun直接说:“场景是真实的,语言是广泛的,绝对像Yuan Ming。”此外,主题和主题的继承也很明显。杜的诗歌中有许多牧师作品。黄王子在清朝的人曾经说过:“杜的田园诗对陶彩有傲慢的看法。他的力量雄伟壮观,骨头坚固,他的真实本性也无法掩盖。”他谈到了两者之间的相似之处。和不同的。此外,在陶什之后,杜希(Du Shi)就乞讨的主题写了更多更好的诗歌。此外,两个人的诗歌创作都以坦率和真实的态度为特征。吴·卢山(Wu Lushan)是温州(Wenzhou)的一位已故老学者,在“阅读陶康(Tao Congzha)”中特别强调,就他的性格真实而言,杜福(Du Fu)与陶尤恩(Tao Yuanming)最相似。 。美国学者Yuwen Suo'an也注意到了这一点。他将陶和杜的诗视为“自传诗歌”的代表。但是他不太同意“真理”的判断。将上述相似之处和继承在一起,杜福和陶元之间的遗传关系远大于王先生,尤其是王先生的遗传关系。
至于谁更接近陶,苏希(Su Shi)或黄金安(Huang Tingjian),我在比较他们对生活和思想实践的观点时提出了自己的意见。苏希(Su Shi)是一个天才,自由奔放且思想开放。我们看到的关于陶恩的人主要是他开放的一面。在追求性格和道德个性时,黄金安比苏希更加持久。他还收到了禅宗佛教的真实教义。在“寻求真理”的“诚意”中,黄金安确实非常接近陶元。
最后,让我们谈谈关于“看到南汉”和“看着南汉”的辩论,陶恩明总是无法摆脱。在您的专着中,此问题包含在“六项作品考试”中,根据研究的详细和完整,没有关于哪个角色是原始角色的结论。连接这场辩论的两个更有趣的问题是,角色“简”最终赢得了为什么赢得了胜利,以及陶恩明是否打算写诗,以及他是否仔细地完善了角色。除了研究外,您还可以简要总结这两个方面吗?
刘Yi:关于“看到Nanshan”和“看Nanshan”之间的竞争,正如您所说,我已经在我的小书中说了很多。简而言之,文本研究的结果不支持以下观点:“ jian”一词是由歌曲人物“发明”的。这两个词彼此不同,至少在唐朝。但是,哪一个是原始字符,无法根据现有文献得出结论。也许,正如王·舒明(Wang Shumin)猜测的那样,这两个词的原因可能是诗人修改的结果。不幸的是,很久以前,我们不再有证据可以找出答案。目前,唯一值得我们认真考虑的问题是为什么“ Jian”一词赢得了比赛,并成为大多数人认可的“原始词”。一些学者认为,这完全归因于Su Shi的影响力。 Su Shi的观点和影响力无疑是重要的原因,但是Su Shi表达了很多意见。他说,陶恩明的诗超过了李·杜(Li du's),王·韦(Wang Wei)的绘画比吴道齐(Wu Daozi)的诗更好,并以不适当和卑鄙的评论批评了“精选作品”。但是,人们并不认为它是黄金指南和玉器指南,是改进和改进的标准。可以看出,为了得到广泛认可的意见,必须有许多其他因素共同努力。 “精选作品”的兴衰是一个重要原因。 “看南汉”是保存在“ Wenxuan”中的文本,这是从唐朝到北部宋代早期的帝国考试所必需的阅读。通常,学者们从小就开始背诵它,并且习惯了“王”一词。然而,随着帝国王朝的帝国审查的改革,金希考试停止了诗歌,并用经典和意义的考验代替了诗歌。 “精选作品”不再流行,“王”一词变得不熟悉。同时,人们的美学风格已经逐渐从华丽而热情的唐人转变为优雅,自然和简单。陶的诗歌的风格自然很容易受到人们的青睐。因此,在Su Shi之前,Song Dynasty中已经有很多人钦佩Tao Yuanming,并且“收集Tao Yuanming的作品”开始越来越多地读者。陶恩明(Tao Yuanming)系列中的大多数文字都写为“ jian nanshan”,因此“ jian”一词是每个人都知道的。从唐王朝(Tang Dynasty)的Qian到Mei Yaochen,Shen Kuo和Su Shi在歌曲王朝中,一些更敏感的诗人意识到“ Jian”一词可能更具表现力。这种认识与歌曲《人们的美学》一致,因此非常同意。简而言之,人类的思想和社会是复杂的,不断变化的和交织在一起的。即使是小现象,通常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单个归因通常无法带来正确的理解。
至于陶元是否打算撰写诗歌并完善他的书法,我认为答案是肯定的。古人经常说,陶元无意写诗,这是正确的。这种无意的诗歌意味着人们无意在文学界竞争,也没有写诗歌来迎合时尚和成名。有时他只是为了表达情感,反思自己或娱乐自己而写诗。有时,他写下诗歌是为了向亲戚和朋友表达自己的感情,并委婉地表达了各种拒绝。至于特定的写作,根据现有诗歌,陶元的写作态度大多是非常严肃的。他的坦率,自然而真诚的举止在他的写作过程中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使他的诗自由,自然而真诚。任何认真写诗歌的人当然都会考虑如何使用单词。陶的诗有时会使用引人注目的单词,例如曹Zhi的《白色的风吹》和王·安希(Wang Anshi)的“春天的微风在河的南岸变绿”,例如“坠毁的波浪使天空的声音”声音”和“清晰的阴被存储在仲夏中”。但是,不是太多。如果诗人只知道如何使用诸如“精炼”之类的吸引人的词,那就好像他一直在竞争赢得胜利。如果您太担心获胜和输球,那么您对文学的奉献将受到损害。如果您对文学和艺术有足够的虔诚和信任,那么还有另一种简化的词,那就是追求单词的准确性,适当性和适当性,以便当您第一次阅读它们时,人们似乎一无所获,他们会看不到它们,他们会不会看到当您仔细阅读它们时会感到惊讶。就像杨·旺利(Yang Wanli)对陶的诗的描述一样:“雕刻空着的时候有痕迹,也无需扫除痕迹。”此描述太准确了。我已经在书中的各个地方透露了这种用例,并在第6章中的“描述度量”部分进行了特别的讨论。这是另一个示例。 “对可怜的学者的颂歌”第6:“中韦喜欢生活在贫困中,在房子周围成长。只有一个刘·杜兰(Jie Youhan)的刘杜兰(Jie Youhan)与他的职业相同。如果他在人们的事务中笨拙,他将能够互相交流。“最后一个字”非常出色。“ liao”意味着临时,聊天和临时。一直以来,它首先是“暂时的”,它表达了一些无助的,也就是说,“ OU Youhan都有同样的感觉。” t与他人相处,其次必须互相关注。此外。与“ liaode”相比,她非常愿意遵守。切断傲慢是一个介绍,但这并不意味着放手,因此上面提到的“和平”和“幸福”成为空话。只有当您有轻松而休闲的“聊天”时,您才能真正放手,感到很放松和快乐。 “ Liao”一词并不是一个有意刺眼的词,例如后来几代人所谓的“诗歌”,而是用恰到好处使用。有了它,这首诗可以是自然而自由的。我认为阅读陶的诗的秘诀是更多地关注这种不起眼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