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翠华耗时4年完成20米清明上河图十字绣,展现非凡毅力与艺术热情
李翠华和她的《清明河畔风云》十字绣
东南网 11 月 20 日(海峡都市报记者)。
在彩虹形的桥上,人山人海;汴河中央,船只来来往往。
经过1400多个日夜的穿线,李翠华看着完成的《清明河畔画》十字绣,嘴角不由得上扬。
李翠华今年 37 岁,住在惠安市洛阳镇。从 2013 年开始,她用了 4 年时间,用了数千股棉绣线,绣了超过 186 针,绣出了这幅长 20 米、宽 70 厘米、重 20 磅的《清明河畔图》。
虽然作品完成已经将近两年了,李翠华和这枚十字绣的故事才刚刚被挖掘出来,但很多人还是佩服她的坚韧不拔和一丝不苟。对李翠华来说,十字绣是她的爱,带给她的不仅是平凡生活中的激情,也带给她平凡琐事中的沉默。
《清明河畔景》十字绣片段。
背面也是一幅画
李翠华从小就喜欢做针线活,经常自己钩织鞋子、织围巾、做衣服。七年前,她第一次看到朋友绣十字绣,不禁惊叹十字绣竟然能变成各种图案。
她从零开始。“我去了泉州客运中心站附近的一家专门卖十字绣的店。”李翠华说。
第一件作品是一幅 30 厘米长的玫瑰小图。完成后,正面开满了美丽的花朵,但反过来看,“背面一团糟”。李翠华并不满意。她看到别人绣得这么漂亮,问她是不是不懂。渐渐地,从流血到修行,她的作品变得更加丰富和复杂:长 1.6 米、宽 80 厘米的弥勒佛;长 1.7 米、宽 97 厘米的安徽迎宾松地图......这些作品被她珍藏。令人惊奇的是,即使从另一面看,她的作品也看起来像一幅画。
2012 年底,李翠华决定“玩大”,挑战耐心的极限,绣上一幅“清明江畔画”。她花了 5300 元买了十字绣材料:500 袋线、4 本厚绘本和一个 20 米长的交叉检查机,装在满满一箱的箱子里,重 40 磅。
超过 186 针,1,400 个日夜
2013年初,女儿在泉州市读初中三年级,李翠华开始工作。
“我每天都绣花,每天花 10 多个小时。”李翠华说,除了照顾女儿的三餐外,剩下的时间都花在了刺绣上。
刺绣前的第一步是根据图集在十字网格上画点。《清明河画》的格局很复杂,画错点,会导致一排接一排的错误。尤其是那些微小的人物,画出绣点特别困难,一旦点错了,绣花就会变形。所以,李翠华用接力法绣了 1 米,然后绣了下一米。
虹桥是最难绣的。李翠华说,绣草树等图案,1 米大概需要 40 天左右,但虹桥有人物轮廓,有船,有遛禽,要不停换线,麻烦也非常耗费体力,绣红桥 1 米,她用了 3 个多月。
李翠华走到哪里,40 磅的作品和材料都会随之而来。2016 年,女儿高考后,她跟着丈夫去了河南、海南、成都等地做生意,从未停止过打针。“我专门为这张照片定制了一个布袋,携带方便,4 年时间,我背上摔了两个特别的包包。”李翠华说。
2016年底,《清明河畔景》完成。它采用手工 4 股线全针刺绣,粗略统计,分享了超过 186,000 针的刺绣,画卷中的亭台、船、图、车、马分享了 87 种色线。
李翠华带回家的那箱资料,四本画册被她翻阅了无数遍
十字绣让一家人感到安定
李翠华的细致和耐力,有目共睹。“有一点不对劲,她就把都拆下来重新绣。”李翠华的情人曾先生说,“有时候半夜醒来,发现旁边的床是空的,我知道她又去绣了。”
其实,曾先生曾反对过,“我劝她放弃,担心她没日没夜绣花,会伤到她的眼睛和颈椎,毕竟谁的老婆心疼,不是吗?”
但曾老师发现,自从开始绣《清明江畔画》后,李翠华脸上的笑容就多了。“那时候,女儿面临高考,家里有抵押贷款买了房子,家里杂事很多,一时间心情不好,但一坐下来绣花,雨很快就放晴了。”当女儿学习压力大时,她也会坐下来帮李翠华穿穿线,有时还会绣两三个小时,让自己冷静下来。
刺绣十字绣让家人有时间安顿下来。渐渐地,她的丈夫支持她。
“我把十字绣作为我的爱好和事业。”李翠华说,每次她绣新的篇章,她都会看看之前的“结果”,让自己更加自信和坚定。接下来,李翠华想绣一幅《钦起书画》,长 2.3 米,宽 1 米,比《清明河畔景》要小,但画中女士的轮廓更丰富,要求的彩线也增加了一倍以上,难度也更高。
听到这话,一旁的曾先生有些纠结,想要支持李翠华,却又有些担心。“这一次,你不能忘了睡觉吃饭,你得按时吃饭睡觉。”曾先生笑着对妻子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