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图罐创纪录拍卖:揭秘2.3亿人民币背后的神秘故事与历史价值
元青花鬼谷子下山罐,元代,主要纹饰为“下山”,描述了鬼谷子大师在使节的再三请求下,同意下山救援的故事被燕国围困的齐国名将孙膑、独孤陈。该文物在2005年7月12日伦敦佳士得举行的“中国陶瓷、精美工艺品和出口工艺品”拍卖会上以1400万英镑成交,加上佣金后,成交价为1568.8万英镑,折合人民币约2.3亿元,创下了创下了当时世界上中国艺术品拍卖的最高纪录。
一、身世之谜 此件元代青花大罐拍卖前曾在北京、上海展出,引起收藏界的高度关注。当时人们估计这可能会创下中国瓷器拍卖的世界纪录。佳士得官方预计其价值将达到1000万美元,但现实远远超出了人们的预期。
此大罐上的“鬼谷下山”图案是传世元青花瓷器中的代表作。图案为鬼谷子乘虎豹拉车下山的情景。故事出自元代版画《乐邑图齐七国春秋集》。讲述了战国时期齐、燕战争中孙膑被燕国囚禁,其师父鬼谷子下山救徒的故事。罐上图案栩栩如生,画工细腻。它们是由画家而不是工匠制作的,这使得这些罐子与普通的青花瓷相比显得与众不同。同款元青花“金香阁图”罐亦于2005年在香港佳士得以4900万元的高价拍出。此罐所绘场景取自王氏话剧《孟月梅写恨金香阁》仲文,元代著名剧作家。展现了唐玄宗时期才貌双全的陈贵与孟月梅的曲折爱情故事。这两罐是元代人物故事中的稀世珍品。八个蓝白罐子中的两个。两幅壶画的题材和人物虽然不同,但器物的高度和直径却大致相同。颈部和肩部也绘有类似的图案。遗憾的是,《金香阁图》罐口已被修复,其价值远低于《鬼谷子下山图》。元青花瓷器上的纹饰多为牡丹、竹梅、龙纹、莲花纹、花鸟等,因此,青花瓷器上出现历史人物故事就显得更加珍贵。
元青花鬼谷子下山罐的原藏家是一位荷兰人,其曾祖父在担任荷兰驻京使节护送司令时购买了该罐。此青花罐已在这个家族传承了四代。近年来,那个家庭就用这个大罐子来装DVD光盘。几年前佳士得曾到他家看过这件作品,当时他们只认为它值2000美元左右。直到佳士得专家再次走访,才发现这件瓷器极为罕见。
据悉,与此罐具有相同人物和故事的代代相传的同类青花古董仅存八件。罐子颈部画的波浪图案可以在其他六件作品上看到,全部由戴维森基金会收藏。八件宝物中,有三件肩上有莲花图案,其中就包括这件。波士顿博物馆的罐子肩部和脚部没有条纹。此罐是八件古董中唯一一件足部莲瓣绘有吉祥图案的罐子。与大卫基金会收藏的青花花瓶非常相似。其余六片莲瓣,莲瓣上皆有下垂的如意图案。值得一提的是,罐上的牡丹图案与大卫收藏的罐上所绘的牡丹图案非常相似。根据该罐的波浪纹、牡丹纹、吉祥纹与大卫基金会收藏的瓷瓶极为相似,推测该罐的制作年代极有可能是1351年左右。
伦敦佳士得拍卖行中国部专家连·韦恩表示,带有人物故事的瓷罐通常是在中国定制烧制的,其他品种则出口到中东等地区。当地订单数量极少,青花图案精美,绘画技艺精湛。他们是世界上最好的人之一。其中许多被收藏在博物馆中。
值得一提的是,佳士得收到瓷罐两三个月后,连永利在图书馆做研究时,偶然发现了1321年至1323年间印刷的版画,而罐子上的装饰很大程度上受到了雕刻的影响,没有其他的瓷器上画有同样的场景。这样看来,该瓷罐具备了收藏家所看重的“全部品质”,也正因为如此,伦敦拍卖才显得尤为珍贵。
它从哪里来?
稀有固然稀有,但这罐却没有许多稀有艺术品那样复杂的来历。该瓷罐是20世纪初荷兰人Haron van Hemert tot Dingshof在中国购买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于1913年至1923年在荷兰海军服役。他驻扎北京,担任荷兰使节护航部队指挥官,负责德国和奥地利使节和领土的安全。 -匈牙利帝国。赫默特热爱艺术并广泛收藏。从他在北京的老房子的照片中可以看出他对中国瓷器的热爱。有趣的是,当他购买该罐时,元代尚未被承认有能力生产如此精美的瓷器,因此他一直认为该罐是明代作品。
蒙古统治时期,青花瓷器数量较少,容易被遗忘。直到1968年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举办“蒙古人统治下的中国艺术”展览,西方收藏家才开始青睐元代瓷器。 20世纪70年代以来,元青花逐渐受到关注,但能称为传世之作的元青花作品却发现不多。和他一样,赫米特的后裔也不知道这个瓷罐有多么值钱,因此多年来并没有特别留意它。 20世纪60年代,该瓷罐受到赫米特第一代后人的重视,但专家们也误认为这是明代的青花瓷。当传至第三代时,其家人请佳士得拍卖行进行鉴定,才发现该瓷罐的珍贵价值。有趣的是,这个罐子在将军家里从来没有被认真对待过。它多年来一直被放在角落里,作为装杂物和其他东西的容器。
连永利表示,古董商一直对物品的来源非常感兴趣。此罐的来历一目了然。它自1913年起就被一个家庭收藏,此前并不为世人所知。是鉴赏家眼中的“新产品”。因此,一经披露,市场兴趣极高,深受收藏家的重视。此外,今年3月以来,瓷罐先后在纽约、日本、香港、上海、北京、台湾、荷兰、法国等地巡展,增加了人们对藏品的感性认识,自然也提高了收藏品的收藏价值。估价。
花儿会落到谁家?
拍卖前,专家对这件瓷罐估价为100万英镑,也有人表示卖到500万英镑以上没有问题。 Lian Wynn自己的估计在600万到800万英镑之间。
尽管该瓷罐最终被伦敦古董商朱塞佩·埃斯肯纳齐(Giuseppe Eskenazi)拍得,但竞拍过程并不一帆风顺,尤其是中国竞拍者的加入,让竞拍变得更加危险,导致价格连连上涨。
据连怀恩介绍,拍卖当天至少有七八人参与竞拍,其中包括不少来自中国的藏家,包括台湾寒舍总经理王定干、张宗宪等。香港收藏界的佼佼者,从事明清瓷器鉴定工作的人员30人。翟建民,香港艺术商会秘书长。华裔收藏家乔治·李也在场,还有收藏家通过电话竞拍。当出价达到1000万英镑时,还有六七个竞标者。台湾王鼎谦预估价格在800万英镑左右,最高支撑点定在1000万英镑。他没想到,会超出他的预期。
最终获胜者埃斯肯纳齐(Eskenazi)是世界领先的中国早期艺术品古董商。这次,他是代表一位海外私人收藏家竞拍的。当标价达到 1350 万英镑时,他加入了。经过与电话竞标者的长期斗争,他赢得了宝藏。拍摄结束后,埃斯肯纳齐表示,这场场面的激烈程度让他精疲力竭,他承认:“我已经达到了极限,不知道还能坚持多久。”
英国当地一家报纸将拍卖结果评价为“疯狂竞标”。伦敦佳士得中国陶瓷及工艺品主管德斯蒙德·希利(Desmond Healy)表示,“买家认为这件壶可能有一定的价值,但没想到会是这样的结果,这个价格简直令人震惊。”他说:“我们非常满意,对拍卖结果非常满意。这罐收藏了好几个世纪了,品相依然完好,在市场上极为罕见。”
事实上,直到佳士得出版拍卖图录后,藏家们才知道了瓷罐的存在,瓷罐才开始引起国际收藏界的高度关注。也激起了中国人的热情,因为其他七件类似的古董都没有留在中国。国际专业人士认为,一群实力雄厚的中国买家已经结成联盟,试图将瓷罐归还祖国。
Lian Wynn强调,在拍卖中,竞标者的预测能力非常重要。最热门的商品往往会让人感到惊讶,而竞标者通常有额外的资金来支持它们。他认为,中国收藏家此次没有拍得该瓷罐,并不意味着中国买家无能,而是拍卖前的计算有误,因此对意外的高价暂时措手不及。事实上,中国收藏家的实力非常强大,如果算得好,完全有能力购买。虽然中国人参与元青花罐拍卖多少有些让中国藏品回归祖国的因素,但连怀恩认为,他们并不是想挽回中国人所谓的“面子”,而是因为这个罐子的品质确实非常好。当然,把这个罐子带回亚洲,无论是中国大陆还是台湾,确实对学术研究有很大的帮助。
拍卖结束后,埃斯肯纳齐拒绝透露买家的信息。他只能说买家“不是亚洲人,也不是英国人”。拍卖行没有办法介入,甚至韦恩猜测最终买家可能是一位美国收藏家。目前尚未听说买家对此罐有任何展览计划,但连永利希望将其借给博物馆进行展示,让更多的人有幸亲眼目睹这件世间罕见之物。
连怀恩说,这几个月他有幸与瓷罐共度时光。 “我越看它们,它们就变得越有趣,而且我永远不会厌倦它们。”照片拍完后,他有一种“失落感”,至少短期内,他不会有机会再看到它了。
鬼谷子下山
纵观中国瓷器的发展史,元青花无疑是亮点之一。除一些元代质朴的小件瓷器外,多收藏于伊朗、土耳其博物馆的至正时期青花瓷器,纹饰丰富有力,绘画风格大胆,绘画层次丰富。 。它们与中华民族的传统审美情趣有很大不同。事实上,它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朵奇葩。
人们把青花瓷比作瓷台上的青衣,蓝色典雅、高贵、纯粹。蓝色的花纹与白色的胎体相得益彰,宛如一幅传统的水墨画。
元青花起源于什么时候?唐、宋、元?我国瓷学大师陈万里先生曾将其列为“中国瓷器史上十五大难题之一”。唯一可以断定的是,青花从元代到雍正时期趋于成熟。
元青花的出现成为我国制瓷技术上划时代的事件。它不仅开辟了素瓷向彩瓷过渡的新时代,也使景德镇成为中世纪世界制瓷业的中心。
中国硅酸盐学会副会长、国家博物馆研究员李志彦先生认为:“元青花最突出的特点是大气、饱满、刚劲,从器物的造型上看,有一种阳刚之美。”其独特的品类、造型、纹饰都具有丰富的时代特征,体现了元瓷工艺从原料、制作、绘画到烧制的完美程度。”
在元代瓷器市场上,以大件青花瓷器最为价值不菲,而且件数越大越精致。市场上,元青花瓷器的价格大多由其造型、纹饰色彩、绘画质量来决定。 “元青花器的威力如此惊人,让景德镇陶瓷博物馆的专家第一次见到它时都不得不后退。”中国古陶瓷学会常务理事、景德镇陶瓷学院教授欧阳世斌回忆道。
从缠绵的牡丹、龙凤、麒麟,到“萧何月下追韩信”、“昭君出塞”……元青花画可以说是应有尽有。李志彦先生认为,与后世青花瓷器相比,元青花的绘画技法最为震撼。它随意摇摆,有时过于尖锐而不注重细节,一抹灵感常常超越边缘。尤其是人物,文笔很快,但精神却相似。但其冷静、喜庆、锐利、苍劲却远不如后世青花。
元青花的另一奇特之处在于“纹饰密集”,但繁复有序,层次分明。 “元代的画师们对这种青花瓷器确实花了不少心思。如果把元青花瓷器上的花纹全部拆下来,重新组装起来,再装上,他们肯定不会这么做。” “尽善尽美”,李志彦先生说道。
元青花器到底有多美?李志彦先生以玉壶春瓶为例:“瓶形如碎水滴,肩部十分宽厚,仿佛铁游丝向下弯曲,增加则更有弹性、自然的线条”。减一分,或减一分,若看道光以后的玉壶春瓶,则肩颈臃肿,毫无优雅和威严。”
最受争议的中国瓷器
专家指出,一件小小的中国瓷器在拍卖会上很容易就能拍出数万甚至上千万元的价格,而这很可能只是青花瓷。青花瓷是中国瓷器中非常独特的一个品类。它以氧化钴为原料,在白色瓷胎上绘制图案,然后覆盖透明釉,经高温烧成,制成釉下彩瓷。其白底青色千年历久如新,一直是历代瓷器收藏家的首选。虽然青花瓷早在唐代就已存在,但完整的唐青花瓷和宋青花瓷尚未发现。到元代中后期,青花工艺逐渐成熟。明洪武时期成为我国青花瓷生产的鼎盛时期。明代永乐、宣德时期被称为中国青花瓷生产的“黄金时代”。到了清代康熙年间,青花瓷的制作已达到炉火纯青的水平。古人云:“五色太艳丽清新淡雅,而青花更显隽永”。青花瓷虽然颜色单一,但其优雅的艺术魅力不仅深受国人喜爱,也受到国外收藏家的青睐。心爱。相传明朝正统年间,皇帝设宴招待外国使节。一百多桌宴会的餐具全部是青花瓷的。清新淡雅的色彩让这些外国人惊叹不已。有的使节及其夫人偷偷地将酒杯盘放在大桌子上。衣服口袋。宴会结束后清点餐具,被拿走的青花瓷器多达580件。青花瓷的魅力已经到了让人爱不释手的地步。 [1]
自古以来,青花瓷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而且随着时间的演变,青花瓷也日益显现出它的收藏价值。专家举了一个例子,比如明代嘉靖时期的《萧何月下追韩信》香炉。四年前,市场价格是5000元,但现在可能已经突破10万元。又如青花粉彩人物画帽筒。那时候五十、六十块钱就能买到,现在至少要一千块钱。收藏青花瓷器,首先要能够大致区分不同朝代的青花瓷器。一般来说,明代宣德、成化、嘉靖三朝的作品都有“宣(德)清端庄、成(化)清雅、嘉靖(景)清清”的行话。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时期的青花瓷器也存在细微的差别。康熙时期青花颜色层次不同,被称为“五彩青花”;雍正青花不像康熙时期那样浓艳艳丽,更显雍容华贵。乾隆青花青花中略带紫闪,颜色较深,层次较少。另外,明青花有厚重感,釉面不均匀,刷痕较明显。清代釉面较为均匀光滑,刷痕不明显。了解了青花瓷的一些基本鉴别方法后,很多人都想知道哪种青花瓷能够获得更高的收藏回报。专家表示:1、按照器物的种类,堂内的陈设器物最贵,其次是书房四宝,其次是生活用品,形状奇特、稀有的器物也更容易成为受欢迎的。 2、根据制作难度,制作难度高、成功率低的产品,如葫芦瓶、方瓶、六角瓶等,收藏价格较高。 3、按颜色分,青花斗彩最贵,其次是青花粉彩、彩底青花。 4、从纹饰来看,人物画尤为名贵,其次是侍女画,其次是动物画、花鸟画。一般来说,青花瓷收藏家更关注名人出身的名瓷。然而,这种收藏观念并不合理。有专家表示,清朝康熙年间,很多民间青花瓷器在产量和艺术上都与官窑不相上下,有时甚至超过了官窑。因此,这种在民间广泛流传的青花瓷器,也具有相当大的升值空间。
展望青花瓷收藏的未来走向,业内人士认为,清康熙、雍正、乾隆三代青花瓷升值潜力最大,尤其是书房、瓶等四件珍品。 1尺左右的瓷瓶,比较适合书房装饰,也比较容易获得。受到藏家青睐,价格将持续上涨,预计涨幅将明显高于其他青花瓷。另外,随着青花香炉数量的减少,其价值却成倍增加。以前2000元就能买到,现在涨到5万至6万元,明代精品可达20万元。因此,如果你家里还有这样的青花瓷,千万不要“忽视”这些珍品。
元青花历史较短,十分罕见。因此,元青花争议最多。争论的焦点是中国民间是否有元青花?
在这个问题上,专家意见与民间意见存在着尖锐的冲突。为了获得“地位”,私人收藏家不惜砸碎价值数百万的藏品,气氛相当悲惨。元青花被收藏家视为手中的瑰宝,甚至不愿意将自己的照片拿给别人看,生怕曝光后被仿冒。现在,他们为什么要亲手打碎孩子呢?
“不破怎么办?文化专家一直不肯承认私人收藏家手里有真元青花。私人收藏家心疼不已,却又不得不把瓷胎打碎,让人们知道。”研究细节。”国立艺术品拍卖有限公司原首席鉴定师、现任山东景洪堂艺术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春生语气严肃。
“以前文化和博物馆系统的专家对元青花有一个比较刻板的认识,就是元青花全世界仅有300多件,全部都在博物馆里。由于特殊原因,他们一般不承认国内私人收藏的元青花,更不说是聚集在一起研究的,但私人藏家认为元青花有300多件。 ” 《社科报》社长兼主编徐明先生对这一公益案例进行了阐述。
“我觉得民间元青花几乎不存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掀起了收藏元青花的热潮,很多人都说自己手上有元青花。这些‘元青花’大多是‘元青花’。” “白花”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我们从事收藏和考古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倾向,在我国没有一个有序的传承过程,以前没有人知道有如此辉煌的瓷器工艺。 700年前,700年后突然没有人能够解释它的技术要素和技术内容,也没有人拥有当时袁清华制作的第一手标准仪器和标准技术数据。现在谈论元青花的真伪是有悖于科学观点的,所以我认为民间是没有元青花的。出现在专着和“元青花的照片,很多都是根据出土文物制作的,包括颜料种类、图案、造型等。”这是上海《收藏家》报的主编。上海藏品鉴赏协会会长吴少华的观点。
一位陶瓷专家透露:“民间流传的元青花有一部分是真品,是从御窑基址失传的,但数量没有外界报道的那么多。”抢救发掘开始时,专家发现的都是瓷器碎片,整个器皿都不见了。”
中国古玩收藏与鉴赏研究会会长陆鹤寿对元青花瓷器有着广泛的研究。他说,元代青花瓷器可分为大件和小件两种。元青花瓷器有七个典型的鉴别特征: 1、元青花瓷器一般胎体较厚,拿在手上感觉适中;其次,器底无釉,多数器底有明显的螺旋纹,有的有刀痕、填砂。 3、青花颜色要么浓郁,要么灰白,均有锈斑; 4、外壁有斜圈足,常留浸釉时划痕痕迹,裸露部分呈棕红色;大件器皿底部无釉裸露部分往往粘有大面积釉。 5、分段制造,拼接而成。底部接缝痕迹十分明显,特别是罐内壁釉面不均匀。 6、所有梅瓶的口部都是上窄下宽的梯形。 7、杯身与杯脚为湿接。足顶无釉,常有长方体状凸起。足部为空心,无底封。
随着时间的推移,袁清华得到了更多人的认可。元朝被认为是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虽然我国早在唐代就已烧造青花瓷,但成熟的青花瓷却诞生于元代。元代中后期,景德镇开始大量生产青花瓷,质量非常高。青花瓷从此成为景德镇窑乃至整个中国瓷器生产中最重要的产品,被誉为“国瓷”。同时,元朝还在景德镇设立了全国唯一的陶瓷管理机构浮梁瓷局。但由于保存的资料和文物有限,我们对元青花的研究和认识还处于初级阶段。人们常说的元青花瓷主要是指元末(1341-1368)的至正青花瓷。至正青花是元青花的杰出代表,但并不能涵盖整个元代青花瓷器。元青花存世量少,主要与连年战乱和明初统治者残酷焚烧元代器物有关。
元朝持续了不到一百年。作为一个朝代,虽然短暂,但元青花却是中国瓷器中一颗耀眼的明珠。有趣的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如明清时期直至民国,元青花瓷器几乎没有仿制品,因为元青花瓷器当时资料和器物缺乏,而且有元青花瓷器上刻有年代的铭文甚少。因此,谈到元末明初青花瓷的年代界限,始终是一个仁智的问题。明代永乐、宣德时期,是中国青花瓷器的巅峰之一。后世的爱好者和奸商密切关注明代永乐、宣德时期的青花瓷器,却忽略了元代青花瓷器确实是一个未开发的地区。宝藏。直到20世纪70、80年代,仿元青花瓷才出现。
在我国历史上,元青花瓷器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大量销往海外中东地区。它的类型主要是大型碎片,例如大板,大型罐子,李子花瓶,葫芦花瓶,翡翠锅,扁平花瓶,长颈花瓶,高大的碗等。主要出售给东南亚。在当今的世界上,最大的元蓝色和白花收藏在土耳其的托普卡皮宫和伊朗国家考古博物馆。此外,在许多国家和地区,例如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的东南亚,东亚日本,西亚,非洲,非洲,欧洲和北美等许多国家和地区也发现了元蓝色和白瓷器。
在2004年底,吉南举行了“第一个中国民间元蓝和白色系列研讨会”。这次会议允许私人收藏家和文化专家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并为每个人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会,让每个人都了解民间元和白色收藏的地位。可以说,专家拥有民间收藏的人越来越关注,民间精美的元素蓝色和白色绘画已经开始成为专家认真对待的话题。
关于人民中是否有元蓝色和白花的辩论可能会继续。专家和公众在这个问题上进行了平等的对话,专家们能够仔细听取私人收藏家的意见。对于有兴趣收集元蓝色和白色花朵的收藏家,他们不能仅仅以为人们肯定会有精美的人类蓝色和白花,并认为他们得到的是真正的元蓝色和白花。偶然性只能遇到,但不能寻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