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re Qianlong Period Underglaze Blue and Copper-Red Meiping Sells for RMB 38,009,280 at Auction
2941 乾隆六字篆刻及时期(1736-1795) 精美且极为罕见的釉里蓝铜红梅瓶
成交价格
人民币38,009,280元
46,580,000港元
5,962,240 美元
4,658,000 欧元
清乾隆年间(1736-1795) 釉里蓝铜红梅瓶六字篆书 瓶内精绘灵芝枝上三枝果枝,枝叶为釉下蓝色,并饰有细纹挑选出来的釉下铜红色的柿子、桃子和石榴覆盆子红色基调,肩部以下三朵同样装饰的花枝,每一个果枝和花枝都从一枝挑出的釉下铜红色灵芝中伸出,向下体逐渐变细,有一条重叠的车前草带,短收腰颈部,在平缓倾斜的肩部上方有四朵均匀分布的小花,领子由精致的辐射状垂片组成,由高 13 英寸(33 厘米)的相互连接的茎组成,木支架,日本木材 盒子
出处据传为道光皇帝玄孙普伦亲王(1874-1927)于明治四十二年(1907年)十二月初十赠予的礼物
拍品前文字 精美绝伦的三多梅瓶 罗斯玛丽·史考特 亚洲艺术国际学术总监 这件稀有而优雅的梅瓶,盆栽极为精良,轮廓强烈而平衡,而其巧妙的彩绘装饰,巧妙地将釉下钴蓝绘画与釉下铜红色绘画。成功烧制釉下铜红需要对烧制过程进行极其精确的控制,以达到最佳的颜色,而这个花瓶要归功于负责烧制的窑师,因为红色正是人们想要的浓郁的碎覆盆子色。 。
十八世纪的中国宫廷对宋代和明初两个早期时期的陶瓷表现出特别的钦佩。因此,御窑厂煞费苦心地生产再现这一时期风格的瓷器。此瓶的纹饰与15世纪初期梅瓶的纹饰密切相关,无论是图案的选择还是图案的宽大间距,不仅使每个图案都被视为一个独立的整体,还要注意胎体材料的纯白度和釉面的清澈度。
一件 15 世纪早期的梅瓶,有两个间隔良好的喷雾器 - 在这种情况下,两个寄存器都有结果喷雾器 - 可以在阿尔代比尔神殿的蓝色和白色容器中看到(JA Pope 插图,来自阿尔代比尔神殿的中国瓷器,第 2 期)版,伦敦,1981 年,第 29. 413 页)。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两件永乐梅瓶,两件对开的结果喷雾(图见《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青花釉里红瓷(一)》,卷1)。
34,香港,2000 年,第 30-1 页,第 10 期。 20-30)[图。 1]。这些容器都展示了 15 世纪早期对树枝上精确绘制的水果和花朵的迷恋。永乐年间,枝上的果实成为精品瓷器中非常流行的装饰题材,无论是开放式的还是垂直式的。这一时期皇家瓷器上的喷雾的一个显着特征是树枝末端的自然断裂 - 就好像每个喷雾都是从树枝上撕下来的一样。这种自然主义手法是15世纪初青花瓷器上的一种新手法,这种手法以及频繁描绘同一枝上的花朵和果实,以及偶尔描绘植物根部的细节,很可能是受到了木版画的影响。本草插图 - 涉及植物药用特性的药物文献。
尽管当前的 18 世纪花瓶的树枝末端被真菌覆盖,但在树枝的形状和纹理以及水果的配置的描绘中,可以看到同样对自然细节的关注。北京故宫博物院藏一件乾隆梅瓶,造型、大小、纹饰与本瓶几乎一模一样,但图案仅采用釉里蓝,而非青花和红花(青花瓷图)。釉里红(三),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卷二。
36,香港,2000 年,第 36 页。 131,没有。 117)。一件类似的釉下蓝色装饰梅瓶于2010年12月1日在香港佳士得拍卖,拍品编号2970,来自Shorenstein收藏。另一件北京故宫收藏的乾隆梅瓶,其纹饰与本件极为相似,但目录中描述为釉下彩、胭脂红釉。然而,胭脂珐琅也有可能是在釉下铜红上涂抹的,就像乾隆时期有时所做的那样。
后一美萍图示同上。 ,p。 253,没有。 231【图。 2]。 1998年11月,香港苏富比拍卖了一件乾隆款釉里蓝、铜红梅瓶。不过,此瓶纹饰稍显拥挤,两件挂果喷雾,均不含灵芝菌。一件釉里蓝、铜红、三朵喷绘雍正梅瓶,为王庆正所绘,《釉里红—元明清瓷器装饰典雅》,香港,1993年,第1期。
177. 有趣的是,在这件雍正瓶上,只有单一的结果喷雾,其下面的灵芝涂有釉下蓝色,而不是当前乾隆瓶上使用的铜红色。值得注意的是,雍正瓶上的荔枝取代了乾隆瓶上的柿子。伦敦佳士得亦于2001年11月13日售出一件雍正梅瓶,其釉下青花及铜红纹饰,描绘桃、石榴、荔枝,拍品编号142。
为当前花瓶提供主要装饰的水果在中文中被称为“三多”,即“三多”。桃子象征着长寿;石榴象征子孙多孙;而柿子象征着丰富的财富,或者更准确地说是黄金。水果喷雾和上面的花枝喷雾都添加了进一步的吉祥愿望。每朵花下面都有一对灵芝,寓意长寿。
“三丰”是18世纪非常流行的主题,出现在许多以各种工艺装饰的瓷器上。北京故宫博物院藏一件乾隆釉上彩鎏金灯笼瓶,长方形版画“三丰”,深蓝底绘金卷(图见《景泰蓝瓷器》及《粉彩瓷器》)玫瑰纹饰,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卷一。
39,香港,1999 年,第 39 页。 151,没有。 133)。不过北京故宫博物院也藏有一件雍正瓶,与本瓶一样,有釉里蓝、铜红的“三丰”,每朵喷雾上都附有灵芝菌(图《釉下青花》)红色 (III),同上,第 218 页,第 199 页。普伦王子 (1874-1926) [图。 3],日本明治四十二年(对应公元1907年)十二月初十日。
普伦亲王是道光皇帝长子仪韦的孙子,是20世纪前二十年国家巨变时期的重要政治人物。慈禧太后去世后,亲王在“皇室内阁”中担任农工商大臣。 1912年3月,他与世旭一起代表清朝出席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而在1913年10月11日,在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第一位正式大总统的就职典礼上,普伦亲王宣读了皇帝的致辞。
他还领导起草宪法的委员会,并由国民议会审查和讨论,尽管后来国民议会本身被授权起草宪法。 P.塞缪尔·雷因施 (P. Samuel Reinsch) 在 1911 年撰文,表达了对王子的极大钦佩,称他与议会的交往是:“”。 。 。这不仅表明了敏捷的智力,而且表明了高尚且不寻常的性格品质。虽然这种政治家的行为可能没有赢得亲王官方的青睐,但他的司法气质无疑赢得了中国和其他地方的广泛钦佩。
(P. Samuel Reinsch,《远东的知识和政治潮流》,波士顿和纽约,1911 年,第 253 页)。值得注意的是,普伦亲王是第一位广泛出国旅行的中国皇室成员。他是 1904 年美国圣路易斯世界博览会的帝国委员会主席,该博览会上的中国展品包括一个展馆,该展馆显然准确地再现了普伦王子在北京的宫殿的一部分。王子对他所访问的国家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并表示,在他访问美国期间,给他印象最深的是“男孩和女孩从小就受到普遍的教育”(9月7日的一封信中报道, 1904 年,美国驻上海领事馆的约翰·古德诺 (John Goodnow) 致参议员 A.
J. Beveridge(印第安纳州印第安纳波利斯)。王子的旅行使他接触到了来自许多不同国家的外交官和高级官员,他很可能将当前的花瓶作为礼物赠送给这些重要人物之一。正如本目录中“文学”一栏所示,该花瓶曾出现在 20 世纪 80 年代的三本日本出版物中。有趣的是,在 1982 年的出版物中,该花瓶的插图旁边是一个仅用釉下蓝色装饰的类似花瓶。
1989年,这两个花瓶再次被绘制出来;在本刊中,青花梅瓶与其配套的一对一起出版,现拍品编号为 2942。无论其色彩如何,这些都是罕见且极其美观的花瓶,但当前的容器是釉下蓝与釉下彩的组合。釉下铜红尤为罕见,其绘制和烧制工艺精湛。 《绅士的财产》文学《民心之美术》,大阪市立美术馆,日本,1980 年,第 11 页。 42,图。 187 Min Shin no Bijutsu,大阪Shiritsu Bijutsukan hen,日本,1982 年,图版。 168 《新潮工艺之美》,大阪市立美术馆,日本,1989 年,第 16 页。 43,没有。 123
部门信息
中国陶瓷及艺术品
关键词 18 世纪 水果和蔬菜 所有其他类别的物品 花瓶 陶瓷 中国 清朝(1644-1911)
重要通知 本次销售的业务条件
相关拍品
清 十八世纪 精美罕见模压白釉200,000 港元 - 300,000 港元(25,854 美元 - 38,781 美元)
精美罕见 雍正双圈斗彩“莲花”六字款,年代(1723-1735) 800,000 港元 - 1,200,000 港元(103,417 美元 - 155,125 美元)
3970清康熙青花釉里红响铃雕像(一对)
成交价格
人民币24,150,000元
港币 28,853,047
3,622,500 美元
2,656,500 欧元
《大清康熙年制》楷书六字三行 康熙年制
明西时期的瓷器作品以青花繁茂、色彩绚丽着称。其中以大山水、刀剑马的大型最为受人欢迎。但这些作品均出自私窑,富有韵味和风格。还不够,力量大,厚重,略显缺乏精神,与御窑瓷器还有差距。康熙年间,由于南明抗清和吴三桂叛乱的影响,御窑生产时断时续。直到康熙中后期,臧应轩、郎廷吉等人相继监窑,才逐渐稳定下来。目前我们见到的康熙御窑器物,有很多盘、碗、杯等宴会用具,或者水碗、刷洗等小型学习用品。此件御窑陈设瓷器实属罕见。
此对瓶小口、长颈、丰肩、窄腹。因形似钟而得名。瓶体洁白无瑕,釉色温润如玉。腹部釉里红绘四朵旋花,柄部绘三角蝉纹,其间藏青花弦纹。整器纹饰古朴、富丽堂皇,应以古代青铜器为蓝本。 。整器红釉颜色纯正明亮,青花弦纹若隐若现。底部为楷书款,上书青花“大清康熙年制”六字三行。字体工整、优雅。
青花釉里红创烧于元代。由于青花与釉里红的色温交集很小,而釉里红的着色剂氧化铜挥发性极强,所以在创作和烧造之初,就产生了青花釉里红器物。烧制成功极其困难,产量极低,甚至在明朝中后期几乎绝迹。康熙朝又出现青花釉里红的烧造。康熙四十四年,江西巡抚郎廷绩开始督办景德镇窑务。在他的带领下,与“郎窑红”、“郎窑红”一起,“豇豆红”等高温铜红釉的烧制获得成功,青花釉里红的烧制技术终于成为此瓶是这一时期诞生的瓷器作品,是康熙朝独特的瓷器造型,有青花、釉里红、釉下彩三种。这对瓶釉质极佳,釉里红发纯正美丽,从近二十年来的拍卖数据来看,堪称同类佳作,极为罕见。使其成为无上的宝藏。
参见:《故宫博物院藏精品·青花釉里红(下)》第15页,图11; 《中国清代官窑瓷器》第63页;
《上海博物馆康熙瓷器图录》第11页图7,上海博物馆,良木出版社,1998年。
2908年 清雍正 青花釉里红太极八卦纹三弦葡萄雕像
成交价格
人民币20,509,100元
24,100,000港元
3,084,800 美元
2,410,000 欧元
六字楷书铭文
解释一下来源
20世纪60年代购于欧洲
香港苏富比,欧洲收藏的八件珍品,2009 年 4 月 8 日,拍品 1602
浩瀚的天空拥抱着宇宙——
雍正太极八卦来福尊
苏玫瑰-亚洲艺术系高级国际学术顾问
此尊造像造型典雅精致,比例和装饰细节别具一格。在雍正御瓷中极为罕见。其原型是当时风靡一时的康熙御用瓷器,具体是一小批豇豆红釉瓷器,名为“巴达玛”。英国学者约翰·艾尔斯认为,这批作品可能很特别。康熙把它烧毁,作为对英雄艾青的奖励。详情参见艾尔斯所著的《康熙‘桃花’器》。时期(公元1662-1722)》,全文发表于《东方陶瓷学会会刊》,1999-2000年,第64期,第31-50页)。这类器物与皇室有着深厚的渊源。巴尔的摩沃尔特斯艺术博物馆收藏的一尊类似形状的豇豆红釉雕像(登记号49.155)可以证明这一点。据说这部作品起源于康熙十三子、第一位懿亲王(懿亲王)。公元 1686–1730)旧收藏。艾尔斯经过广泛考证,得出结论,这批豇豆红釉器是康熙晚期创烧的,因此这种风格一直延续到雍正时期。
但有趣的是,这尊雕像的比例在雍正时期略有调整。雍正版虽保留了颈部下端的三细弦纹(故康熙豇豆红釉瓶亦称“三线瓶”),但颈部和口沿稍宽,比例与身体更加和谐。再者,雍正瓷像的肩部并不像康熙原型那样方正,瓶口也更加明显,因此整体轮廓更加细腻柔和。耿宝昌将其命名为“快速瓶”,图见《明清瓷器鉴定》第11期第234页第400图(北京:1993年);同时,他将此类器皿的康熙版称为“急尊”,如图见同一作品第193页第344图左侧和第193页第387图左上侧。一件类似的雍正青花釉里红海云龙瓶,由哈利爵士和加纳夫人收藏,现藏于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此图见柯美桂艺术编《中国艺术与设计》《徐氏中国画廊》,第11页。 193(伦敦:1991)。类似的雍正釉里红瓷像现藏于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此图见SG Valenstein《中国陶瓷手册》第36色版(纽约:1975年)。有趣的是,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以及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的藏品底部的海水图案与该拍品的绘画风格相似。
此拍品青花釉下红海纹以细线勾勒。这种白描技法可以追溯到康熙时期的釉里红、釉里青花图案。详情见王庆正编《上海博物馆康熙瓷器图录》109期第72页、第11页。 61第41号(上海和香港:1998年)。这种画风虽然在雍正时期的瓷器画家中也有使用,但比较少见。就釉里红瓷器而言,这是意料之中的,因为铜极难控制,在烧制过程中常常出现问题。但如果像该拍品一样完美烧制,其白漆装饰会显得格外具有表现力,动作的描写也会更加轻盈飘逸,毫无厚重感。
这种画法有时用来表现自然逼真的海水图案,或描绘图案的规则构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一件雍正梅瓶。釉下红海图案比本拍品更加工整,甚至更加公式化。图片见《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第36期:青花釉里红(下)》第187期第171期(香港:2010年)。瓶身完好,上面刻的两条龙留有空白,背景海水图案极其工整。效果更接近背景图案而不是现实的海水波浪。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有一件刻白龙纹盖罐。釉里红海纹的背景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梅瓶相似。此器凸显了这种细腻、波涛汹涌的釉下红海纹烧制的难度。 ,图于《雍正:清世宗文物大展》,第175页,第II-8号(台北:2000年)。台北梅瓶的铜红料散落在釉中,甚至有好几处漏出釉来。波浪的线条略显模糊,整体效果显得厚重,这绝对不是瓷画家的本意。有趣的是,此瓶虽有瑕疵,但仍被清宫收藏。由此可见,釉里红装饰难烧成是公认的事实。一件有瑕疵的釉里红海纹瓷瓶,如同玉石一般稀有。如果波浪纹理像这般清晰,可想而知,在过去的皇宫里是多么罕见。
北京故宫收藏有一件康熙罐。釉下红海纹的风格比之前的要少一些正式。图片见《故宫博物院珍藏珍品第36期:青花釉里红(下)》第208页第190号。此幅作品的海水纹较接近本拍品的风格。涟漪以细纹勾勒,既有翻滚的水花,也有起伏的波浪,与本拍品一模一样。两者的区别在于,康熙罐中的小水滴散落在波浪之中,而雍正赖伯尊只能在波浪的顶部和波浪的上边缘看到,使构图看起来更加动态的。值得一提的是,该拍品的装饰画精美,可自由收放。与天津美术馆藏的仿雍正青花釉里红葫芦瓶的装饰风格完全不同。后者相比之下更加随意、写意。见《天津美术馆藏瓷器》第146期(香港:1993)。
另外,此拍品的青花纹饰由太极图和八卦图组成,效果相当迷人。太极图是一个黑白半圆,用来表示阴阳太极。可分为无极图和两宜图。太极图分为五层,而这尊雕像的太极或者阴阳符号实际上来自第二层。至于提出阴阳互为根本的人,则是南宋儒家大师朱熹(公元1130-1200年)。太极图最早见于宋代哲学家周敦颐(公元1017-73年)所著的《太极图说》。该书将佛教、道教的理论与《周易》的玄学理论相结合。这一理论后来发展成为新儒家宇宙论的重要概念。太极图与八卦图的结合,就是所谓的“天地河图”。至于第一个在太极图上加入漩涡图案的人,应该是赵居迁(公元1351-95年),并于1370年代发表在他的《六书本义》一书中。此拍品还融合了釉下青花太极八卦图案。明代编纂的道家经典中,有多种太极图变体。简化为两个环环相扣的漩涡的人物似乎是明代文学家赖志德(公元1525-1604年)。明末,太极图开始将古河图的黑白两点结合起来。
众所周知,雍正皇帝深信儒家的治国平世理论,深信儒家的政治理念。他经常引用经典作为他施政的依据。他还引用孟子对道家的论述来捍卫满清入主中原。雍正还痴迷禅宗,这对他的治世之道产生了影响。但他非常迷信,所以热衷于道家理论。除了查阅命理、卦象之外,他还深信道家的长生之术。由此可见,这尊雕像饰有太极八卦图案也就不足为奇了。
造型相同、纹饰相似的雍正造像并不多见。伯灵顿美术俱乐部在 1896 年的展览中展出了一对类似的瓷雕像(编号 475 和 476)。两者均来自 George R. Davies 的收藏,图片见 WG Gulland,《中国瓷器》,第 1 卷。 2,第 655 号(伦敦:1911 年)。香港苏富比于1979年11月(拍品编号224)及1980年11月(拍品编号316)售出其中一件。看来,它们很可能就是上述的瓷像。后来,两尊雕像再次易手,一尊于1994年5月在香港苏富比拍卖(拍品编号192),另一尊于1998年3月在苏富比纽约拍卖(拍品编号677)。另一个类似的花瓶来自梅印堂收藏,图于康瑞君的《梅印堂收藏的中国瓷器》,第4卷,第1707号(伦敦:2010)。 RP Marchant 所著的《一些有趣的有标记的清瓷器》中提到了该拍品。详情请参阅《香港OCS公报》1977-1978年第3期,图57-59。作者在文章中提到了艾弗里。艾弗里·布伦戴奇基金会 (Avery Brundage Foundation) 有一件配套的作品。
如果将此拍品的造型、纹饰与康熙御瓷相比较,则该尊造像很可能是雍正初期的作品。雍正皇帝以其高雅的品味和追求卓越而闻名,这件稀有而优雅的瓷器体现了这位要求严格的君主统治下的宫廷瓷器的许多特色。此尊雕像胎体致密,造型无可挑剔,造型优雅。装饰巧夺天工,布局巧妙。它与器皿的形状完美契合,让每一个构图元素都能得到充分发挥,也不妨碍观众欣赏它如初雪般晶莹剔透的色彩。
如需认证请联系19875856517(微信同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