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从田园诗人到嗜酒隐士,探寻古代文人的真实生活

日期: 2025-01-22 05:04:26 |浏览: 41|编号: 66416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陶渊明:从田园诗人到嗜酒隐士,探寻古代文人的真实生活

作者 上官云

制图张建元

“东篱下采菊,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几千年前写下的这首诗,如今已成为许多“劳累过度”的现代人所向往的生活境界。他给大家留下的记忆是一个从容淡定、淡雅的田园诗人+隐士,每天吟诗作诗,有菊花相伴。

事实上,陶渊明还是个酒鬼。我不喜欢当官,也不喜欢上班。

陶渊明出身良好。其曾祖父陶侃曾为大官,可惜家道中落。他在自传中毫不掩饰自己出身贫寒,虽然天生嗜酒,但并不常喝酒。

“性欲酒上瘾,但家穷,总不能得。我从前就知道,若以酒引之,则皆饮之,醉之则醉。”我喝醉了,没有大方。” (《五六先生传》)

亲朋好友都知道陶渊明的饮酒习惯,所以常常摆酒席请他过来喝酒。他没有拒绝,而且态度非常诚恳。他去的时候就尽力把酒喝完。目的就是为了喝醉,喝醉了他就不会抑制自己的情绪。

但一直喝酒并不是一个选择。陶渊明还想当官,朝九晚五打卡,赚点钱养家糊口。终于,在东晋义熙元年,陶渊明得到了一个更有权势的职位:彭泽陵。

”在县里,命我在公田种粮,他说:“足以让我醉酒了。 “夫人让我种粳稻,我让她种粳稻一亩,一亩五十亩。(《晋书·列传六十四》)”

上任后,他没有做任何其他事情。首先,他要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所有分配给他的公共田地都种上可以酿酒的谷物。老婆孩子大概觉得实在不靠谱,所以非要种一些粳米,不然一家人吃什么?讨价还价半天,陶渊明决定,一公顷五十亩种稻谷,“五十亩种粳稻”。

但他的性格似乎不适合当官。陶渊明当上县令不久,就突然辞职了。那年冬天,巡抚奉命视察该地区,并命陶渊明前去见他。

”年底,徽县遣知事到县,官问:“你应该系上腰带去见他。”元明叹息道:“我怎能向村童低头呢?五斗米?”当日辞去职务,写下《归去》诗,求医不得。(《陶渊明传》)

陶渊明原本不喜欢也不擅长这种接待工作,但他毕竟是上头派来的人,只好前去见见。一旁的下属提醒他,一定要穿官服,仪表整洁才可以去。这意味着,否则你的职业生涯将处于危险之中。

听了这话,他更加尴尬了,转身就走。对了,他说了句流传至今的强硬名言:“不为五斗米屈服!”

当天,陶渊明拿出自己的公章,写了一封《回来来辞》表示辞职,头也不回地离开了县衙。此时,他只担任县令80天左右。

”带童进房,满瓶酒,壶高杯饮酒,望庭院赏美景,倚南窗显傲,望容颜。他的膝盖(《回来吧,赖希慈》)”

摆脱了束缚的陶渊明终于可以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努力工作,隐居,闲暇时思考自己,倚窗赏景,快乐地享受自己。第一次回到农村,生活质量还可以。陶渊明喜欢菊花,在他的屋子周围种了很多菊花。

“茅屋里人情味浓,没有车马喧哗,何以问你?我心远了,心不在焉。东篱下采菊,悠然见南山”山间空气日夜渐好,鸟儿飞来飞去,这其中有真意,我已经忘记要说什么了(《饮酒·第五部》)。

但有句话说,生活不仅仅在于诗和远方,更在于当下。陶渊明归隐后,只能住在茅草屋里。他失去了朝廷的俸禄,也不擅长农活。尽管他努力工作,但家庭状况却越来越差。

义熙四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火灾,烧毁了他所有的家当。不得已,陶渊明一家人再次搬家。生活都变得困难了,更不用说花钱买酒了。

为了喝酒,他动了脑筋,自己酿了酒。有一天,他正在酿酒的时候,一位朋友来拜访。恰逢酒熟,陶渊明摘下头上的葛巾过滤酒。然后他把葛巾放在头上,接待客人,喝酒,若无其事,轻松自在。

当时的陶渊明诗文很好,有隐士的美誉。许多达官贵人都想与他交朋友。巡抚王洪就是其中之一。但陶渊明根本没有正眼看他。王宏每次来看望他,都装病。

”元中都督王洪到州,迟到了,后来自作打算,说病消了……每次洪都叫人等候。为他,暗知应往庐山,遂遣老友庞同知等人去饮酒,未遇酒来,欲请之。我忘了进去。我出去见他,然后(《晋书·列传》64)

王宏想到了一个办法。他请一位熟识的老朋友带着美酒酒具在陶渊明上庐山的必经之路上等候。陶渊明见了好酒,也就不再记恨王弘了,整天喝得开开心心。

更让人震惊的是他和好友颜彦之之间发生的事情。他们两人关系很好。颜颜后来来到石安县做官,经常到陶渊明的住处去。每次他们都会喝酒,直到喝醉为止。

后来,颜彦之给陶渊明留下了2万元。他一和朋友告别,就转身把钱全部寄到了餐厅——这样更方便。来到店里就可以直接喝,省去了数钱的功夫。

”先是颜彦之,是刘六军的功臣,在寻阳、黔黔,后来路过石安县,天天犯黔,每次去,都会喝得酩酊大醉。临走时,留了两万钱给钱熙送他去酒楼,随后接了酒(《宋书·胤禛传》)。

喝酒的习惯是永远改变不了的。每次喝酒都会醉。如果有朋友来拜访,不管他的身份如何,只要家里有酒,陶渊明就会和朋友一起喝酒,只要他高兴,他随时都在。

当他喝酒时,他通常会弹钢琴。据史料记载,陶渊明的琴只是一把简单的“素琴”,没有任何装饰。但他依然十分热爱,始终沉醉在酒香和音乐之中。

”自然不能解声,而兽琴无弦无徽,每逢酒会,便互相抚慰道:“若知琴意,何必弹弦呢? 《》(《晋书·列传六十四》)

当朋友聚会喝酒,别人弹琴的时候,他也和谐地弹奏简单的无弦钢琴。他也总是真诚地告诉别人,只要能表达内心的感受,明白钢琴的含义,就不需要拨弄琴弦发出一些噪音。

说到喝酒,陶渊明喜欢喝好酒,常常喝得酩酊大醉。如果你先喝醉了,你会坦白地告诉你的朋友,他们喝醉了,想睡觉,所以你应该先离开。然后他把头靠在书上,抱着钢琴,睡着了。

“是朝夕,词休屋中。花药成行,林竹如荫。清琴横床,浊酒半壶。”黄唐,无捕者,留遗憾。” (陶渊明《诗韵·下篇》)

陶渊明觉得,无论住处多么简陋,有酒有琴,每个清晨和傍晚都显得那么美好。在他的世界里,诗、酒、琴是三位一体的。

自由的日子终究会结束。据史料记载,陶渊明63岁时就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他并不害怕死亡。他生前写了一首《自祭》,还为自己写了一首《挽歌》,想象自己死后将无法说话,双眼失去光泽。朋友们抱着棺材痛哭,小孩子们则哭着寻找父亲。

但他觉得没有必要太过悲伤。没有人能够避免生、老、病、死。悲伤和哀悼就足够了。关于死亡还有什么可说的呢?身体放在山里,很快就会成为山的一部分。

“亲人或许还在悲伤,但别人也曾歌唱过。死的方式是什么?身体是同一座山支撑的。” 《挽歌第三部分》

讽刺的是,在《挽歌》中,陶渊明并没有忘记喝酒。他愤怒地说,他宁愿死也不愿死,但他遗憾的是,在他活着的时候,他喝酒的欲望没有得到完全满足。

仅从记载来看,陶渊明是一个十足的“酒鬼”。确实,在陶渊明时代,就有人说“陶渊明诗篇章皆酒”。虽然有点夸张,但也并非空穴来风。

据统计,陶渊明一生创作诗作120余首,其中仅《饮酒》诗就有20首。

然而,他并不是一个普通的“酒鬼”。不仅他的田园诗闻名于世,南朝文学评论家钟嵘也给予他极高的评价,称其为“古今隐居诗人的祖脉”。这无疑为他的闭关增添了一抹耀眼的光芒。

“晋代太原年间,武陵人以捕鱼为业,沿溪而行,忘记路途远近,忽遇一片桃花林……”一篇名为《 《桃花源》也描述了很多人向往的世外桃源。

人们钦佩陶渊明,不仅因为他的才华和品德,还因为他的直爽本性,敢于放弃既得利益以追求自己的理想生活和爱好。他很简单,很自然,没有任何矫饰。

有人遗憾,以陶渊明的聪明才智,本来可以谋求高位,过上更安逸的生活。但事实上,正是因为他不受名利的诱惑,他才能够将自己的爱好发挥到最大,最终成为精英的代表和著名的诗人。

文学学者萧伯纳说:就享受生活乐趣而言,有钱和没钱的区别是微乎其微的。

一个人如果能把自己的爱好当成一件正常的事情去生活,他会获得更多的幸福。只有当灵魂逐渐变得丰富、充实,生活才会变得更加有趣。

想起来,陶渊明当时就是这样的。

参考书目:[1]【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4月版

[2][梁]仲嵘,曹旭批注:《诗注(增订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10月版。

[3]陆勤礼校对:《陶渊明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5月版。

[4][南朝梁]肖同主编,余萍萍批注,《昭明文选》,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年2月版。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铂牛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