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利店市场大爆发:罗森、全家、7-11加速布局中国,京东、阿里、苏宁纷纷加入竞争
随着过去一年传统零售的复苏,便利店成为最热门的零售业态。罗森一进南京就被抢购一空。全家、7-11等日本连锁便利店纷纷宣布,2018年将加速进军中国市场,资本也纷纷进入中国市场。去年11月,今日便利店宣布完成2亿元B轮融资。今年3月9日,西安天天便利店宣布获得春晓资本领投的2亿元投资。
与此同时,巨头们也纷纷公布了便利店的“大跃进”计划。刘强东表示,未来五年,京东将在全国开设超过100万家京东便利店,其中一半将在农村地区。阿里巴巴去年宣布2018年将覆盖天猫门店100万家,苏宁小店也宣布计划2018年在全国开设1500家门店。
“这对便利店来说是个好消息。”好邻居便利店总经理陶野清晰地感觉到,便利店的春天即将到来。 2017年10月24日,好邻居便利店获得鲜生生活、易果集团旗下安鲜达、绿城服务共同成立的合资公司中国CVS 8400万元投资。在北京拥有300多家专卖店。突然成为便利店明星的好邻居、零售老手陶野第一次体验到了成为众人瞩目的感觉。
中商惠民CEO张亦春也有同样的感受。这家深耕B2B市场的公司,一直从事传统“夫妻店”改造业务。 2017年,张一春发现自己突然有了同伴,有正在转型的传统经销商,也有竞争“夫妻店”的人。 “老婆店”的京东、阿里巴巴。
在中国的便利店市场上,一直存在着两种相辅相成、无法替代的业态。一类是连锁便利店,包括日本和地区连锁便利店,另一类是大量的“夫妻店”。在这波便利店浪潮中,传统零售商和投资机构更青睐连锁便利店。京东和阿里巴巴主要争夺“夫妻店”,并通过转型“夫妻店”快速扩张,而苏宁选择经营自己的连锁便利店。三大巨头的一举一动都影响着行业,也深刻影响着中国便利店的发展。
电商巨头便利店的飞跃
从阿里巴巴、京东对传统“夫妻店”的转型,到苏宁门店的疯狂扩张,这一次巨头们都不遗余力地大展身手。
1.阿里零售天猫店
2017年8月28日,在灵通峰会上,阿里巴巴灵通事业部总经理林小海表示,2018年灵通将帮助完成1万家天猫店铺的转型。改造内容包括:产品选型。 、会员制、营销、店面改造、数字化等,重点是通过大数据连接品牌商和夫妻店,构建智能分销网络,让小店足不出户就能完成商品补货,降低采购成本。
2.京东新通京东便利店
京东的做法如出一辙。 2017年4月10日下午,刘强东在微博发布“百万京东便利店计划”,呼吁通过京东大数据、物流、金融等技术赋能传统“夫妻店”。
从京东和阿里巴巴的做法来看,它们都采用了“翻牌”模式来改造“夫妻店”。主要是给店铺提供一些培训,店铺装修指导,品牌授权,接入线上数据系统等。但两家公司的重点都是成为便利店的供应商,而不是质量控制。不碰管理层,在春晓资本创始合伙人何文看来,“这是非常踏实的。一方面,赋予店主充分的自由。另一方面,阿里巴巴和京东强大的选品能力可以帮助店主节省成本,增加利润。这是非常出色的零售升级。”
据京东新通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2018年3月,京东便利店每周新开门店数量在1000至1200家之间,每天收到5万份申请。其中,不少农民工想通过这种方式返回家乡。
从HiShop记者走访的几家京东便利店来看,它们的经营效率确实较之前有了明显提升。 “以日用消费品为例,转型完成后的六个月里,大部分销售额同比增速都保持在20%左右”。一位京东便利店老板告诉HiShop。
在“夫妻店”争夺战中,阿里也毫不示弱。 “截至今年4月,阿里零售已与全国近100万家小店签约。”阿里零售事业部营销中心总经理云通告诉HiShop。去年8月,这个数字还只有50万。 。
“我们在促销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同行。”负责线下实体零售店开发的阿里巴巴城市大排档郝云告诉HiShop。 “有时我们只是早上去介绍他们,他们下午就去那里。”虽然都希望获得独家品牌授权,但在这场夫妻店的竞争中,阿里巴巴和京东都不能忽视对方的存在。 “在很多情况下,他们同时使用两个采购系统。 ”一位天猫店老板告诉HiShop。
然而,苏宁并没有参与这股改造“夫妻店”的流行趋势。苏宁小店公司总裁包俊伟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对这种模式表示质疑:“我们不认同京东便利店。”在“翻牌”模式下,过度追求速度会给产品质量和服务能力带来巨大风险。 ”
其次,苏宁于2015年开始布局自有直营品牌便利店——苏宁小店。
无论是选址、开店、运营管理、供应链、物流配送,苏宁一手包办。在这些互联网巨头中,苏宁的模式可以说是最重、成本最高的。包俊伟介绍,以南京为例,开一家80到100平方米的小店成本在40万到50万左右。
虽然模式最重,但苏宁对小店的控制力也最强。阿里巴巴、京东改造的“夫妻店”大多是日常消费品,而苏宁小店最大的特色是生鲜和熟食。
“在社区,我们主要关注用户的一日三餐,重点关注生鲜、果蔬、熟食等品类。在核心商圈和人口密集区,我们根据不同的用户群体,提供水果、日用品、热饮等差异化品类。 ”苏宁小店总裁鲍俊伟说道。
生鲜CEO肖鑫表示,相比阿里、京东的失败模式,苏宁小店的模式显然更具竞争力。 “生鲜、生鲜的毛利率较高,消费频率也较高,因此容易保持用户粘性,未来将对日本便利店和区域连锁便利店产生较大影响。”
截至目前,苏宁门店已布局全国79个城市。他们2018年的目标是开设1,500家商店。据苏宁官方数据,4月29日,苏宁门店开业数量达到1500家。 100个家庭。
此前,苏宁收购了迪亚天天,后者在上海拥有约250万会员,在上海主城区拥有300多家门店。目前也在寻求与各大物业服务商的合作。苏宁门店扩张将进一步加速。
几大互联网巨头如此高强度布局便利店并非第一次。自2012年起,他们开始通过O2O转型与便利店合作,但这一尝试并不成功。 。
三上失败的便利店改造浪潮
巨头与社区便利店最早的接触是在2012年的O2O时代。
2012年9月,好邻居与京东开始O2O合作。主要模式是用户在京东页面选择商品,然后到好邻居便利店提货。也就是说,便利店成为京东的取货点。但这次合作并没有成功。一年多后,好邻居与京东和平分手。陶业志表示,两家思维不同的公司在一起工作,有着不同的需求。他们遇到了工作量增加、结算设备差异、自提点放置快件等问题。
不过,京东并没有放弃尝试。 2013年11月18日,京东与太原糖酒便利店正式启动O2O项目。糖酒便利店希望利用京东庞大的流量,为便利店引流。京东希望利用便利店的本土化优势吸引新客户,拓展O2O业务。两人一拍即合。
随后几个月,京东陆续与15个城市的快客、良友等10家便利店合作,一场蓬勃发展的O2O社区便利店改造运动拉开了序幕。
这波合作不仅延续了与好邻居的合作模式,即顾客到店提货在京东购买的商品,还增加了新的服务。顾客可以在京东搜索附近的便利店,订购便利店商品,店铺会快速发货。货物送货上门。
但事情也不顺利。就前者而言,消费者没有网上下单、便利店提货的习惯。从后者来看,便利店没有自己的物流团队。另外,便利店的单价较低,因此配送人力和成本都会成为便利店的负担。
因此,京东的O2O便利店合作严格意义上并不成功。
不尽如人意的不仅仅是京东。布局便利店业务已久的阿里巴巴表现也不尽如人意。
2016年8月,淘宝通过内测正式上线淘宝便利店业务。通过与线下门店合作,挖掘2公里范围内的需求,将便利店的辐射能力扩大到500米。简单来说,顾客使用淘宝客找到便利店入口并下单,送货人员就会送货上门。
与“只卖流量”的O2O模式相比,淘宝便利店采用“加盟+供应链掌控”的模式,以阿里巴巴集团1688的零售渠道为供应链,淘宝店的点点为运输平台,抹去了中间商方面,淘宝还声称会选择最好的商家,严格把控质量。
不过,阿里巴巴很少公开谈论这项业务。从入口来看,淘宝便利店的业务也非常隐蔽,需要进入三级页面才能看到。一位接近淘宝便利店业务的阿里巴巴内部人士向HiShop表示,“在内部,淘宝便利店业务基本是边缘业务,已经被战略放弃,几乎没有人在推广。”
据了解,到目前为止,淘宝便利店只进入了杭州、宁波、上海等少数城市,便利店商家数量也极其有限。
在便利店O2O转型的浪潮中,失败的不仅仅是两大巨头,还有初创企业。爱鲜蜂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2014年6月15日,爱先锋为社区便利店用户开发了一款App。用户可以通过地理位置找到附近的便利店并在App上下单。最近的商店工作人员将负责送货。爱先锋作为社区便利店供应商,在巅峰时期,爱先锋在全国十几个城市开辟了便利店,将便利店数量扩大到近万家。
然而,爱先锋CEO张颖及其团队忽视了便利店的核心是零售、供应链和物流。在全国复制的过程中,爱先锋因供应链管理和物流能力不达标,实施了大规模裁员并暂停异地扩张。该公司一度面临破产。
对于爱先锋的危机,张颖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最大的问题是对商业本质的认识。便利店O2O转型并不意味着把便利店搬到网上。互联网化只是表面现象,我们必须控制便利店的经营模式。”一开始的货物和仓库。”
在张颖看来,通过O2O模式转型便利店的本质是做好便利店业务,这意味着前端门店本身要转型,供应链、物流和门店运营系统也不能缺少。否则只能失败。
“成本和效率是商业的本质。”张颖强调,“获客的方式有很多,如果服务体验不理想,一切都归零。”
但从当时各个巨头和初创公司的做法来看,几乎没有人能够做到这一点。
回顾当时的经历,京东、阿里巴巴这次转型“夫妻店”时,依然存在这个问题。他们采用的“翻转”模式很少涉及门店的运营和管理。这曾经被张颖认为是爱先锋失败的原因,但现在阿里巴巴和京东在改造“夫妻店”时也不得不面对同样的问题。
难读的便利店“经营秘诀”
对于“夫妻店”来说,阿里巴巴和京东的转型趋势是一个机会,因为它们即将被时代淘汰。
“我们每天都会走访十几家小店,看到这些‘夫妻店’确实面临着艰难的生存困境。”阿里零售的城市小吃摊郝云告诉HiShop。 “产品选型混乱,质量水平参差不齐,千篇一律,同质化严重,作业效率逐年降低。”这是中国几乎所有“夫妻店”面临的共同问题。这也是这些小店渴望转型的原因。他们希望能够赶上这一趋势。掀起巨头转型潮流,利用巨头完成自我提升。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这样的小店约有600万家,渗透到中国经济的每一个毛细血管。对于阿里巴巴和京东来说,这是机遇,但也是挑战。
“做了15年的好邻居,最大的成就就是活着。很多竞争对手来了又走了,但我们还活着。”陶野表示,“便利店面临的最大挑战仍然是自身。它是所有线下业态中最复杂、最复杂的。做起来并不容易,不是简单‘失败’或扩张就能解决的。”
从品类来看,除了苏宁小店目前主打高频次、高利润的生鲜熟食外,在京东或阿里改造的夫妻店中,如此高的鲜有。 - 保证金产品。大部分商店,仍保持原来以日用消费品为主的现状。虽然两家公司都号称“千店千面”,但在日常消费品上要实现巨大的差异化是非常困难的。
“日常消费品是受互联网影响最大的品类,单纯覆盖此类品类从长远来看并不能帮助小店获得更好的利润。”鲍俊伟告诉HiShop。
更难的问题是管理。首先,在多年尝试转型“夫妻店”的张一春看来,如何说服长期依靠固有经验的小店主建立合作是一个难题,“无论是介绍产品、宣传活动还是帮助他们进行数字化转型,很多时候他们都很排斥,这很麻烦。”
商店控制也是一个大问题。阿里巴巴和京东采取的“翻转”模式,除了收取押金以强调正品之外,并没有过多干扰其他店铺管理。
鲜生生活CEO肖鑫对此表示,“‘翻牌’模式更多的是供应链的完善,它无法把这几千家夫妻店连接起来,实现运营协同,没有规模化。没有运营协调的话,就很难从根本上提高门店的运营效率,永远不可能实现“一盘棋”、“一盘货”。
相比之下,苏宁是自营的,可以从各个方面控制便利店的经营。然而,挑战也不小。加码的商业模式需要大量前期投入,这给苏宁门店短期盈利带来巨大压力。 。尽管苏宁拥有丰富的线下零售经验,但“实体超市和便利店是完全不同的两种业务,运营更加复杂。”陶野说。此外,以生鲜为主要消费品类,这对苏宁整个供应链和物流运营效率将是巨大的挑战。
五将狭路相逢,连锁便利店
在阿里巴巴、京东面临品控质疑、苏宁因自营模式面临盈利压力的同时,不可忽视的是连锁便利店正在疯狂扩张。
除了苏宁在一线城市的门店与连锁便利店直接竞争外,阿里巴巴和京东选择的“夫妻店”大多位于二三线及以下城市。这些地方还有生存空间,但随着7-11、罗森等日本便利店以及中国本土区域连锁便利店的疯狂扩张,夫妻店的生存越来越困难。
罗森于2016年年中宣布,将加快在中国的门店开设速度,力争到2020年将门店数量翻两番,从目前的约750家扩大到约3000家。全家还宣布,将在2024年实现开店1万家的目标。
而更多的连锁便利店在资本的支持下正在快速扩张。去年上半年,资本对于传统便利店的态度是:多关注、少动作。 “VC不愿意投资实体便利店,其增速太慢,无法满足VC对企业高速增长的需求。”方和资本创始合伙人张岱对HiShop表示。
去年下半年以来,包括红杉、春晓、新中利集团在内的多家投资机构开始投资便利店。春晓资本2018年先后投资了西安天天、131便利店,红杉资本也投资了今日见福和便利店。
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副会长王洪涛认为,无论是前几年的O2O、近两年的B2B,还是去年流行的无人零售,这些概念模式最终都未能捕捉到市场的本质。业务的本质。 “投资便利店,说明资本变得务实了。”不过,他表示,对于投资机构来说,绝对不可能把钱投到几家夫妻店,“因为它们一文不值,无法形成价值链。”联动效应。”
在没有资本关注的情况下,面对连锁便利店城市渠道下沉的冲击,对于“夫妻店”来说,似乎只能寄希望于阿里巴巴和京东的转型。
有趣的是,在中国的便利店领域,还没有像超市行业大润发、永辉这样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龙头企业,也没有人选边站队。了解更多:便利店管理系统
新零售模式
国外新零售
门店新零售
马云的新零售解读
什么是新零售
新零售模式概念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