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物与寺库鉴定结果不一,消费者遭遇奢侈品真假鉴定难题

日期: 2025-01-19 17:01:47 |浏览: 40|编号: 65809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得物与寺库鉴定结果不一,消费者遭遇奢侈品真假鉴定难题

小陈(化名)怀疑自己买到了假包。

10月26日,她在得物App上订购了一款价值12329元的LV女包。收到货后,她发现包包扣处有明显瑕疵,这让她对真品产生了怀疑。小陈让德武重新鉴定一下这个包。将包寄回去后,德吾的回复依然是:鉴定是正品。

心存疑虑的小陈决定去别处验证一下包的真伪。她花了59元在寺库重新鉴定了包包。没想到,寺库的鉴定结果显示,该包不是正品。

两个提供奢侈品鉴定服务的平台对于同一款包包的结果却不同。小陈的经历绝非孤例。和小陈一样,很多人都遇到过平台评价结果不符合预期的情况。

在另一家提供奢侈品鉴定服务的平台优舍易拍上,小丁(化名)花了129元找到鉴定师帮他鉴定一款卡地亚手镯的真伪。最终鉴定结果是:这是假货。

结果出人意料,小丁决定通过各种方式来验证。她把同样详细的照片发给了优舍易拍的另一位鉴定师,再次得到了鉴定。随后,小丁带着手环到柜台进行保养和清洁。最后,柜台接受了手环,并出具了清洁收据,确认小丁的手环是正品。

两个平台的鉴定结果不一致、同一平台不同鉴定师的鉴定结果不一致……电商平台提供的奢侈品鉴定服务正以多种形式暴露出问题。近年来,国内奢侈品电商市场越来越大,奢侈品正在摆脱依赖线下销售渠道的习惯。其中,二手奢侈品细分赛道吸引了众多新玩家,如红布林、智儿、胖虎科技、包师傅、飞鱼等均获得了新一轮融资。

为了迎合市场需求,一些电商平台声称拥有“专业鉴定团队”,为消费者提供奢侈品真伪鉴定服务,并承诺对所售商品“100%正品保证”。

但一方面有专业团队和正品保证,另一方面消费者投诉较多,电商平台的奢侈品鉴定服务备受争议。奢侈品鉴定有哪些行业痛点,背后可能有哪些前沿操作?南都记者采访了资深鉴定师以及优舍易拍、得物、红布林、知尔等多家提供奢侈品交易和鉴定服务的电商平台。

电商平台上的奢侈品鉴定服务备受争议。

行业痛点一:电商平台鉴定师素质参差不齐

小丁的手镯鉴定纠纷将矛头直指鉴定手镯为赝品的鉴定师。这个评价有什么问题吗?优舍易拍如何看待评估师的资质?

对此,优舍易拍相关负责人向南都记者表示,小丁此次的鉴定是根据网上图片进行的,会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材质、拍摄角度等,一般情况下无法确认的产品将提示用户进行实物鉴定并复验。

对于评估师的考虑,优舍易拍相关负责人表示,平台上的评估师需要有CCIC认证。当他们加入平台时,他们会根据自己擅长的品牌,在有限的时间内评估50-100个评价问题。在为用户提供服务期间,如果鉴定人出现3次错误,平台将对其进行处罚,并要求其重新参加考试才能上岗。鉴定过程中出现严重低级错误的,鉴定人将被解聘,不予录用。

其他提供奢侈品评估的平台也有类似的标准。红布林、得物等平台表示,平台上的评价者包括平台成长型和体验型。公司有专门的平台成长型评估师培训体系。对于经验类型,将审查评估师的专业经验和评估次数。健康)状况。

不过,虽然各大平台都有自己的一套评价人标准,但不透明的评价体系难免让一些人钻了空子。从事奢侈品鉴定9年的高级奢侈品鉴定师严闯告诉南都记者,根据他的观察,各个平台的鉴定师更多的是在公司内部进行评估和分级,标准不同。并非所有评估师都拥有认证。 ,就会出现质量参差不齐的情况。

那么,什么样的鉴定师才能称为专业鉴定师呢?严闯表示,鉴定师的专业程度不在于鉴定的准确性,而在于误判率,即能够区分哪些正品做工不好,哪些仿品做工精良。这取决于所识别的产品数量。就像医生一样,看的病人越多,经验就越丰富。

珠宝鉴定。南都记者 陈志刚 摄

行业痛点二:产品溯源难

今年4月,消费者李某在唯品会购买的“古驰”皮带在得物平台转售,被得物鉴定为假货,引发热议。公开资料显示,本案中,因唯品会提供了详细的海外进货流程及相关凭证、进口货物报关单、知识产权备案信息等证据证明该腰带具有合法来源,法院认定该产品来源是合法的。最终判决认为,李某声称涉案商品为假冒“古驰”品牌商品的说法与事实不符。

此外,本案中,由于李某未能提交证据证明得物平台具备评估资质、评估师具备评估能力,法院认定相关“评估报告”缺乏中立性、客观性、权威性,不予支持。不足以证明该案。该产品是假的。

本案不仅体现了法院对第三方平台鉴定结果的认可,其判决也引发思考:各平台和执业鉴定师能否通过产品溯源更准确地辨别真伪?

在电商平台上,奢侈品的供应一般来自商家和个人卖家。通过对优舍易拍、得屋、红布林、知尔等平台转售或回收服务的实际测试发现,对于商家来说,平台普遍要求其在平台进行实名认证,并上传营业执照等信息。 。个人卖家一般需要进行实名认证。无论是商家还是个人卖家,所售商品都必须经过平台认证,但几乎没有平台要求卖家提供能够证明商品来源的相关证明。

为什么很少有平台设置溯源链接?优舍易拍相关负责人透露,即使要求用户提交凭据证明商品购买渠道,平台也无法判断所提供信息的真实性。而且相关凭证涉及个人隐私,过度窥探会引起用户不必要的反感。

作为个人鉴定师,追查货物的来源更是困难重重。严闯表示,拥有数十万件奢侈品鉴定经验的资深鉴定师大多只相信自己的眼睛,因为收据和防伪码也可以造假。而且所经营的货源太多,很多货品已经在二级市场上多次流通,无法追根溯源。

评估师。南都记者 郑俊斌 摄

假货泛滥,制假、销售成本低。业内人士呼吁出台行业标准。

有舍易拍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二手奢侈品的真品率正在逐年下降。优舍易拍识别的商品综合真伪率仅为33.6%,同比下降0.7个百分点。这意味着每10件需要鉴定的二手奢侈品中,就有7件可能是假货。

有很多玩家进入这个行业。尽管二手奢侈品电商势头强劲,虽然货源更广,但大多数玩家走不了国际奢侈品牌授权的道路。国内生产、销售假冒奢侈品的违法成本较低,这是奢侈品二级市场假货频发的症结之一。

在我国,仿制、销售假冒奢侈品的行为构成犯罪,可以以非法制造、销售非法制造的注册商标罪追究刑事责任。南都记者查询发现,湖南省永州市中级人民法院的一份判决书显示,12名被告参与设立地下皮革加工厂,仿制生产加工假冒LV、GUCCI注册商标标识皮革并被公安机关查获。违法所得共计102万元。

执法评估。图片来自CCIC中国奢侈品中心。

本案中,法院认定其犯罪情节构成销售非法制造注册商标罪,判处12名被告人一年以上四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三万以上二十万元以下。

相比之下,日本和美国等奢侈品行业市场较为成熟,其对假货生产和销售的监管可以作为参考。美国商标保护法规定,故意制造、销售假冒商品的屡犯者,最高可判处10年监禁,并单处罚款50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3300万元)。美国联邦法律还规定,生产和销售假冒商品屡犯者将面临20年以上监禁和500万美元罚款。

日本《商标法》和《不正当竞争防止法》规定,故意制造、销售假冒商品属于直接侵犯他人商标权的行为,最高可判处10年有期徒刑,或最高1000万日元(约合人民币59万元)的处罚。罚款;违法的法人将被处以最高1.5亿日元(约合人民币857万元)的罚款。除刑事处罚外,还可能追究民事责任。

电商平台和私人奢侈品鉴定师的鉴定结果不具有法律效力,只能作为辅助证据。第三方权威机构对二手奢侈品的鉴定没有成文的标准,这也是行业面临的问题。

图片来自CCIC中国奢侈品中心。

在我国,CCIC中国奢侈品中心是比较权威的第三方评估机构。是中国检验认证(集团)有限公司在CCIC北京分公司设立的专门从事奢侈品鉴定和培训服务的第三方奢侈品鉴定平台。 。然而,即使有官方认可,当平台对同一产品的真伪存在分歧时,鉴定结果的权威性也可能无法得到认可。有业内人士表示,即使是CCIC出具的评估报告,如果没有司法机关的授权函,也不具有法律效力。

目前,二手奢侈品行业新老玩家仍需共同努力,推动制定更加统一的鉴定标准。颜闯表示,行业需要标准,目前他正在配合相关部门起草和完善一些标准,希望能够落地实施并完善后续规则。

采访与写作:见习记者严兆新、深圳大事智库研究员刘家义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铂牛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