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奢侈品与时尚的深厚渊源:从风暴天堂到现代奢侈品的发展历程
早在1986年,帕特里克·格兰维尔的小说《天堂风暴》就已经带领读者走进了奢侈品世界的深处。小说中的艳丽女子,她们的声色盛宴,她们的享乐颂歌,就像一幅图画,完美地描绘了波涛汹涌的爱情中奢侈品、时尚、艺术的热烈纠葛。
许多人以挑剔的眼光看待奢侈品,认为它们是铺张浪费和高调炫耀财富的代名词。然而事实上,奢侈品之所以能够快速发展,是因为它们既不属于昨天,也不属于今天,而是坚定地放眼明天,服务于来自世界各地的顾客,与时尚、艺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奢侈品和时尚的起源是什么?
1855年,“时尚”一词首次出现在法国作家马克西姆·杜康的著作中。 1851年,杜坎陪同古斯塔夫·福楼拜游览尼罗河。返回巴黎后,两位好友共同撰写了世界上第一本照片游记《尼罗河》。四年后,马克西姆·杜坎出版了一本诗集,以《现代性宣言》为序。在文章中,杜坎赞扬了美学对于新兴技术的重要性,并创造了“时尚”这个词。
19世纪,英国人查尔斯·弗雷德里克·沃斯 (Charles Frederick Worth) 移居巴黎,开始了自己的高级时装定制业务。从此,“时尚”成为奢侈品的第一表达方式。
在那个时代,早已供不应求,工艺美术家处于绝对被动的地位。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雕塑家和建筑师必须遵守赞助人的要求。最著名的赞助人是费拉拉和帕多瓦的埃斯特家族以及米兰的斯福尔扎家族。以及佛罗伦萨的美第奇家族。当时,艺术家必须按照赞助人的订单要求进行创作。他们的命运和生计完全取决于赞助人的意愿和经济实力。一旦顾客有需要,他就必须随叫随到。
作为第一位现代意义上的定制服装设计师,沃斯彻底扭转了旧有的从属关系,颠覆了供大于求的现状。 1858 年,沃斯推出了他的第一个时装系列,并决定让现场模特穿着这些设计并在他的店里表演。此举立即获得成功。无论这位顾客多么尊贵,就连尤金妮王后和马特里奇公主都必须亲自拜访。
这样一位具有影响力和模范的代言人,将沃斯的设计传播到了更广泛的范围。他店里一条日常裙子价值1000法郎,一条礼服裙价值1500法郎。如此高的价格,只有上层阶级才能购买。资产阶级和贵族买得起,购买这些昂贵的衣服成为女性展示自己社会地位和周围男性雄厚财力的一种方式。从此,定制高档服装成为奢侈品的雏形。
以沃斯为杰出先驱,一代又一代的后人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Paul Poiret在他的设计中放弃了紧身胸衣,赋予服装更大的灵活性,缩短了裙摆,并创造了第一款高端香水Rosine; 20世纪30年代,嘉柏丽尔·香奈儿 (Gabrielle Chanel) 拥有4000名员工; Elsa Schiaparelli 在达利的画作中找到了灵感,引发了新的时尚浪潮。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高级时装扮演着双重角色,既是时尚领域创新设计的先驱,又是奢侈品最独特、最招摇的方面的见证者。
时代在发展,进入21世纪,时尚产业的发展速度已经超过了高级定制的步伐。在Topshop、H&M、Zara等快时尚国际品牌一统天下的今天,时尚早已走进街头,款式每月更新数次。这个更新频率已经超出了高级定制手工的能力范围了。从此,高级定制不再是时尚领域的先锋,而是走下了奢侈品行业的至高宝座。
时尚对现代奢侈品行业的意外入侵有两个时间点。第一个时间点是1994年。这一年,Tom Ford被任命为Gucci品牌的艺术总监。当时,来自佛罗伦萨的Gucci多年来一直陷入集团内部激烈的子品牌竞争,北美和意大利业务也左右为难。 Gucci传递的奢华风格早已过时,设计造成的损失是显而易见的。 Tom Ford采取了彻底的转型策略,使品牌更加年轻化。他将颓废风格的虐待狂、色情主题融入到产品设计中,并使世界各地的Gucci专卖店的商品保持完全一致,使品牌形象更加具有辨识度。
第二个时间点是1997年,法国箱包品牌Louis Vuitton邀请了致力于纽约时尚风格的年轻设计师Marc Jacobs担任艺术总监。当时,设计师的同名品牌正在发展一种独特的风格。它以其设计而闻名,其灵感来自当时最时尚的垃圾摇滚音乐。至此,时尚正式闯入奢侈品世界。众多知名模特、影视明星和公众人物为该品牌的年轻化和时尚化做出了贡献。
时尚对奢侈品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从包袋和鞋子开始,路易威登的顾客很快就把他们的配饰视为时尚单品,并毫不犹豫地更新它们。快时尚的即时性和低廉价格与奢侈品的耐用性和高不可攀的价格形成鲜明对比。快时尚正在创造越来越大的成功,这直接导致时尚和奢侈品两个领域的距离越来越远。
奢侈品行业对当代艺术有何影响?
说到“艺术”,无论是造型艺术、视觉艺术还是动态艺术,它们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界限。她们只专注于对美最纯粹的追求,随心所欲地玩耍,永远与奢侈品互相强化。
奢侈品一直以来都受到艺术的启发。同样在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艺术赞助人更愿意为艺术展览、博物馆和基金会提供资金支持,而无需参与具体运营。当时,当代艺术只吸引了极少数专业人士,普通大众也仅仅满足于欣赏正统艺术和欣赏学术作品。
1984年,这种对正统的追求和对经济衰退的漠视仍然很明显。这一年,Alain-Dominique Belland为卡地亚品牌创立了当代艺术基金会,但同时,他不允许品牌让基金会的艺术家参与产品的设计。阿兰·多米尼克·贝兰德 (Alain Dominique Belland) 想为卡地亚及其美学理念和设计风格理念规划未来,希望让当代艺术更受欢迎,同时避免陈词滥调。因此,在他的推动下,一个由1500件作品组成的设计系列在建筑师让·努维尔设计的建筑中展出。自此,奢侈品牌成为直接涉足艺术界的潮流引领者。
艺术一直为奢侈品行业带来灵感。奢侈品牌可以通过邀请艺术家定制他们的产品来使他们的产品独一无二。自2003年起,Louis Vuitton先后与村上隆、Richard Prince、Daniel Buren合作设计新产品,立即赋予包袋现代感并赋予其附加值,引起公众好奇心,促进成交。销售。特别是2012年与草间弥生的合作,开设了7家概念店,全部位于巴黎春天百货、伦敦塞尔福里奇百货公司、东京伊势丹新宿店等标志性奢侈品百货店内。
艺术与奢侈品的关系在于,影响奢侈品行业的不仅仅是艺术,而是奢侈品行业反过来影响艺术本身和艺术家。邀请艺术家为品牌创作,这些创作也被品牌用来纪念某些曾经专属的作品。
然而,无论是再造一个“纪念物”、制作视频、创作装置还是行为艺术作品,艺术家面临的困境就是被新搭档的名气淹没。失去理智后,他逐渐远离了自己的艺术理念,转而服从品牌的命令。这是因为,奢侈品与当代艺术之间难免会存在一些元素的混合,但年轻艺术家很容易被奢侈品的魅力所迷惑,从而留下自己的身份。对此,奢侈品牌有义务在两个领域之间划清界限,避免侵犯艺术界的领地,并让艺术家在合作结束后立即回归职业,继续以不受损害的表达手法。发挥创意。
奢侈品行业是如何发展到如此规模的?
1980年之前,奢侈品牌的经济影响力仍然有限。虽然它的顾客都是有钱有名的人,但他们共同构成了一个独特的社会阶层。然而,这个小圈子非常封闭,客户的所有任性和需求都只能通过向供应商订购来满足。因此,Boucheron、Cartier、Hermès、Louis Vuitton等最负盛名的供应商都非常关心自己服务此类客户的能力。为服务而自豪。
从 20 世纪 80 年代到 1995 年,奢侈品的增长速度是全球经济的三倍。在收购了一些最知名的品牌后,形成了LVMH、巴黎春天百货等一些奢侈品集团。在他们的推动下,奢侈品领域脱离了原来作为工艺品生意的定位,正式成为一个大产业。从另一个层面来说,奢侈品已经被抛弃,取而代之的是奢侈品,比如引人注目的新系列、流行经典系列的衍生品等,这些延伸商品让品牌迎来了激增的新顾客,尤其是来自北美的顾客和亚洲。
1995年到2001年,奢侈品牌不再满足于单纯销售产品,而是开始注重树立鲜明的形象。于是,市场上出现了一些不同种类的广告,故意违反禁忌,有时将道德上应受谴责的行为搬上银幕,有时则取材于色情电影。与此同时,在时尚界、娱乐界、街头寻找品牌代言人也变得越来越普遍。奢侈品有了新的目标客户,比以前更广泛、更年轻,销量也更好。
2001年到2008年,享乐主义价值观暴涨,许多奢侈品牌趁着这股“追逐幸福”的潮流,开始将触角延伸到酒店、高端水疗中心和各类健身俱乐部。以阿玛尼为代表的设计师纷纷投资家具、装饰等家居领域; Figramo 家族也意识到了对托斯卡纳乡村豪华酒店业的兴趣。限量版产品、独家专卖店网络、品牌杂志、精美的官方网站、个性化的服务、上流社会的活动等等,都让其高昂的价格变得理所当然。
2009年发生的重大经济金融事件成为全球性危机。在这种环境下,奢侈品由于全球化的强势,不得不推动品牌业务。这两年对于奢侈品来说是一个真正的中断期。被视为现代奢侈品行业的终结。
在互联网引领一切的今天,一些奢侈品率先开设了独立的官方网站。从那时起,整个行业开始明白,必须淡化品牌危机,也必须将网络声誉视为最重要的事情,并且也接受了这一点。屡遭抄袭之苦,打击网络假货。由此,奢侈品进入了前所未有的转型时代。
印度、中国和日本如何使亚洲成为全球最大的奢侈品市场?
在世界奢侈品行业的版图中,亚洲占有独特的地位,主要得益于文化、经济和人口三大因素。奢侈品意味着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印度人、中国人和日本人如何看待奢侈品?这些亚洲奢侈品消费者是谁?
印度:关闭边界
1928年,印度帕蒂亚拉王公带着9000多颗稀有宝石来到宝诗龙,要求珠宝世家打造一个由149件组成的珠宝系列。他还与卡地亚签订订单,定制了一条饰有2,930颗钻石的项链。它极其华丽,项链中央镶有一颗重达235克拉的稀有黄钻。 20世纪初,印度的王公贵族将他们最珍贵的宝石托付给巴黎旺多姆广场的珠宝商;而当时的珠宝商也为顾客制作了各种令人惊叹的杰作。
时至今日,印度净资产超过10亿的富豪已有55人,百万富翁约30万。对于他们来说,奢侈品是财富和丰衣足食的象征。丰富的财富被视为前世有功德的象征。奖励是非常荣耀的。所以他们炫耀自己的财富。 2004年,富有的拉克希米·米塔尔在法国凡尔赛宫为女儿举办了婚礼,预算超过5500万欧元。
尽管如此,印度的西方奢侈品牌却很少,只有5家古驰专卖店、3家路易威登专卖店、2家爱马仕专卖店和1家卡地亚专卖店。这些分店并不是开在购物中心,而是在迎合国际顾客的豪华酒店中寻求庇护。
中国:奢侈品行业的新发展
19世纪中叶之前,中国是世界最大的经济体。随后,中国虽然错过了工业革命,但用了不到40年的时间成为世界工厂。
在中国的消费文化中,对奢侈品有着极其强烈的渴望。有些中产女性会不惜花四个月的工资,只为了买一个带有商标的手袋,而且生活再穷也没关系。正如这句讽刺的网络流行语所说:“我宁愿在宝马里哭,也不愿在自行车上笑。”
一些“白领”群体构成了庞大的新客户群。中国人很注重面子,看重看得见的、肤浅的、引人注目的奢侈。他们主要购买配件。这实际上是对社会压力的回应。不仅如此,中国人经常购买外国东西来证明自己的品味和时尚感。因此,奢侈品在中国有着巨大的市场。
日本:恢复平静的武士
从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初期,西方奢侈品牌的国际化战略长期青睐日本。正是日本的贡献为卡地亚、路易威登、香奈儿、古驰和爱马仕带来了全球成功。当时,这些品牌年营业额的30%往往是由日本客户实现的。
1985年至1995年的“失去的十年”是通货紧缩和经济萧条的时期。就在最近几年,日本又遭遇了一场持久的社会危机。在日元贬值的背景下,日本已进入经济衰退。然而,日本的人均年收入为4.2万美元,仍然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之一。其百万富翁数量仅次于美国,位居全球第二,是未来奢侈品行业的实验室。
在日本公民中,超过60%的日本人认为奢侈品是“可靠的价值”。对他们来说,奢侈品首先是基于经典传承的工艺的体现,如果一个品牌想要获得声誉,就必须随着时间的推移展现出创造顶级产品的天赋。
总的来说,奢侈品是社会和人类发展的阶段性缩影。奢侈品的诞生和发展也具有浓厚的历史感。了解奢侈品,就能了解人类在时尚、艺术方面的发展,也了解各个国家的经济水平和消费意识,才能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奢侈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