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握民间歌曲的风格韵味与演唱技巧:润腔、拖腔与方言的运用
把握歌曲的风格和韵味,即“润腔”、“引腔”、“方言”等方面。
改变演唱形式不仅是为了增强唱歌的兴趣,也是为后面的全面体验做铺垫。民歌具有唱跳不分的特点。该环节旨在引导学生在音乐活动中表达歌曲的情绪和风格。
拍手拍腿
巩固知识
知识 |通过熟悉的歌曲学习技能
【听力笔记】
1. 教师介绍
和
节奏
卡片,请学生读一读。
2. 教师演奏旋律,学生写下缺失的旋律片段。
3、钢琴弹奏伴奏,带领学生视唱乐谱。 【分析】引导学生分析歌曲的旋律、节奏、调式特征
点击并填写学习计划。旋律:细腻优美,呈波浪式进行,以渐进为主,偶尔跳入音程,但始终为强拍;节奏:密集,有多个小点和切分节奏;模式:五声音羽模式。
问:弥渡民歌为什么有这样的音乐特点? (一)地理位置(山清水秀)
(2)语言(流畅圆润,音调波动小) (3)民族融合(彝族、白族) 【识别】识别歌曲的流派,初步认识小调。
小曲,又称“小曲”、“小令”,是我国民歌的重要流派之一。它是一种流行于城镇和市场的民间独唱、二重唱和舞蹈小曲。小调题材广泛,旋律_________,节奏___________,结构均衡对称。衬词和重音常用于扩展音乐结构和增强情感表达。
用手打节拍,用嘴读出节奏。写下缺失的旋律片段。
用手敲击指挥并视唱乐谱。
结合乐谱,分析歌曲的旋律、节奏和调式特征。
探讨弥渡民歌的音乐特点和风格并分析其文化背景。
补充次要概念。复习旧知识,学习新知识。
在音乐会歌曲的基础上,再用视唱乐谱写下带有点点和切分节奏的旋律片段,引导学生关注音乐本身。
树立“文化中的音乐”观,了解它是什么以及为什么如此。
举一反三,初步了解小调的音乐流派。
概括
今天的课堂上,我们学唱了一首云南弥渡民歌《绣荷包》,探究了它的音乐风格和演唱特点,感受了语言、地理环境、文化生活等对歌曲风格的影响。
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收集学唱不同地区的《绣荷包》,从音乐元素上进行比较,并在下节课进行交流。
课后收集、了解不同地区不同版本的《绣荷包》,比较它们的异同。了解云南弥渡人
根据歌曲的音乐特点,展开《绣荷包》的不同地域版本,进行比较
对比同一主题不同地区带来的不同风格的音乐。
6.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评论内容
评价标准
积分值得积分
评价方法
歌唱
1、能够模仿老师的演唱,完整地唱出歌曲。
10分
自评与互评
2.能够完整地充满情感和魅力地演唱歌曲。 20分 3. 能边唱歌边表演舞蹈动作(女生)或伴奏(男生)。
10分
4.能够较准确地视唱歌曲。
10分钟听力笔记
能够背诵
和
由节奏卡组成。
10分
自我评价
老师评语
能够写下来
和
由旋律片段组成。
10分
聆听并辨别
通过学习唱歌、听歌手唱歌,可以辨别歌曲的演唱特点。
自评和听力理解10分
1、理解并描述《绣荷包》的音乐特点。
10分 自我评价 教师评价 2.理解和描述云南弥渡民歌的主要音乐特征和风格,并能简要分析其原因。 10分 3.能够概括小调的概念。
10分
你的分数
注:满分为100分。 85-100分,顺利完成,优秀!
70-85分,基本完成,好! 70分以下,未完成,等待努力!
七、教学设计的特点
1.关注学生的“学”过程。本课以歌曲《绣荷包》为主线,通过“知——唱(唱)——听——议——唱(唱韵)——演”贯穿学唱的整个过程,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和“艺术表达”素养为目标,引导学生感受、聆听、体验歌曲的风格和民族文化的特色。每个演唱都有不同的要求。一步步深入。可以以“第一唱”完成演唱会,然后在聆听和讨论歌曲演唱风格的基础上进行“第二唱”。尝试用情感和品味来唱这首歌。 《三唱》增添了舞蹈和气势,给学生带来全面的体验。
2.将原始歌曲变成熟悉的歌曲,并从熟悉的歌曲中学习技巧。听、背、视唱环节放在学唱之后。目的是引导学生先模仿歌曲的“味道”(将原始歌曲变成熟悉的歌曲),然后加深对作品本体的理解(从熟悉的歌曲中学习技巧)。例如,阅读附点、切分节奏、用熟悉的旋律来巩固和完善由 和 组成的旋律片段。
片段视唱、分析模式等
3.体现“深度学习”的理念。即有意义的、可理解的、循序渐进的学习。首先,通过模唱培养学生的旋律感,从而进一步分析歌曲的节奏和调式特征。也引导学生关注“文化中的音乐”,进一步了解民歌与人们生活、劳动、文化习俗的密切关系。八、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歌唱课。学生从不会唱到会唱,再从会唱到唱得有感情、有魅力。这是本班最大的生成性成果。通过本课程的教学,我有以下体会:
1、民歌教学重品味:本课学生通过模仿学唱,注意歌曲的歌词(方言、歌词、发音)和能量(甜美、明亮的声音、兴奋、热情)。情感)、气儿(呼吸连贯、乐句)、委儿(湿润拖长的歌唱)。边唱边讨论,边唱边演,在活动中学唱歌,把握歌曲的味道。教师的教学方法包括直观示范和启发引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包括参与体验、模仿练习、独立感受、讨论探究等。
2、深入挖掘作品,加强学习:对于民歌教学来说,唱歌并不难,但唱得好、唱得有味道就很难了。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前想方设法寻找各种材料(文章、音频、视频)来理解它、学习它、研究它。老师只有唱得好,才知道该在哪里引导、指导学生,才能为学生树立一个好榜样。
3、逐步深化、学以致用:模仿歌曲中的装饰音和慢吞吞的唱法是本课教学的难点。我开始通过对比聆听,利用节奏经验,讨论语言和演唱特点,改变演唱形式等,一步步深入地唱这首歌。此外,从歌曲中延伸出来的附点切分节奏的读写、对小调曲风的初步了解、“文化中的音乐”概念的建立,都对以后的学习有帮助。 ,体现了“把生歌变成熟悉的歌曲,从熟悉的歌曲中学习技巧”的教学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