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烟标集编辑回忆:中华雪茄烟标的未解之谜与袁军先生的深厚友谊

日期: 2024-12-26 17:59:09 |浏览: 25|编号: 62827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上海烟标集编辑回忆:中华雪茄烟标的未解之谜与袁军先生的深厚友谊

2002年,我受邀为上海烟草(集团)公司主编《上海卷烟标签集》。我搜索了建国后上海烟草公司的卷烟标签,试图将所有的品牌名称和同名的不同图片都包含在内。第一任编辑到达上海烟草学会。我请当时的《上海烟草工业》杂志主编袁军先生审阅。他表示,整体安排不错,但雪茄中可能少了一个“中国”。原来,这个“中华”雪茄标签是袁老师设计的。难怪他至今还记得。遗憾的是,袁老师苦苦寻找这个烟标,却始终没有找到。因此,《上海烟标典藏》留下了一个鲜为人知的空白:一个“中国”品牌曾经生产过雪茄。为此,我还根据袁老师画的图,寻找自己向往的烟标。这么多年了,我就是找不到。我认识袁军先生二十多年了,在他的热情邀请和指导下,我一直为学会提供卷烟标签文化方面的稿件。我们经常互相讨论卷烟标签的话题,并为社会共同策划举办了卷烟标签展览。 2001年,为纪念“中华”卷烟诞生50周年,我们还策划了“中华”卷烟标签布局。总之,香烟标签影响了很多人。我们之间的友谊。最令我佩服的是,袁老师曾为上海烟草设计了三个品牌的烟标,并全部采用。袁老师只是淡然一笑,并没有说出当时故事的细节。这始终成为我兴趣中的未竟之事。前几天,我突然接到袁老师的电话:“老荣,我找到了中国雪茄的标签,送给你学习收藏,有时间就来我家吧!”袁老师已经退休六年了,他还没有忘记这一点!我们立刻见面了,我终于收到了设计师赠送给我的41年前上海生产的“中华”雪茄标签!至于烟标的来历,袁老师告诉我,可能是保存得太好了,一时找不到,但现在他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捡起来了!当然,这次我必须了解袁老师是如何设计烟标的。

除了这个“中华”雪茄标签外,袁先生还在20世纪70年代初重新设计了“天坛”和“黄山”雪茄小包装标签。这些都是上海卷烟厂的产品。在20世纪60年代和1970年代,由于香烟不能满足社会需求,雪茄仍然很受欢迎。 “天坛”四件装、“黄山”五件装应运而生,并推向市场,成为畅销品牌。 “中华”雪茄于1972年左右以5支装的形式上市,由于产量极少,生产周期短,可以说知名度不高。就连《上海烟草纪事》也没有记载其生产状况。 1985年后,雪茄和烟斗烟销量大幅下降,上海于当年6月不再安排自己生产。后来,应外地市场需求,不时生产手工雪茄。 1987年以后,上海烟草针对一些外省市对雪茄的需求,陆续生产了一批雪茄。自1993年起,雪茄和烟丝的生产正式停止。由于文化大革命,袁老师1968年高中毕业后被直接分配到上海卷烟厂,在综合车间当工人,业余时间做一些宣传工作。由于对艺术的兴趣,袁先生被领导送去上海艺术学校进行半日制培训,这对他本已基础的艺术功底有了很大的提升。这些专业在文革特殊时期的宣传工作中一定派上了用场。没想到,回厂没多久,领导就让袁先生设计几款新包装的雪茄标签,因为当时综合车间有雪茄专区。

这样,三个品牌的新卷烟标志就由袁军设计。 上海卷烟厂在20世纪70年代左右隶属于上海食品工业公司。它没有专门的香烟标签设计设计师。很多烟标都是由上级设计的,工厂只负责生产。烟标的设计由工厂的一名普通员工负责,或许是历史的偶然。袁老师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才华,为上海烟草的包装设计留下了历史的痕迹。遗憾的是,由于工作需要的变化,袁老师并没有全职从事烟标设计工作。回顾烟标的设计,袁先生谦虚地称自己是一名业余艺术爱好者。他完全依靠自己的理解,将工艺与包装装潢元素结合起来,遵循一定的设计理念,美观地满足产品的包装要求。事实上,烟标看似简单的尺寸,只有融合对产品的理解和精美的意境才能完成。当时的设计确实很讲究功夫,包括画画、写汉字的技巧,也应该有一定的临摹、模仿的技巧。在没有电脑的时代,烟标的设计通常要经过创意构思、设计样品、黑白图、彩色图、印刷打样,再经过色彩、图片尺寸等技术调整,最后成为可以投入生产的产品。产品。袁老师说,在烟标创作设计的整个过程中,烟标的图片、字体都是一笔一划手绘的。如果写错了字或者拼音,就得重新画一遍。好在袁老师擅长书法,有能力徒手写出各种工整规范的艺术书法,所以在设计图纸、印版、绘制黑白稿件时并没有遇到什么困难。

凭借扎实的艺术训练和生产实践的机会,他承担了新修订的烟标的设计工作。他强调的是美和创造力,靠的是基础和奉献。袁军向我介绍:“中华”雪茄是新产品的试验品,是机制雪茄的一个创新品种。根据车间主任潘培秀向厂领导的要求,烟标设计原则上不能脱离“中国”卷烟的风格,保留红底、天安门、中华表、字体等元素。这样,我们就只能在突出产品特色上下功夫。因此,一支香烟的特写直观地呈现了雪茄的外观:香烟上镶嵌着中国手表图案和带有“中国”字样的标签,再加上新颖的塑料过滤嘴。 ,凸显产品的奢华身份。这张照片一出来就非常引人注目。为了与香烟区别,品牌名称后的“雪茄”二字是袁先生的草书,字迹清晰、浑然一体。由于“中华”雪茄的产量很少,制作时间也很短,所以今天似乎没有多少人记得它。 “天坛”、“黄山”雪茄是当时的主打产品,这两个烟标已被列入《上海卷烟标签集》。袁军告知,这两个烟标并非他原创。这两个品牌最初不是用小盒子包装,而是用大的精装木盒,并且是手工卷制的中高端产品。为了扩大销售,满足市场需求,袁军在保留原有商标图案的情况下,对产品进行了重新创作,设计了小纸质包装,特别是在“天坛”卷烟标签上开了一个长方形的窗口。 ,可以直观地看到香烟的款式,这在当时被认为是一种时尚的设计。

“天坛”的主要形象是祈年殿。其建筑的主要设计思想是突出天空的广阔和高度,以表达“天”的至高无上。基于这一理念,祈年殿主图以蓝天白云为背景,简约中体现出一种亲近天空的感觉。 “黄山”图案以墨绿色铺就,呈现出山景的特殊色彩。主图为举世闻名的黄山迎客松,装点在椭圆形的艺术画框中,宛如一幅美丽的摄影杰作。 “天坛”、“黄山”两大风景区先后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它们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独特的艺术价值,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今天看这两个烟标,仍然保留着原来的风格。是的,卷烟标签可以在烟草工业的历史上留下不断发展的痕迹,可以为社会的文化景观重新塑造出明亮、引人注目的艺术风格。我想也许这是很多烟标设计师没有想到的。袁军设计的三个雪茄标签见证了他年轻时作为烟草行业一员对上海烟草做出的贡献。大烟草品牌的背后,还有许多不为人知的爱好者!学习辅助网(​http:​\/​​\/​.5730.net​\/​​).5730.net(​http:​\/​​\/​.5730.net​\/​​ )求学路上必备的交流学习网站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铂牛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