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手奢侈品交易平台真假难辨,消费者面临选择难题
每日经济新闻实习记者叶宓
在寺库上,这款二手LV包上的S级标记代表99新,售价13313。
90后的小廖想买一个奢侈品包包。他喜欢的新款奢华包包价值近万元。想到闲鱼上很多明星都在卖二手奢侈品包,小廖觉得买个二手包也不错啊!在各地逛遍了各个二手奢侈品交易平台后,小廖无奈只能放弃了这个想法。原因很简单:二手奢侈品平台鱼龙混杂,即使是二手货,也存在真伪问题!
近年来,随着共享经济的流行,二手奢侈品交易平台逐渐开拓了自己的市场和消费者。然而,号称“买得起”的二手奢侈品平台仍然存在辨别真假的问题,以及缺乏品牌辨识度。的权威。
二手奢侈品真伪难辨
奢侈品爱好者:不如不买
记者查阅了现有的网上二手奢侈品交易平台,发现类型较多,包括喜商、寺库、红布林、智儿等多个平台。 “我看了很多评论,有的说是假货,有的卖家说平台把专柜的正品识别为假货,把假货识别为正品。”想找一个靠谱的二手平台的小廖,看了很多评论后感叹道,“虽然可以比正品便宜几千,但我不想花几千买二手或者假货” !”以Prada为例,官网上的单肩包价格基本都是上万。而在唯一的app上,prada肩包最贵的是Prada牛皮简约通勤手袋,售价19500元,其余的则在1000元左右到上万元不等。不过,同款GUCCI腰带在海外代购平台上的售价为2799元,但在欣欣平台上,它的价格却是3500元。由于二手交易平台上个人卖家较多,产品定价也比较混乱。甚至可能出现二手货价格甚至成交价高于全新货价格的情况。
记者发现,现有网上二手奢侈品交易平台的真伪鉴别标准混乱且困难。 “目前,奢侈品鉴定还没有国家认可的专业机构,也没有正式的国家标准,行业相当混乱。”业内人士表示,目前国内二手奢侈品交易平台主要以自建鉴定团队和与第三方机构合作为主。种类。记者在网上搜索奢侈品鉴定时,弹出不少鉴定商家,鉴定价格从几元到几十元不等。就连号称拥有自己鉴定师团队的新乡也遭遇了信任危机。记者翻阅评论时,质疑声不绝于耳。有的说磨损严重根本没拍到,也有网友说是在专柜里的。我购买的正品被发现是假货。
如今,奢侈品或球鞋交易平台仍以人工鉴定师为主,这使得鉴定结果往往更加主观。无法保证评估结果100%正确。不同的评估师也可以在同一评估流程中工作。可能会产生不同的识别结果,并且人工识别的成本也非常高。
就连已经在国外上市的The RealReal,也曾卷入假货纠纷。去年,奢侈品牌Chanel指控The RealReal商标侵权和假冒产品:Chanel质疑The RealReal的鉴定系统,称The RealReal所谓经过专业培训的鉴定专家不能信任,因为只有Chanel真正知道正品包包是什么样子。
从The RealReal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提交的S-1文件中首次披露的业绩表现,我们也可以看出买卖二手奢侈品之路并不好走:调整后EBITDA(未计利息、税项、折旧及摊销前损失)为亏损5886万美元,较去年同期的4430万美元增长32.9%。 2019财年第一季度,The RealReal的增长开始放缓,亏损加大。
二手平台缺乏组织货源能力
难以建立消费者信任
在浏览二手奢侈品平台时,小廖还有一个疑问:平台如何评估二手货的质量?记者调查现有的四家二手奢侈品交易平台发现,目前商品的质量鉴定和评级也比较混乱。例如,寺库APP使用S、A、AB、C等等级来区分新旧产品。等级越低,等级越低。意味着划痕等使用痕迹更加明显;新商、二类平台评价95%、90%新等;另一个平台红布林则按照N、Ns、S、A、B、C等6个质量评级标准进行评价。当记者询问客服产品质量是如何评定的时,客服回答称是由鉴定师评定的。与正品鉴定一样,质量评估也是人工完成的,而且由于各个平台之间存在差异,奢侈品的质量评估从来没有统一的标准。
此外,在寺库APP上,部分商品并未标注“二手”字样。与新品唯一的区别就是在产品介绍页上用字母来表明是否是二手的。这很容易导致消费者误认为是全新产品。
在商品供应链中,由于闲置奢侈品的数量和品类单一,如何保证有足够数量的商品在线上销售也是平台需要考虑的。新商创始人兼CEO董博文也坦言,新商的供应主要来自于专业贸易商和纯个人,目前供应链比较分散。业内人士认为,由于二手奢侈品市场的供应链极其碎片化,如何更好地整合供应链是二手平台需要长期打磨的问题。这也是二手奢侈品行业没有像二手车等其他二手市场那样爆发式增长的原因之一。
目前,国内一些较为成熟的电商平台在销售海外奢侈品时也难逃被怀疑假货的信任危机。作为一个刚刚起步的二手奢侈品电商交易平台,想要获得消费者的信任似乎仍然困难重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