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都衣舍赵迎光:面对社交电商变革的挑战与焦虑
我无法清晰地思考,我无法理解。过去的一年,韩都一社创始人赵英光感觉自己一直在往上爬。十几年的经验和知识并不能有效化解焦虑,让他吃尽苦头。
“连续7年全网销量领先”、“网络女装购物第一品牌”,都是韩都衣舍长久以来贴在身上的标签。不过,赵英光仍然经常受到外界的质疑。作为第一代淘宝品牌的领军者,韩都一社会成为过去式吗?曾经与韩都一社长期占领淘宝用户购物车的达芙妮、真维斯,由于无法更好地适应新一代消费者的需求,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时代也变了。自2008年公司成立以来,韩都一社作为淘宝品牌,一直遵循淘宝搜索电商“人找货”的逻辑;随着社交电商的兴起,人、货、地的逻辑被重构升级,成为千人千面的“找货”过程。但2018年以来,随着新一代内容电商的兴起,电商模式逐渐回归“人找货”。面对市场的剧烈动荡,赵英光也有些迷茫。
“从品牌经营的角度来看,基于新业务基础设施的‘人找货’更符合长期的价值逻辑。如果我们继续遵循‘货找人’的逻辑,我们肯定会被淘汰。” ”
赵英光表示,新的“人找货”模式已经得到验证,但很多人还没有想清楚,他用了近三年的时间来消化新的行业变化。
这是这一年来赵英光反复问自己的三个问题。一个肯定的答案是,要想在新一轮电商变革中生存下来,继续做“女装购物第一品牌”,韩都衣舍必须成为消费者心目中真正的品牌,而不仅仅是一个互联网品牌。
为了寻找确定性,赵英光不惜成本在上海设立了营销和产品总部,邀请韩国艺人IU担任公司设计总监,并在各个业务方向与顶尖机构深度合作……虽然整个过程是痛苦的,但赵英光认为,只有不断走出自己的舒适区,经历轮回的痛苦,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事业,而不是停滞不前。
“以前我是坐在坑里向外看,现在我终于从坑里爬出来了。”赵英光告诉一邦,担负重担后,他感到如释重负。
2020年是“不确定性原理”横行的一年。只有先驱者更懂得冷酷,只有领导者更懂得确定性。 10月15日至16日,亿邦将在上海寻找未来零售的确定性。此前,我们采访了较早察觉到变化的韩都一社电商集团董事长兼CEO赵英光,聊了聊互联网女装。行业的变化以及他对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理解。
以下为采访全文,由一邦编辑。
韩都一社电子商务集团董事长兼CEO http://www.ebrun.com/20201009/404811.shtml
谈行业变革:电商回归“人找货”
一邦:为什么来上海?
赵英光:只有在上海,我们才能完成品牌战略升级。上海可以为我们提供战略资源、人力资源和外部支持体系。过去我们的品牌塑造是基于流量思维的品牌逻辑,而不是基于用户思维的品牌逻辑。谈到打造品牌,前者的逻辑是“货找人”,竞争最终以价格战告终;后者是“人找货”,竞争最终以价值战告终。像抖音、小红书这样的所谓新渠道,都在用户时代的大规则下,打造品牌的方式、方法和逻辑都发生了变化。因此,经过内部讨论,我们决定前往成本最高但最符合我们战略升级需求的上海,进入品牌的下一个时代。
亿邦:您计划什么时候完成品牌战略升级?
赵英光:我们去年年底就启动了品牌战略升级。今年春节后公司一复工,我们就去了上海。目前已经运行十多个月了。店铺粉丝增速、后台品牌搜索词数均有显着提升。这些数据可以基本验证我们的逻辑是行得通的,并且以后会越来越好。
一邦:最近在抖音、微博等社交平台上经常能看到你的种植内容。这也是你们品牌战略升级的一部分吗?
赵英光:这个时代的品牌需要能够一开始就种下种子。这不是“该不该做”的问题,而是必须要做的问题。如果你不这样做,你就会死掉或者起不来。为什么会出现抖音和小红书?种草对90后、95后的影响比以前大了很多。上一代是价格敏感的,这一代是价值敏感的。因为他们更关心价值,所以品牌更重要。
一邦:种草纯粹是为了订单交易吗?
赵英光:没有,你看王宝宝的内容创作和KOL培育,他连产品链接都没有。这就是新一代“人找货”的逻辑。必须让消费者到电商平台上产生搜索行为。让消费者主动搜索在今天尤为重要。但目前我们看到的品牌大部分都是在做效果种植,很少有做品牌种植的,因为品牌种植很难从ROI(投资回报率)的角度来评估。因此,如果品牌方不明白投资的目的是什么,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一邦:经历了“人找货”和“货找人”的逻辑变化,为什么现在又回到了“人找货”时代?
赵英光:我花了很长时间才弄清楚,“找人找货”是平台的逻辑,而不是品牌的逻辑。比如,天猫只希望消费者到平台上购买适合自己的产品。他们购买哪个品牌并不那么重要,所以当消费者浏览一件衣服时,天猫会向他们推荐更多。直到消费者满意为止。
消费者为什么最终选择了某件衣服,她的评价逻辑是什么?理论上,目前的数据很难分析透彻,平台也很难了解消费者的隐性需求。这就提出了一个问题:互联网能否成为真正的品牌?
一邦:这不就是你这十年来一直在做的事情吗?
赵英光:一开始我们也认为互联网可以打造品牌,但实践证明很难。因为有一个很容易被大家忽视的“BUG”。传统品牌首先需要开店。店面的选址、装修、人员都是硬成本,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此。 ——打个比方,对于一个品牌来说,只要你把车开进66广场,装修、陈列都完成了,消费者就会用自己的常识来判断这个品牌。
打造品牌意味着打造差异化。必须明确回答三个问题——我是谁?有什么区别?我怎样才能看到它?品牌实体店可以通过选址、面积、装修风格客观地回答其中一些问题。对于竞争对手来说,模仿它们的成本将极其高昂。高的。事实上,地段、面积、装修风格其实都是品牌成本。比如,有些品牌的一些专卖店正在亏损,但他们之所以坚持这样做,是因为它代表了品牌形象。品牌建设成本本质上包含在财务结构中。 。
一邦:互联网品牌就不能差异化吗?
赵英光:SKP、恒隆、四季青等电商平台之间没有太大差异。品牌硬成本差异非常低。店面的视觉装修可能只需要2000元。纯互联网品牌再好,在消费者眼中也不会一样。它们几乎是一样的。比较特殊的是网红店,通过人的差异化来实现品牌差异化。
互联网品牌兴起时,注重的是价格优势。起初,他们可以通过店面装修、产品视觉等凸显差异化,但当市场成熟后,配套升级为一站式服务。你有的每个人都有,为什么要卖得比别人贵呢?此时,品牌差异化尚不清楚。因此,互联网品牌一旦与认知差异明显的传统品牌发生碰撞,就会处于不平等的地位,承受巨大的压力。
一邦:你有经历过这样的压力吗?
赵英光:2016年以来,大量传统品牌战略整合线上,而且比例越来越高。当时我们内部讨论过,如果某个传统品牌稍微打折,韩都一社就卖不掉了。 。困难在于我们自己的价格比较低。比如我们本来一件衣服卖100块钱,利润已经很薄了。想要降价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不过,传统品牌仍有降价空间。虽然降价后还是比我们贵,但顾客还是跑了。去了那里。原因就在于,消费者不想“买便宜”,而是“赚便宜”。原来卖200元,现在卖150元。消费者会觉得自己赚了50块钱,但是我们一直卖100块钱,消费者感觉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
一邦:但是现在你们在天猫上的女装粉丝数量是最多的,优衣库排名第二。
赵英光:虽然我们在品牌认知度上没有花这么高的成本,但同行中还是有一定的品牌认知度的。比如我们把自己定位为韩式快时尚,找了很多韩国明星代言。那些有品牌知名度的人会相对成功。我们是行业内第一个聘请大牌明星作为代言人的互联网品牌。
2014年,韩剧《来自星星的你》大受欢迎。我们花了1000万找全智贤做代言人。除了拍戏、广告等,我们一年总共投入了2000万。但那一年我们拿了“双11”、“双11”、“12”年度销售冠军,表现非常喜人,说明这个东西是对的。但是我们当时没有方法论,没有系统化后来把品牌成本纳入财务结构,品牌的投入变小了,品牌的压力还是需要给消费者提供持久的价值感。
Yibang:所以现在你聘请了韩国艺术家IU作为你的时尚总监。和以前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赵英光:谈到如何打造品牌、如何为消费者创造长期价值,我们以前都是外行,靠的是直觉。现在我们和专业人士合作,通过一个方法论、一个系统,把品牌成本转化为整个系统。以前我们找明星合作的时候,基本上都是拍一些图片和视频来作为营销素材。但现在我们找明星合作,条件之一就是他们必须认可我们品牌的理念,并且深度参与我们的产品。必须有共同创造的意识。行动,不仅仅是简单的形象代言人。
谈品牌升级:越克制越有前途
亿邦:您的品牌战略具体是如何升级的?
赵英光:在品牌方面,我们重新定位了。最初的定位是“韩风快时尚品牌”,包括男装、女装、童装。目前定位为“年轻时尚女装”,只专注于女装;在产品方面;之后,我们充分发挥原有“小团制”的优势,践行“开源设计”,与越来越多的年轻新锐设计师合作,将原来的内部团队变成了外部团队。这也是我们真正长久保持“年轻时尚”的动力源泉;二是注重细节。如果做得好,这些也将成为我们内容传播的素材。直播不能总是靠折扣、低价,而是要创造价值感。衣服的面料、设计、巧妙的创意都是不得不提的。当然,前提是你真的做到了。你既可以做也可以说。两者结合产生价值感,然后种草,消费者认可,产生搜索行为,完成购物。
一邦:还会考虑开线下店吗?
赵英光:我不会考虑。线下门店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建立消费者的品牌认知。互联网品牌这方面可以通过三个步骤来补充。一是精准定位、品类聚焦;二是锁定关键词和精神焦点;三是直接公共关系。明月 走正路,不猜测,尽量少带感情色彩。
一邦:能够做到这一点对于品牌来说门槛很高吧?
赵英光:是的,集中不是赌黑白、赌大、赌小,而是押在一个具体的数字上。第一步就是押注品类,本身概率就很小。那么第二步就是押注关键词,比如商务、通勤、休闲、优雅、甜美、时尚……词那么多,每个词对应着不同的市场份额。下注是哪个?选词是一门艺术,而不是一门科学,并且依赖于商业第六感。说到公关,如何让消费者接受一个非常硬的广告而不感到厌恶,是一项极其艰巨的任务,这对内容团队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一邦:寒都医社是如何走这三个步骤的?
赵英光:如果你认准了趋势,有方法论,越早做,成功的概率就越大。韩都衣舍只专注于年轻时尚的女装,一切行动都围绕着“年轻”二字。虽然很多服装品牌也涉及年轻时尚女装,但都没有明确表示。例如,王老吉的广告语“怕上火就喝王老吉”。所有的花草茶都有去火的作用,但王老吉是第一个说出来的,并成为这一类别的代表。再比如,百事可乐主打年轻,可口可乐主打正宗经典。如果让消费者说“为什么百事可乐代表青春?”,他们可能无法回答。事实上,正是百事可乐通过大量的公关在消费者中形成了这种认知。最后,弥补金融结构中的消费者认知成本,确认信任的关键凭证,让所有公关都聚焦在这几点上。韩都衣舍目前获得的三张信任证书分别是“连续七年充分信任”“线上销量领先”“专注年轻时尚女装”“超过5000万购买用户”。
易邦:这些措施虽然不能带来直接转化,但也成为品牌潜力和话语权的集中落脚点。
赵英光:品牌建设的核心目的是影响消费者的潜意识。潜意识的影响力至少是显意识的三万倍。线下品牌建立的底层逻辑是通过被动行为影响人们的潜意识。然而,互联网品牌没有实体店。影响人们潜意识的一个典型的主导指标是主动搜索。比如,换季时,某消费者想买衣服,搜索关键词不是“裙子”等品类,而是“韩都衣屋”,这可以看作是品牌建设的有效结果。
亿邦:如此坚定地实施品牌战略升级,是您个人的态度还是团队的态度?
赵英光:有了这个意识后,我和大家沟通,团队很快就形成了统一的认识:我们要做一个有真正护城河的品牌。我们的共识是,这是一个历史性的机遇。上一代品牌没有做到这一点,但下一代消费者却创造了这种需求。
一邦:现在回想起来,现在的新一代品牌和你们这一代的淘宝品牌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吗?
赵英光:刚开始的时候,我们的价格比传统品牌要低。我们基本上是从价格战开始的。现在大多数新品牌的价格都比传统品牌贵,而且高的不是一点点。他们的起价通常是双倍。真的。我们正在打一场价值战。要把上一代品牌的整个商业逻辑转变为服务下一代的商业逻辑,确实很难。比如喜茶,上一代的茶饮品牌也能生产出同等价格和品质的产品,下一代依然会直接选择喜茶。
新一代品牌的创始人都很年轻。他们与新一代消费者有着相同的价值观。他们知道什么是好的,不能接受低质量的产品。在很多产品的逻辑中,成本每增加10%,价格就可以翻倍,所以他们增加成本10-20%后,理论上可以卖到三倍的价格。这样,当你创建内容时,你可以将其与产品相匹配,并更好地进行推广。
亿邦:新一代品牌走在前列。从您的角度,您能给他们一些建议吗?
赵英光:目前价值感的实现方式还是过于简单,可复制性极强。比如钟雪高目前一款冰淇淋的售价为20元,通过价格实现了品牌差异化。但两三年之内,可能会出现一批“钟雪高”,届时就会进入价格战的循环。价格一旦下跌,就很难再上涨。
我问过很多新生代网红品牌主打什么,大多数人都说不清楚。他们的回答是,他们刚刚开始创业,虽然增长速度很快,但他们选择的品类是不是最有前景的,天花板是否足够高?高老师,我还没想明白。专注于这种情况可能会耽误其他业务进展。
因此,大多数人都会多元化,但很少有人愿意在好的时机以反人类的方式专注,并决心在未来的20到30年里只做一件事,并将其做到极致。一句话,对于新一代品牌来说,越内敛、越专注,就越有前途。
谈论挑战: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一邦:您如何看待品牌与平台之间的关系?
赵英光:品牌为顾客提供的价值感越强,在平台上的生存空间就越大;价值感弱的品牌其实就是商标,它对平台的价值会越来越小。该平台也在不断发展。如果它能提供,就不需要使用你的。阿里巴巴犀牛智能制造工厂已投产。因此,品牌追求差异化,平台追求效率。两者共生、繁荣。一旦品牌无法提供差异化,就会被平台淘汰。
一邦:最后一批火爆的网红品牌和淘宝品牌的背后,其实都有平台在推波助澜。新一批互联网品牌和平台之间的关系还这么密切吗?
赵英光:平台很明确,为了给客户提供价值,依赖关键品牌。这就是为什么天猫要牢牢锁定优衣库,因为优衣库能够为顾客提供足够的价值感。平台的最终结果几乎相同,但品牌不同。每个品牌都有用户粘性,能够长期留住用户。该平台希望能够涌现出更多的品牌,特别是基于互联网和新商业模式的品牌。这个时候只要我们朝这个方向努力,那就是时代的潮流。趋势比优势更重要。
一邦:抖音切断了淘宝的外部链接,正在全力推进电商闭环。您还建立了一个抖音展示柜。目前效果如何?
赵英光:我们在抖音品牌建设方面做得很好,但抖音展示才刚刚开始,所以不能说会不会成功。建立强势品牌的好处是你不需要去太多的平台。你可以去最主流的平台,因为“人们都在找货”。
一邦:抖音和淘宝都在强调算法推荐,强化人们根据需求找到商品的逻辑。被算法宠坏的消费者还愿意在平台上搜索品牌吗?
赵英光:搜索的目的性很强,更能体现品牌影响力。不过,并不意味着不搜索就不会认可品牌力。只是暂时没有需求。消费者在购物时,对品牌的反应与普通产品不同。如果他们看到自己喜欢的款式,又恰好是自己喜欢的品牌,就会立即触发潜意识,下单购买。
一邦:今年6月,您参加了淘宝直播的《总统来了》。您分享了哪些经验?
赵英光:我认为直播肯定是未来的趋势,所以主观上如果可以的话我会积极参与。然而,整个直播行业还处于非常早期的阶段。直播必须突出明显的盈利点。这是现阶段看直播的人的需求,但并不意味着这类人养成习惯后才会赚钱。现在向直播观众讲内容可能还为时过早,但未来一定要讲,把实惠点变成价值点,而不是仅仅依靠打折、促销、抄底。
一邦:会考虑让明星、网红进入直播间吗?
赵英光:我们还没有做任何事情。我们认为明星带来产品并不能为品牌加分。很多人买东西都是因为名人。他们买她推荐的任何东西。卖了那么多品牌,最后大家只记住了它们。拥有主播这个人,就等于品牌给主播加分,品牌并没有成为主角。
一邦:IU加入后,韩国粉丝的反响非常强烈。您对于将品牌推向海外有什么想法吗?
赵英光:我们没有出海的计划,所以应该以内部循环为主。很难影响消费者的心智。而且海外消费者是一个不同的人群,这不符合我们打造品牌的逻辑。一旦我们完成了中国的闭环,制定了方法论,我们就可以做很多其他的品牌,而不必去海外。
一邦:新一代“人找货”逻辑是阶段性产物,还是会长期存在?
赵英光:消费者的增长是不可逆转的。从长远来看,价值战将逐渐取代价格战,中国迟早会从制造大国发展成为品牌强国。
一邦:现在你已经从坑里爬出来了,如果让你对还在坑里爬的人说什么,你会说什么?
赵英光:你是谁?有什么区别?你怎么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