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iPad内地发售盛况及果粉日常生活:iPad如何改变早晨习惯
2010年9月17日上午8点,iPad在大陆正式发布。北京三里屯Village苹果专卖店门口,“苹果迷”冒雨排队购买。艾莫涵 摄
每天早上,何倩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不伸懒腰,不打哈欠,更不关掉床头的闹钟。相反,他从床上伸出手臂,将 iPad 拉到面前。
在苹果平板电脑上,他会查看睡觉时错过的消息——通常是四五封未读的电子邮件以及数百条来自Twitter、MSN(微软出品的即时通讯工具)和GTalk(谷歌出品的即时通讯工具)的消息,以及多家媒体的新闻头条。
在读完这些信息之前,他不会起床。
如果你认为何谦是公司高管、财务人员或官员,那你就大错特错了。其实他只是一名正在忙着申请出国留学的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这个22岁的男孩看起来就像一个高速旋转的陀螺:他手里总是拿着最新款的苹果手机,以便每次走路都能回复电子邮件;即使晚上睡觉时,他也不会关闭手机,时刻准备着。有人联系我;
这也是他另一个身份的重要体现:数字专家、数字粉丝或者数字狂人。 “电子邮件、Twitter、GTalk、短信和电话,你总能找到我。”何谦说:“我一直在线。”
你与世界失去了联系,这对你和世界来说都是损失
当第一台电脑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制造出来时,生活在64年前的人们大概无法想象,眼前繁琐陌生的数字设备会像今天一样完全“占领”人们的生活。
每次出门,何谦总是背着一个沉甸甸的黑色背包。这个背包至少重 3 公斤,里面装着两部 iPhone、一台苹果笔记本电脑和一台 iPad。这两款手机分别是iPhone4和iPhone2。前者使用3G卡,后者使用GSM卡,这样联通没有信号时就有备份。
此外,他还准备了应急锂电池USB充电器,用于手机、iPad应急充电。 “一旦你的移动设备死机,你就与世界失去了联系,”他说。 “这对你和世界来说都是损失。”
相比之下,30多岁的郎玉坤装备更齐全。他随身携带的电脑包里除了手机和笔记本电脑外,还装有亚马逊生产的电子阅读器Kindle、一副耳机、录音笔和鼠标。如果您外出旅行,行李箱中还需要一台佳能单反相机和两枚镜头。这些设备需要单独占用一个大旅行包,光是纠结的数据线和电源线“一分钟也整理不出来”。
对于专家来说,这种用数码产品“武装牙齿”的做法是最常见的生活方式。
26岁的杨洋在机场过安检时,总是打开黑色大背包,小心翼翼地取出里面的数码产品。笔记本电脑、PSP(索尼生产的掌上游戏机)、iPod(苹果生产的MP3播放器)、单反相机和两颗镜头等数码产品几乎“堆在一个小篮子里”。安检结束后,她得抓紧时间,小心翼翼地把它们塞回包里。
也许普通人无法理解为什么要多带一部手机,或者为什么一定要带一台与笔记本电脑功能部分重叠的iPad,但数码迷有自己的解释。从事媒体工作的徐涛携带两部不同运营商的手机。一个用于日常通讯,另一个用于长途通话。而且当电池没电时,额外的一块还可以提供备用电池。但这还不够。事实上,他正在考虑再购买一部3G手机来上网。
iPad给人一种专业的感觉。这款支持多媒体功能的平板电脑在今年向公众发布之前,就被媒体评价为“一股巨大的革命力量,将迎来计算机新时代”。店外,热情的“粉丝”还带来了毯子和食物。 ,提前两天进驻、排队。
一位 19 岁的年轻人解释说,在做商务演示时,如果他能轻松地拿出 iPad,而不是屏幕上满是文件和杂乱的笔记本电脑,会给人留下更好的印象。
这里面难免夹杂着炫耀的成分。回忆起自己的安检经历,杨洋说,她从来不敢抬头看安检人员和身后排队的人的表情:“他们会认为我是色狼吗?”不过,她也承认,这又是“又一个尴尬又炫耀的场景”。
“我带的就是我的全部家当,”她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光是想想就觉得很幸福。”
何谦也被朋友们“强烈羡慕”。 iPad在美国上市一天半后,他拿到了朋友抢购的机器并飞回来,并立即在博客上发布了使用报告。
他坚称自己并不是在炫耀,而是专注于软件的功能。现在,如果你给他发一封电子邮件,不仅你的电脑、你的手机,还有你随身携带的平板电脑都会发出声音。
我面前一定有信息
这些声音有时也意味着来自朋友的消息,或者定制的媒体新闻。只要没有什么特别重要的事情,铃声一响,他就会立即拿起手机或者iPad查看,否则他会感觉不舒服。他说这是一种“好奇和恐惧”的感觉。
他生怕自己会错过一些信息。 “人类感知世界的能力已经进化。”戴着黑框眼镜的大男孩说道:“我们感知的不仅是周围的声音、颜色、味道,我们对整个世界信息的感知也得到了延伸。”
不仅如此,他还希望能够随时找到他。由于网上联系总是能得到及时回复,电话成了他和朋友们最后的手段。何谦还记得,有一天晚上,一位朋友在推特上向他求助电脑问题。那时,他正准备睡觉。当他看到手机上的提示信息时,他打算明天起床。但很快,对方在MSN上给他留言,他的电脑就亮了;还没等他反应过来,对方又给他发了一封邮件。这一次,他的iPad、手机和电脑同时响起。
“我真的睡不着了。”何谦从床上爬起来,开始回复消息,“你再不理他,他应该打电话……”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何谦说,“我们不缺信息,但缺的是有用的、有深度的信息。”这是他在MSN对话框中发送的内容。他希望通过网络接受采访,一方面可以有思考的空间,另一方面可以“一边聊天一边做其他事情”。
虚拟社区的来来往往已经成为数字粉丝的习惯性交流方式。即使回到真正的聚会上,大多数人都拿着手机在推特上热聊,但饭桌上却一片安静。
这样的“数字极客”聚会,在詹斌经营的咖啡店里已经举办过好几次了。 “他们可能同时有三种沟通方式。”詹斌本人也是一位数码迷。他认真总结道:“在推特上发消息的同时,在GTalk上发文件的同时,现实中我也会同时对旁边的人说,这个人太搞笑了!”
无论如何,他们都希望永远在线。詹斌坚持认为面前一定有信息,所以一有空就会拿起iPad;郎玉坤平时开车上班,副驾驶座上总会放着一台用于阅读电子书的Kindle。拿起灯,念两句。 “一个小时的路程,中间有十个红灯,我每天上班都能看好几页书。”
何谦的生活也很充实:睡觉前用iPad看新闻;他必须坐在马桶上用iPad看书;他还得在地铁上看书,但用的是手机……
如果所有这些数字设备都关闭怎么办? “我不接受。”何谦斩钉截铁地回答:“一分钟也不行。”
他们确实装扮了我的生活
八年前,还是大四学生的徐涛在课堂作业中写道:“未来的手机将同时包含游戏、视频和互联网功能,成为‘多功能一体手机’。”那时,虽然手机和互联网已经普及,但两者之间并没有联系。这篇完全基于奇幻的文章被老师给了很低的分数。
如今,全世界的电子设备都在向瑞士军刀学习——手机可以看电视,数码相机可以通过电子邮件发送照片——在中国的晚间电视广告中,一些厂商声称已经开发出一款手机、电脑和平板电脑。其他功能“八合一”产品。
就连奢侈品牌路易威登也加入了这一行列。今年5月,带有LV标志的专用iPad保护套开始销售,其中一款是经典的鳄鱼皮款式。 “我仍然记得当史蒂夫听说这款 iPad 保护壳比 iPad 本身还要贵时脸上惊讶的表情,”该公司首席执行官说道。这款时尚的外壳售价 1,850 美元。
这些数码产品正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每天早上,徐涛一边帮怀孕的妻子做早餐,一边在控制台上的iPad上看新闻;工作之余,他拿出手机玩两场FIFA09足球游戏;晚上,他和妻子坐在客厅,一边打开电视,一边玩着电脑,轮流在iPad上玩游戏。
听广播、看书的日子早已一去不复返了。如今,人们听着MP3,看着手中的平板电脑和阅读器,随时准备接听电话,不断刷新微博和开心网,仿佛这是一种正常的生活方式。 。
当中国网民数量超过4.2亿,网络交流方式越来越普及时,有人开始担心沉迷于虚拟世界的交流会让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变得更加遥远。一位从事金融行业的网友表示,以前他和朋友逛街时会聊天,现在两个人总是握着手机,各自忙着刷新自己的微博。
詹斌认为,在数字产品的帮助下,他和朋友的关系变得更加亲密。他的另一个身份是北京服装学院的一名教师,教授网络传播。 “只有外行人才会感到疏离,沟通不一定要面对面,互联网让信息交互的密度和强度远高于现实。”他解释道。
不过,很多人还是觉得应该从数码产品上抬起头,喘口气。郎玉坤说,他宁愿回到最原始的状态,一杯茶一本书,没有电脑、没有电话,悠闲自在,也不愿像现在这样当“机器的奴隶”。
“数字产品让人焦虑……”他抱怨道。然而不久之后,他谈到了一款针对3至8岁儿童的类似手表的手机,“可以卫星定位、轨迹播放、求救和静音监控”。这位刚刚成为父亲的年轻人表示,这款手机“特别有趣”。
12月6日上午,杨阳上班途中遭遇严重堵车。距离办公室还有两站路,她跳下出租车向前跑,同时急忙发微博:“我花了13块钱走平时3块钱的路线,所以冒着寒风下了车。跑着跑着”戴围巾。”
她说她喜欢这些数字产品:“我觉得它们不仅占用了我越来越多的时间,而且实际上耗尽了我的生活。”
对于这些数字迷来说,已经不可能再回到以前的生活了。何谦非常享受他的最后一个假期:他坐在湖北宜昌西陵峡江边,兴奋地搬了一张躺椅,然后躺在上面,面对着美丽的风景,他的苹果笔记本电脑发着电子邮件一下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