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宝玲:从亿万资产到卖包子,义乌箱包女王的坚韧重生之路
邵宝玲和她亲手做的包子。潮报记者 刘鹏 摄
据潮牌新闻报道,曾经资产过亿、名声大噪的义乌“箱包女王”邵宝玲,经历了企业破产、工厂倒闭、患癌症等一系列变故。她几乎身无分文,又开始卖馒头、煮拉面。 “一两块钱也能赚钱。” “我是义乌人,义乌人要有义乌人的精神。”邵宝玲在镜头前含着泪水鼓励自己。
说起“箱包女王”邵宝玲,很多义乌人都听说过她的名字。据潮新闻报道,她曾在2010年左右创办了一家年销售额上亿元的箱包公司,是当时国内箱包行业当之无愧的龙头企业。事故发生在2014年左右,邵宝玲的工厂因担保陷入财务困难。短短几年,它昔日的辉煌就被彻底摧毁,还欠下巨额债务。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一系列职业和身体的严重损失接踵而至。
故事讲到这里,很多人可能会觉得,人生经历了这样的坎坷之后,可能已经无法挽回了。然而,这是一个连鸡毛都能飞上天的地方。这里的人们有一种坚忍不拔的毅力。即使踏遍千山万水,千方百计,讲千言万语,经历无数磨难,他们依然会向上成长,永不放弃。正如歌中所唱,“心在,梦也在,只不过是重新开始而已……”邵宝玲向挫折妥协,走出过去,从谷底重新爬上来。山谷。支撑她的,是她口中的那句话“义乌人精神”,也是浙商精神的真实体现。
尤其难得的是,这种精神对于邵宝龄来说并不是一句抽象的口号。虽然债务负担并不轻松,但她还是从做包子做起,一元钱、二元钱、五元钱。 “卖包子还债看似很遥远,但你一定要有梦想。每天都有新的尝试和突破,才能让你离梦想更近一些。”
邵宝苓的人生故事之所以如此引起共鸣,不仅仅是因为它伟大的开场和结尾。一段时间以来,外部环境的变化给企业带来了不小的影响,不少民营企业家也面临着这样或那样的困难。虽然可能没有达到邵宝龄的程度,但是各有各的难处。面对创新发展和转型升级的新空间,站在风险、挑战与机遇交织的新关头,浙商的处境如何?难吗?未来是什么?我相信很多民营企业家都面临着这些问题。
答案就在时间的深处。第一代浙商所经历的坎坷并不比现在少。越是在这个时刻,我们越要唤起“鸡毛虽轻,微风可飞”的时代雄心和韧性。 “解决办法总是比困难多”,这是“丝绸皇后”沉爱琴生前常说的一句话;浙江利民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原董事长池友章曾在办公楼上挂过一块写有“我会东山再起”的牌匾,用来激励自己; “人这一生,不断地跨越障碍,不断地攀登一座又一座山峰,这就是幸福的人生,这就是精彩的人生。”万向集团创始人鲁冠球曾说过“理解人生”。这句朴素的话语,充满了力量和智慧,必将守护一代又一代浙商继续乘风破浪。
答案其实就在现在。省委书记易炼红曾向浙商发出深情寄语,保持在路上砥砺前行的战略定力。 “我关心浙商能否飞得高,我更关心浙商飞得累不累。”温暖了全世界浙商的心。近年来,浙江出台“民营经济32条”,制定《浙江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迭代升级“8+4”经济政策体系,推出一系列组合暖,助力企业、造福企业。未来,各级部门仍需努力推动惠企帮企政策落实,不断增强民营企业的获得感。广大浙商也应该用好政策,积极应对市场变化,保持“东西南北”的“定力”,以平常心面对不确定性,以积极行动拥抱不确定性,跨越经济产业周期。
正如一位浙江商人所说,“去年没有倒下,今年一定要坚持住,活着才有希望。”从做皮箱到卖馒头,人生难免有坎坷。但只要你还在努力奋斗,就不算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