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员工吴瑶离职:8年奋斗与互联网红利的终结

日期: 2024-12-17 15:08:13 |浏览: 25|编号: 61860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阿里巴巴员工吴瑶离职:8年奋斗与互联网红利的终结

11月25日,办完所有辞职手续后,吴瑶大步离开了工作岗位。

这是吴耀在阿里巴巴(BABA.NYSE,09988.HK)工作的第八个年头。她从P5“升级打怪”到P8,定居杭州,成家,创业。用他的话说,“虽然我并不富有,但我已经收获了互联网的最后一波红利,我不用太担心自己的生计”。

大平台、高起点、与新一线城市房价相匹配的收入,以及业务快速增长带来的快速晋升路径,让吴瑶对工作充满热情。近10年来,包括阿里巴巴在内的互联网行业,以高薪、高成长、高股权等有利条件,成为很多高端人才的首选,取代了金融、公务员、外企等。返回。

“这个时候离开还是需要很大的勇气的,我已经挣扎了很久了。”吴耀告诉时代周报记者,互联网黄金时代过去后,大厂商的日子已经不再像以前那么安逸了。近两年来,阿里巴巴业务发展陷入停滞,竞争对手众多,内忧外患。

财报数据显示,2018财年至2022财年,阿里巴巴分别实现营收2502.66亿元、3768.44亿元、5097.11亿元、7172.89亿元。 、8530.62亿元;同期净利润分别为614.12亿元、802.34亿元、1403.5亿元、1432.84亿元、470.79亿元。 “吸钱”能力明显下降。

事实上,阿里巴巴的“冬天”在去年就已经埋下了伏笔。如今,在裁员、业务萎缩、增速下滑等信息交织下,一度危及生命的阿里巴巴的发展步伐正在逐渐放缓。

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张勇被媒体形容为“人工智能”:极其理性、逻辑严密、计算准确、不知疲倦、很少犯错,习惯于“晴天修屋顶、阴天做计划”。美好时光。” 。

据介绍,早在2012年,张勇就已经开始思考数据如何创造更多的业务场景,如何打通每一个成长的新业务。

2015年接任CEO后,张勇多次对组织架构进行调整。最近一次调整发生在2021年12月,张勇宣布新整合成立中国电商和海外电商两大业务板块,分别由戴珊和蒋凡负责。经过近一年的调整和改革,参与其中的员工最能感受到这个庞然大物带来的温暖、欢乐和悲伤。

图片来源:涂虫创意

如果低P滚不动,就躺下

在阿里巴巴内部,员工的职业晋升体系分为P和M。P是专业系列,M是管理系列。

从P5(学校毕业生)到P12(事业部总裁),员工在加入公司时都会匹配到相应的职级,并映射到相应的薪资、股票和晋升机制。目前阿里巴巴最大的群体是P6-P9,P10以上为副总裁级别,被员工称为“高P”。

41岁的刘莎今年刚刚从阿里巴巴辞职去创业。离职前,她是阿​​里巴巴P9员工、高级财务专家。她熟悉阿里巴巴的薪酬体系:“从P6到P9,基本上每升一级,工资就会增加。翻倍,一般来说,P6的年薪在30万-50万元,P7在70万-100万元,P8在1-150万元,P9基本在300万元以上。

“个人的发展和成长相对有限,有点浪费时间。”已经拿到百万年薪的吴耀今年11月主动辞职。让吴耀下定决心的是,自己的业务方向停滞不前,技术对业务的贡献也比较有限。

吴耀认为,团队的价值衡量让他有些不舒服:“更多时候,客户不是第一位,而是老板才是第一位。上级的认知和思维决定了下面人的努力与否将会是徒劳的。”

以起源于阿里巴巴的双十一活动为例。今年,阿里巴巴没有公布双十一的GMV数据。一年前,2021年天猫双十一GMV为5403亿元,同比增速从2020年的26​​%暴跌至8.45%。这是历史上最低的增长率,也是唯一低于两位数的增长率。这一点得到了侧面的证实。阿里巴巴的增长乏力。

图片来源:涂虫创意

围城中,有人主动求变,也有人因裁员而被迫退出。 3月份,阿里巴巴公布了“滚动裁员”的消息。所谓“滚动裁员”,是指根据公司的需要进行多轮裁员。

吴耀观察到,公司提出降本增效后,团队成员只能走,不能进来。今年以来,团队裁员比例达到10-15%。

“在局里,我亲眼看到周围的同事和朋友都在优化。我感觉每个人都在瑟瑟发抖,生怕一把刀落在他们头上。当我遇到朋友时,我没有想到。”见面很久了,我跟他们打招呼的方式就变成了“剪完了吗?” “他说。

34岁的阿伟六个月前是阿里巴巴P7员工,担任数据专家。在年中大规模裁员期间,他不幸收到“毕业大礼包”:“我的业务线有裁员目标,一台P9和两台P8一起被杀,我也被列入淘汰。” ”

据阿伟描述,任命监事时,他通常会带上“左右监护人”。但像阿伟这样没有背景、没有团队的人,就会被排到一边。另外,业务缺乏突破,晋升无望。阿伟选择了躺着。 ,业绩常年徘徊在3.5左右。

分组、捆绑是阿里巴巴的常态。 “我现在的领导,我们在上一家公司时就曾一起工作过,建立了信任关系。”刚刚在阿里巴巴工作三年的P7员工李伟认为,信任非常重要,这样一来,有机会就会轮流上岗。对我自己。

李伟的团队里还有一名“佛系”员工。 “如果你只想做一颗小螺丝钉,你不必太担心。如果你想得到更多,你就必须保持战斗状态,看看你选择什么。”李伟相信。

在阿里巴巴,晋升面试很多时候都需要业绩背书。 “我们要用实实在在的业绩作为敲门砖,如果你努力了,也许还有机会,如果你不努力了,你就什么都没有了。”李伟说,他还在挣扎。他每天异常忙碌,专注于项目,但成本却被卡住了。死得很惨。

“互联网企业靠的是赛马取胜,当市场环境开始萎缩时,企业首先会考虑效率问题。”刘莎建议,互联网有全球营销的概念,上班族也应该尽早规划自己的全球收入,尤其是90后、95后,没有利用互联网黄金十年的机会。

实际上。阿里的降本增效在财报中得到直观体现:数据显示,今年前9个月,阿里员工人数从259316人减少至243903人,减少了15000余人。同期,阿里巴巴销售及营销费用为479.37亿元,较去年同期的558.93亿元下降14.23%。

今年7月,张勇在致股东的年度信中写道:“过去的一年,阿里巴巴做出了一系列组织和文化变革,这些变革将成为未来发展的新起点,我们必须比这个时代更好。”改变得更快,我们必须更坚决地调整和完善自己,更快地将共识转化为行动。”

图片来源:涂虫创意

高P批量逃逸

互联网的冷空气正在向上蔓延,波及到了为升职而努力的高层次人才。当这些职业精英再也无法承受的时候,逃离就成为了自救的方式之一。

最新曝光的越狱事件发生在10月,当时酱料公司李锦记迎来了新任CEO景杰。此前,靖杰曾在阿里巴巴担任多个高级领导职务,包括集团副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助理、天猫总裁以及天猫营销、战略合作伙伴开发和快速消费品副总裁。

一个月前,阿里巴巴海外数字商务板块CTO、速卖通基础平台中心总经理唐兴也被媒体报道辞职。

唐兴(花名:平丑)、张开福(花名:开福)、杨光(花名:吹雪)、刘博(花名:伽罗)被称为“淘宝四大金刚”。去年年底机构调整期间,原负责人蒋凡被派往海外,其下属唐兴、张开复、蒋凡也纷纷赴海外拓展版图。目前,唐兴已经以辞职表达了态度。

唐兴的离职与阿里巴巴海外业务开拓困难不无关系。去年第三季度,国际业务是阿里巴巴最引人注目的业务,跨境及全球零售业务和跨境及全球批发业务同比分别增长33%和34%。今年同期,两大跨境业务同比分别仅增长3%和6%。

除了主力电商业务外,被称为“第二增长曲线”的云业务也面临着高层冲击。 4月,阿里云中国区总裁任庚辞职,阿里巴巴副总裁兼云智能销售管理与生态发展部总经理郭继军离职,阿里巴巴副总裁兼阿里巴巴负责人李飞飞等多名高管离职云数据库产品事业部,还有P9、P10中高层骨干人员辞职。

此外,阿里巴巴副总裁、阿里云新零售事业部总裁、阿里云研究院院长肖立华于5月离职创业。他创立了智行合一科技有限公司,专注于为企业提供一站式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服务。

新财年伊始中高层频繁离职,或许与业绩有关。数据显示,2022财年(自然年2021年4月至2022年3月),阿里云季度营收分别为160.51亿元、200.07亿元、195.39亿元、189.71亿元,同比增速为29%。分别为 % 和 189.71 亿元。 33%、20%、12%,在持续高增长后呈现停滞趋势。

图片来源:涂虫创意

业务线面临高压环境,希望通过辞职喘口气,也可以理解,那些没有业绩压力、高薪招进来的技术专家,也在逃离阿里巴巴,这让外界有些捉摸不透。

达摩院是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创办的,是他退休前最看重的人才聚集地。近一年来,达摩院13名“扫地僧”(原核心技术人员)已有4人离开,占比超过30%。

其中,阿里巴巴副总裁、达摩院金融智能负责人齐源去年11月重返学术圈,担任复旦大学浩庆教授、人工智能创新与产业研究院院长;阿里巴巴副总裁、达摩院自动驾驶实验办公室主任王刚今年年初辞职创业; 5月份,阿里巴巴成立研究院的功臣,阿里巴巴副总裁、达摩院副院长金蓉,阿里巴巴副总裁、达摩院城市大脑负责人华先胜也相继离开。

与华先生共事的城市大脑高级研究员张雷已于去年底离开达摩院。 8月、9月,还曝出达摩院XR实验室负责人谭平、达摩院大模型负责人杨红霞辞职。

“这个实验室要赚钱,研究的东西90%以上不能只在实验室里,而必须在市场上。”在马云看来,达摩院不仅仅是一个科研部门。张勇还指出,阿里巴巴从来不做纯粹的科研,而是将技术与商业结合起来,服务各种消费场景。

阿里巴巴最新公布的2023财年第二季度(2022年第三季度)财报显示,创新业务及其他:包括天猫精灵、达摩院等业务,营收为4.09亿元,仅占总营收的1% 。 0.2%。

数据显示,目前达摩院的营收依然不高。随着人员的流失,阿里巴巴的创新业务和技术探索能否保持之前的水平都是一个问题。

23岁阿里的生存困境何解?

收缩战线、降本增效的背后,是阿里必须直面的增长困境。最新财报显示,今年第三季度,阿里巴巴罕见地同时出现净利润亏损、核心业务下滑、淘宝、天猫GMV下滑的情况。

数据显示,阿里巴巴当季实现营收2071.76亿元,同比增长3%;净利润亏损224.67亿元,而去年同期净利润为33.77亿元。对于净亏损,阿里巴巴的解释是其持有的上市公司股权投资的市场价格下跌。

素有“阿里巴巴钱袋子”之称的中国商业板块,季度营收1354.31亿元,同比下降1%。其中,淘宝、天猫线上实物商品GMV同比持续个位数下滑,淘特、淘菜仍处于亏损状态。

图片来源:涂虫创意

“阿里巴巴的核心电子商务业务继续面临压力。”互联网经济学会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网络零售部主任、高级分析师莫岱青告诉时代周报记者,用户是各个电商平台竞争的焦点。这一次阿里巴巴继续失败。公布用户规模。

莫岱青认为,拼多多和京东在用户规模上的追赶,会给阿里巴巴带来紧迫感,同时也加剧了这家电商巨头的用户增长接近天花板的事实。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统计,截至2022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51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4.4%。这意味着互联网市场已从增量转向存量,而与互联网增量密切相关的网络交易规模增速也呈现下降趋势。

张勇在11月17日的财报电话会议上表示,“无论是大型商户还是中小型商户,在不确定的环境下,营销投入都会变得更加谨慎。” 。他们会比效果广告更加谨慎,对效果广告的ROI有更高的追求和要求。

曾经“用望远镜也找不到对手”的阿里巴巴,如今已被强敌包围,核心业务正在受到侵蚀。在财报电话会议上,张勇表示,阿里巴巴已经形成了让商家持续经营的方法论和盈利模式。淘宝和天猫的结合是商家经营的主阵地。商家会探索新的销售模式,但投资回报率能否稳定?是否可持续仍存在疑问。

放眼整个行业,从“流量时代”到“流量留存时代”,电商行业一直没有停止变革和洗牌。 “猫与狗”的三国杀戮格局正在被一群英雄所取代。电商新业态不断涌现,直播、视频为电商带来趣味。

百联咨询创始人庄帅向时代周报记者分析,腾讯小程序、视频号直播、抖音快手直播等电商业务以及哔哩哔哩、小红书等电商业务的发展创造了市场竞争。更强烈。

四年前,张勇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商业领域的激烈竞争不是坏事,而是福事。

“要时刻保持清醒,睁着眼睛睡觉,不断学习、不断创新,最可怕的就是孤身一人、自寻失败,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是不可超越的。”张勇说道。

张勇公开表达了自己的危机感,旨在鞭策阿里继续前进,避免被身后的对手超越。没想到,这种危机感正在逐渐变成现实。

没有一家公司能够永远辉煌,阿里巴巴也是如此。马云希望阿里巴巴能够跨越三个世纪:阿里诞生于1999年,在20世纪生活了一年;它跨越21世纪,活了100年;到了22世纪,它又多活了一年,总共102年。

如今,阿里巴巴的未来面临着诸多不确定性。 “确定性”成为今年阿里巴巴高管在公开场合反复提及的一个词。外界都在关注这头巨象能否在不确定的外部市场环境中继续起舞。 ?

(文中刘莎、吴耀、阿伟、李伟均为化名)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铂牛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