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练了长达半年之久的腹肌,却依旧是呈现出一层软肉的状态,或许并非是动作出现了差错,而是米饭在食用的时间方面出现了问题。
千万别急着去骂基因。在健身房里,最为常见的一幕是,有人力量训练时喊得声音极大,每一次使用蛋白粉都是按照勺子去精准扣除,然而肚子一旦用手去捏,依旧能够像抻橡皮筋一样拉出长度来。问题往往出在碳水化合物上,吃的数量多少、进食的具体时间、所选择食物的种类都是哪些,这直接就决定了训练的结果到底是“增长肌肉”还是“增长寂寞”。
先破除一个误区,体重秤的示数出现跳动,并不是脂肪大量增加的意思。1克糖原能够带动3至4克水一同进入肌肉,处于高碳水状态后第二天体重增加两斤,大多是因为水分在膨胀,并非腰间又新长出了一圈赘肉。真正应该忧心的是长期处于“碳水量不足”的状况,力量下降、恢复缓慢,练习完如同被卡车碾压过一样,腹肌还没机会显现就先萎缩了。
究竟具体要吃多少呢?原文给出了三档情况,分别是,增肌减脂时是3至6克每公斤,处于高强度状态有3至7克。职业健美则是8至12克。听起来好似数学作业一般,实际上呢,单单一把米饭就大约有30克碳水。对于70公斤的人而言,依照中间值5克来进行计算,一天需要350克。这个量相当于还不到4碗米饭呢。再将此量分散到三餐以及练前练后,胃并不会有撑胀的感觉。要是害怕计算会麻烦,那就直接记住“训练日拳头法”,即正餐的时候吃一拳米饭,练前再额外加半拳,练后马上补充一拳,如此误差便不会超出范围。
时机相较于总量乃是更为狡黠的存在。2023年,《运动医学》将数十篇论文予以整合后发觉,于运动前2小时食用低GI碳水,也就是诸如燕麦、全麦面包这类被称作“慢燃料”的食物,能致使血糖曲线如同高铁那般平稳,于训练之际不容易突然出现能量下降的状况。倘若时间紧迫,在训练前30分钟啃食一根香蕉或者饮用一瓶葡萄糖水,爆发力能够即刻提升一个等级,适宜用于进行冲刺、跳箱、硬拉等以冲击个人最佳成绩的活动。训练后的30分钟是另外一个关键时段,每公斤体重摄入1 - 1.2克碳水并搭配0.3 - 0.4克蛋白质,糖原能够完全恢复,肌肉修复速度会加快一倍。70公斤的人就是两杯米糊+一勺乳清,简单好记。
最容易踩坑的当属那些 16+8 轻断食党,进食窗口被砍成了两顿,碳水常常被挤到了睡前,结果训练之后没有及时补充,身体把肌肉当作柴来烧。要把第一餐挪到训练之后的 30 分钟内,哪怕还处于禁食时段,也要优先破戒,毕竟肌肉比“仪式感”更具价值。
碳水居然还分性格,增肌期时想让肠道处于舒服状态,那就可以加入一些抗性淀粉,像冷掉的米饭、土豆沙拉之类都是可以的,这般热量不会增加,益生菌也有食物可吃。减脂期将部分白米替换成糙米、鹰嘴豆,纤维就能拉满,饱腹感得以延长,晚餐就不会再被泡面吸引。千万别将精制碳水进行妖魔化,训练之后的那一顿就需要“快碳”来冲糖原,白米饭、白面包相较于quinoa反而更具高效性,关键在于“吃完之后得动起来”,要是坐着刷手机才会长出小肚腩。
有人担忧高碳会致使腹肌线条被淹没。在真实的场景当中,实际上使得腰线不见的是“热量始终处于盈余状态以及训练容量出现下降”,并非是那碗米饭。将碳水锁定在训练的前后时段,其余餐食采用蛋白、蔬菜和好脂肪填充胃部,不但能够保证力量,还能防止全天候处于高血糖状态,视觉上呈现的“浮肿”在一周之内便会消退。
再来补充一种现场判断的方法,在练完之后的第二天早晨,要是体重相比训练之前上涨了1斤以内,同时腰带孔却保持同样的紧度,那就表明水被补充进了肌肉之中,如果裤腰让人感觉勒得很难受而且力量出现了下降,这才有可能是脂肪在暗暗增加,在这个时候把碳水化合物的总量下调10%就行,不需要完全停止摄入食物。
最后把流程缩成三句话——
训练日,练前两小时进行慢碳,练后三十分钟进行快碳加蛋白,全天每公斤三至七克。
不在训练的日子里,以高纤维的碳水化合物作为主要食物,将总量降低到每公斤三至五克,让胰岛素得到休假的机会。
16加上8,将训练放置到进食窗口的前端部分塞进去,先吃碳水化合物,先让肌肉生长,如此腹肌才会有颜面出来与人相见。
之所以说腹肌不是饿出现的,而是练后紧接着就吃的那口饭给培育出来的,是因为吃对了时间,米饭好比给肌肉搭建结构的水泥,吃错了时间,它就如同是可能让腰围增大的泡沫一般。下一回练完之后,别着急去拍照作对比,首先认真问问自己,思索一下:今天所摄入的碳水化合物,究竟是进入到肌肉里了,还是跑到脂肪那里去了呢?而这个问题的答案,会在镜子里渐渐地清晰显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