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胸肌中缝必看:飞鸟动作3大细节解析,让你的胸肌更完美
核心提示:于胸部训练里,中缝部位堪称“难中之难”。练了多年者,整个胸肌常常是越朝中间肌肉越薄弱,和两侧的发达程度殊不相符。同样行飞鸟动作,为何效果相差如此之大呢?原因在技术细节上,本文从飞鸟动作的细节说起。健美明星们胸肌中缝两侧的厚度与整个胸肌相契合,中缝窄之又窄,仿若一线 。
存在这样的提示,动图进行载入的时候,会有延迟的情况,并且还会消耗大量的网络流量,因而给出提示说,在Wifi,或者3G,又或者4G网络环境之下浏览会更加顺畅 。
1.平卧哑铃飞鸟
仰卧于窄凳之上,双手握持铃具,小臂跟大臂呈现出大约一百三十五度的夹角,于动作展开过程当中,切莫为谋求助力而勾起颈部致使头部离体凳面啊。
以下是改写后的内容: 在下放那个哑铃的时候,注意力得专注于胸缝的地方,是要靠背胸肌所具有的张力去控制住哑铃,让其缓慢地往下放,与此同时,要充分地吸气,还要挺胸,其幅度必须得完全达到那个位置。上举的时候,得依靠胸肌的收缩以此带动双臂向上进行环抱这种动作,一直到哑铃相互触碰,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避免肩背过度地参与用力这个情况出现。为了能让这个动作变得更加准确无误,要去想象那个场景是去抱一个很大的啤酒桶呢,并且要总是在内心里面不停地念叨着“抱住它!” 。
此时,该动作里面,除了小臂与大臂之间要保持135度的夹角之外,整个臂的形状应当撑得圆圆的,手腕稍微向内收,形状如同环抱一样。要是仅仅凭借手臂紧张僵硬地勾住哑铃,那么发力的时候就很容易把肩部当成起动的点,尽管看上去是在努力做飞鸟动作,实际上却是“貌合神离”,主要锻炼的是肩部的三角肌前束,对于胸肌中缝部起到的作用非常小。
要充分牵拉胸肌纤维,所采用的重量得适度,以8至15次每组为宜,第一组大概15次,接着做3组10到12次,最后一组能降至8次,总共完成约5组。飞鸟练习不同于卧推,卧推在多组训练后可把次数降至1至3次,成效依然良好。飞鸟却需用一定次数去累积刺激中缝肌肉,过重负荷既对动作幅度、拉伸效果有影响,还容易给肩肘部带来伤害。
训练时,有人喜好勾着颈部,把头部从凳面抬起以助力,这是一种相当糟糕的习惯。头部抬起势必要窝肩来做动作,这不利于充分吸气、挺胸。窝肩发力主要集中在肩背部,对胸部几乎没什么锻炼成效,为了矫正这一错误,可先把重量降低,将次数设定在12次左右,刻意去感受一下正确的发力方法,等动作定型后再渐渐增加重量。
2.蝶机夹胸(蝶机飞鸟)
好处在于蝶机夹胸施加于胸肌的张力恒定,不会随手臂位置改变而改变,能采取“桥”式动作令双肘相触,动作幅度更大,安全性更佳,对整个胸缝有很强刺激作用,不仅是中下胸缝,能着重刺激胸缝上部,且可通过变换握把形式实现 。
正确的动作是,调节坐凳到合适身高,坐在凳上,手握把手,肘弯抵住档板。动作幅度能通过上面两侧的半月形板的孔位调节。采用“桥”式动作,也就是只把上背贴在靠板上。打开时充分吸气、挺胸,双肩尽力后展,注意力完全聚焦于胸缝。通过控制,让胸部肌肉彻底伸展。假如对着镜子练,要留意观察胸肌的伸展,如此能更好地集中注意力。合拢时双肘档板应相碰,并稍微停顿,进行顶峰收缩1 - 2秒。这时感觉会更费劲,不像哑铃相触时更轻松。只能借助尽力去收紧胸肌,或者在相距少许距离之际就即刻分开(并非等到胳膊与身体平面呈现垂直状态)这种方式,来对张力的流失予以弥补。次数是8至15次每组,依照逐渐降低重量的做法去做3至5组。
要是想更有效地对上胸缝予以激灵,那就能够去改换一下握持把手的方式,双臂要像侧平举的样子伸直,拳头的眼儿朝前,凭借腕部或是小臂,依据手臂的长短来定,去抵挡住挡板来开展夹胸动作,鉴于双臂能够交错,动作的幅度也是很大的呀,此动作的特性就是经由充分地挤压上胸部,促使两侧胸肌“立”起来,这无疑是我们特别期望达成的成果的,做3至5组,每组8到15回。
3.立姿十字拉力器飞鸟
立于拉力器架中央,调节好拉索长度,手执马蹄凳做夹胸动作。
正确的做法是,身体要略微向前倾,打开的时候得留意控制动作,合拢的时候需要尽力去挤压胸肌,稍微停顿做顶峰收缩。有的人是为拉较大重量,身体前倾程度偏大啦,进而夹胸动作变成俯立飞鸟,致使刺激胸缝的动作成练三角肌后束。此动作关键,是让胸部肌肉充分拉伸且尽可能挤压,采用重量是次要的 。
虽然一般要求双手相触即分开,事实上做交叉动作效果更好。
交叉存在两种可供选择的方式,一种首先是一次左手处于上方,接着下一次转变为右手处于上方,如此这般在一组之内左右手位置变换达到均等状态。另一种则是一组始终保持左手处于上方,而下一组一直维持右手处于上方。鉴于交叉动作相较于双手相触的幅度要大出许多,所以对于胸缝的挤压效果更为良好,所产生的刺激也更大。
这个动作,因拉索长度存在关系,故而显得非常“活”,不太容易去进行控制,所以请勿做过低次数的大重量拉伸,以防肩部出现受伤情况,通常也是做3至5组,每组8到15次。
4.上斜飞鸟
针对上胸缝训练设计,分哑铃飞鸟和拉力器飞鸟两种。
采用30度倾角的斜凳来做哑铃上斜飞鸟,若倾角过大,会致使本应加于胸肌上的张力流失,下放时把注意力聚焦在上胸缝部位,凭借胸肌纤维拉伸的张力把控哑铃下放,主动吸气、挺胸,上举时靠胸肌收缩力带动双臂合拢,既然手臂呈半悬空状态,较难操控,所以应把训练重点置于体会胸肌纤维拉伸的张力上,以8至15次完成3至5组,不要强求重量,不然肩部过分用力紧张,会使整个动作走样, 。
首先,把30度凳放置在十字拉力器架中间,这是准备工作的第一步。接着,将带有活扣的铁链挂在两侧脚的滑轮扣上,这一步也很关键。然后,调整铁链长度与凳的位置,在确保无误后,就能够开始练习了 。说到拉力器的好处,在于加在胸肌上的张力是恒定不变的,而且他比较特殊,并不同于哑铃上斜飞鸟会因为倾角导致负荷出现分流情况 。练习时还有要点谨记,第⼀组最好采用占最大负荷50%左右的量来作为热身,这样可以感受一番并确定好运动的路线到底是怎样的,其目的在于避免因肌肉关节适应不足从而出现受伤的状况 。通常情况下呢,也是去做三到五组,次数是八到十五次,技术方面的要求跟哑铃上斜飞鸟是一样的,着重突出去感受胸肌的拉伸,凭借张力来对抗负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