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多元一节课,健身房线下热潮正起,新型健身空间成后浪

日期: 2025-10-15 05:02:38 |浏览: 6|编号: 104837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80多元一节课,健身房线下热潮正起,新型健身空间成后浪

每节课程价格在八十元以上,购买量增加后能优惠到七十元,运动场所转变态度后,目前正掀起一场实体参与的热潮。

新兴的健身场所,依托于网络健身公司的资源,逐渐走红,成为了当下备受追捧的潮流场所。

气温慢慢升高,刘芳在一年后再度来到北京大望路Keepland操课房,在房间里跟随节奏感强的音乐跳起了尊巴舞。

“夏天要来了”。

她身材苗条且身形挺拔,希望消除疫情期间居家生活所累积的体重,打算每周安排一次普拉提课程,并且会到这个场所参与两次集体健身活动。

入夏前,普拉提、搏击、动感单车、桑巴……受到健身人士偏爱。

最近,新京报的记者去了大望路商圈,看到那里有很多新的健身房,比如Keepland、超级猩猩、快快,它们都开业了。这些健身房的主要吸引点是价格便宜的集体锻炼课程,可以全天候自己锻炼,还有可以带着走的个人指导服务。

一家健身个人指导机构公布,三月吸纳的新顾客数量抵达一个峰值,该机构的负责人蒋皓(化名)向新京报的记者透露,现在正准备创办另一家分支机构,并且已经启动了地点的挑选工作。

市场热度推动下,线上和线下渠道的品牌快速壮大,其中keep以极快步伐成长为网络健身领域的领先企业。今年三月,keep的首次公开募股消息不断,早前刚宣告完成3.5亿美元的新一轮投资,投后公司总价值达到20亿美元。

然而,顶着“健身行业领头羊”的称号,如何实现盈利依然是业界面临的难题。未来,这些机构可能会像过去收入来源单一、产品服务缺乏差异的传统健身场所那样,在经营困境中不断经历淘汰和重组。

探访

低门槛:一堂课89,300元“包月”

晚间十点钟,正值工作日,大望路作为朝阳区中心地带的商业街,车辆通行量显著降低。新世界商城四层,紧邻地铁站,有十几个精力充沛的都市上班族在进行锻炼活动。

乐刻健身是一家推行互联网理念的“自助”型场馆。安装乐刻运动软件,花费300元即可办理月度会籍。会员可以免费参与部分集体训练,同时具备全天候自主锻炼的权限。

华茂购物中心位于乐刻附近,该商场四楼设有Keepland,也是一家互联网健身品牌,此处顾客往来如织。

这是keep2018年在北京开设的第一家实体店面,入口藏匿于一家餐馆的侧后方,位置十分低调。

记者通过keepland微信小程序发现,每日可预定早上8点至晚上9点的集体健身活动,涵盖燃脂搏击、杠铃塑形、蹦床跳跃以及热力舞蹈等课程。在用户留言区,有参与者分享自己的锻炼成果,训练两百余回的成员并不罕见,甚至有人的总参与次数高达五百八十八次。

自2014年诞生以来,keep以迅猛态势成长为网络健身领域的领军企业。如今,除了最初推出的keep应用在移动健身社交和线上教学方面的作用外,它已拓展出包括服装、运动器械、户外用品、游泳用品以及代餐食品在内的多元化业务范围。

这一区域商场中,参与健身活动的人群很常见。往西走几百米,金地广场商场设有超级猩猩健身房,动感单车区里音乐声不断,教练不时发出号令,二十多名会员在那里同步进行锻炼。

训练室里,由教练“月亮”主持的格莱美舞蹈课程即将启动,十几位学员正忙着用手机扫一扫图形码完成登记,报名参加的学员大多年纪不大,在正式跳开场舞之前,月亮询问谁首次参与此类活动,仅有零星几个人将手举了起来。

这位初次到场的女生对记者说,能够随意参与活动,不受任何约束,她这样表示,这节课程的单次费用是89元,参与人数通常维持在15人左右,对于那些备受欢迎的集体锻炼课程,必须提前关注课程信息发布时间,并迅速预定。

完成一场六十分钟的音乐颁奖礼,紧接着就要为会员安排十分钟后开始的下一个项目,这种接连不断的流汗体验,深受众多健身迷的青睐。

然而,以团体课程为核心的业务方式,并非所有顾客都表示认可。梁女士参加完超级猩猩的“黑暗骑行”项目后,体验并不理想,她觉得场所氛围令人不快,“空间狭小,环境欠佳”。她指出,这种按单计费的上课形式,缺少固定指导老师的支持,使人难以持续锻炼,“部分门店位于商场内,或许刚完成翻新,空气中仍残留装修的气息”。

距离大望路有一个站位的距离,在金台路,有一家面积达到三百平方米的健身场所,里面有多位私人教练正在为顾客进行教学活动。如果时间条件允许,指导人员提议维持每周四次的一对一训练安排。

老板向新京报记者透露,店内三月实现了新会员注册数量的顶峰,现阶段最年轻的会员是十来岁的中小学生,而年纪稍长的会员则已经办理了退休手续。

出圈

线上引流线下开店,“小而美”扩张有坎

依靠网络平台聚集关注者,接着在实体场所设立分店,这种方式正变成赚钱的门路。

新京报人员整理后发现,超级猩猩、乐刻运动、Shape塑健身、快快等机构都采用相同方式经营,构建了以O2O平台和器械锻炼为主体的健身场所。这些新兴健身企业入驻时通常规模不大,多选择商业区作为地址,以团体课程作为推广手段,并且在线上发布部分健身教程,共同营造运动健身的社群氛围以获取更多自有用户,随后将线上用户引导至线下健身场馆。

这种模式促使部分品牌快速成长。以专注于精品健身场所和聘用非全职指导员的乐刻运动为例,其官方网站显示,当前已有五百万以上注册成员,八千以上签约指导员。在经营网点分布方面,该公司先后进入北京、上海、杭州、深圳、重庆等十四座城市,总共开设了五百家以上门店。

不过,可以看出来,它的志向正在不知不觉中减弱。2016年,乐刻运动曾公开透露,打算在接下来的12到18个月内在全国开设1000家分店,另外计划在36个月内达到5000家分店的数量。到了2020年,记者通过公开报道了解到,乐刻运动已经调整了它的计划,目标是在2021年年底之前,完成全国1000家门店的分布工作。

与此同时,keepland开始拓展线下业务,却遭遇了挫折。2018年,该公司在北京开设了首个实体店,并紧接着将业务扩展到上海。然而,仅仅一年后的2019年11月,keepland便宣布北京青年路达美店停止营业。到了2020年3月,公司又关闭了三家上海的分店,分别是静安大悦城店、长风大悦城店和金桥店。当时,keep方面表示,关闭店铺是为了提升门店运营效率,决定暂时停业进行调整。

媒体通过keepland小程序查询到,该平台现阶段仅在京城设有11个站点,其中财富购物中心的“城市活动专区”系协作单位,并未提供教学活动。朝阳区望京的“在线运动场”也未开设集体锻炼课程。

新兴健身行业里,超级猩猩也曾面临停业困境,其线下门店模式区别于keep,被称作健身界的日常便利点。2014年,该公司在深圳首次引入集装箱式自助健身房,标志着企业成立。2015年,在深圳建立了首个团体课程教学点。随后的两年间,超级猩猩逐步拓展业务至上海和北京。不过,2019年10月,超级猩猩重庆北城天街公布关店计划。

薛强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健身指导,他对这种只提供团体课程的经营方式持否定态度。他向新京报的记者解释说,单节课的费用并不高,以80元为例,有时一次课程不足20人,这意味着收入仅有1600元。即使全天课程都满员,一个月的总营业额也不会太高。

新京报的记者发现,北京华茂店里的keep land只有一个宽敞的训练室,4月20日整天安排了11次课程,每回参与的人数在16到24之间,费用从通常的89元每节到129元每节都有变化。另外,学员们可以购买课程组合,这样每次上课的花费能够降到70元以下。

贝壳财经记者通过超级猩猩小程序观察,部分店铺安排的培训项目其实并不密集。以北京“慈云寺未来汇全能店”为例,过去一个星期中,仅周六全天有11场集体训练,其余工作日则要么没有课程,要么每天只有两场。

线下健身场所能否发展顺利,收入和利润是决定结果的关键因素。私教工作室负责人蒋皓透露,以往常规健身中心主要依靠持续吸纳新会员来获取资金流动,但实际上这种经营方式并没有真正的资金积累效果。

有钱或许能用于其他用途了。许多健身场所未曾思考过如何实现盈利,只求获得更多的资金流动,盈利或许微薄甚至完全没有,倘若某天资金流动中断基本上都是欠债的。

痛点

教练培训7天可上岗? 机构宣传1个月“出师”

今年一月,耿婷还剩余十几个私教课程名额,但已经没法去“吉刻健身”继续上课了。

耿婷向记者说明,她于2019年在吉刻健身办理了年度会籍,即便因公共卫生事件会籍期限得以顺延,但当她返回北京时,该会员资格已届满。

“一节课大概三百多,记不清了”,耿婷说,当时办卡时,工作人员表示年卡和私教课都能转给他人。今年一月,耿婷打算转剩下的私教课,对方却说,必须先买下剩余的十几节私教课,再另外买张年卡才行。

退卡难让耿婷觉得,走过最长的路就是健身房的套路。

刘胜(化名)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健身指导,他向媒体透露,刚起步推销课程时,部分健身场所会采用一些策略,比如先询问客户是否住在附近,或者是否在周边上班,这样在后续劝说办卡时,对方就难以用距离远作为推脱的理由。

刘胜谈到,表面功夫式的宣传并非行业最大症结,部分健身导师接受培训时间极短,比如仅七日或一月便开始工作,过去有些教练的资格认证是通过购买获得的,他们实际上并不具备指导私人课程的能力。

现在健身领域没有明文规定教练必须持有哪种资格证。一位来自健身教练培训机构的负责人向媒体透露,业内教练资格证种类繁多,既有国际认证的,也有国家体育总局主管的“国职”,还有民营单位授予的凭证。

通过查询多家健身指导员学习场所的安排,了解到大多提供为期三十日的训练项目。不少机构将“零起点接纳”、“速成入门”作为吸引顾客的口号。

四月下半月,记者联系了北京赛普健身教学机构的相关人员,对方透露说:该机构主要致力于培养中上阶层的健身指导员,所有参与培训的人员都会获得工作安排,在全国范围内,赛普出身的教练会获得优先录用机会。健身房方面评判教练时,更看重其专业能力,必须持有资格证书,但这仅是获得入门资格的凭证,真正关键的在于教练实际掌握的专业技能水平。

记者观察到,2015年国家体育总局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所提交的文件指出,在个人训练师领域,工作1到3年的初级人员里,有百分之四十八的人不具备相关学科教育经历。

此外,新型健身房的团课教练的培训门槛有的也不高。超级猩猩今年三月发布的通知表明,该平台能帮助新手成功转型为出色的团体课程导师,健身领域的初学者可以报名“零基础团体课程导师培训班”,该培训包含“十六天封闭式学习,学习一到三门课程”;而经验尚浅的团体课程导师则可参与“猩力量团体课程导师培训班”,该培训为期“八天封闭式学习,学习两到三门课程”。

蒋皓向媒体透露,实际上不少人在健身场所办理会员或选购个人指导服务时,并不会询问指导者持有的资格证明文件。2019年岁末,蒋皓与合伙人共同创办了一家健身场所。类似他这样先担任健身指导,再创办个人指导场所的情况,并非个别现象。通过企查查平台查询“健身场所”,返回了16.6万个相关条目。

“市场太乱了”,蒋皓对记者感叹。

新京报人员通过中国裁判文书网查询,仅针对“健身卡”与“服务合同纠纷”这两个关键词,就发现了超过一万五千份相关法律文书。

2021年4月裁判文书网公布的一份民事判决书披露,2019年2月袁某向远大路一家健身房提交了会员入会申请,购入一张为期五年的个人VIP卡,费用达13888元,随后又陆续购买搏击训练、常规训练、筋膜舒缓训练等项目,累计支出将近八万元。特别要提及的是,专门选修私人教练课程的袁某,最终获得指导的教师并非先前承诺的那位。法院最终判决健身房退回袁某剩余费用。

淘沙

浩沙健身闭店退隐,青岛英派斯资不抵债

健身行业这十几年,如同大浪淘沙。

根据企查查信息,2020年整个健身领域受到疫情严重冲击,现阶段该行业活跃程度已慢慢回升到疫情前状态,国内共有113.77万家与健身有关的公司。

2011年到2020年这十年期间,从事健身行业的企业登记数量持续增长。2011年时,相关企业注册了1.50万家。到了2020年,注册量增长到24.34万家,创下十年来的最高纪录。当年注册量比前一年增加了9个百分点,不过这种增长速度已经不如前几年那么快了。

长期以来,时常出现店铺歇业的情况,由于同类机构竞争激烈,过分注重招揽顾客而忽视日常管理,并且盈利渠道过于单一,导致传统健身场所发展受阻。

2001年,北京成功争取到奥运会举办权,在国内引发了健身热潮,同时北京陆续出现了浩沙、青鸟、中体倍力等健身场所,南方地区则涌现了威尔士、一兆韦德、英派斯等连锁健身机构,部分场所的年卡费用达到了上万元。

福建的“浩沙”是一家运动服饰企业,是国内最早一批大规模经营传统健身场所的品牌之一。

浩沙健身连锁机构发展迅猛。依据浩沙集团2011年公布的公开募股资料,彼时浩沙健身会所在全国已有66家门店,遍布7座核心都市,其中北京就拥有37家,多数门店的营业场所面积超过2000平米。

跑步机、椭圆机、动感单车和各类力量训练设备是标配配置,部分场馆还设有独立游泳池。针对健身爱好者,可以依据个人情况选择次卡,或者购买季度卡、年度卡等不同期限的会员资格。在传统健身房,销售年度会员是当时的主要盈利模式。

那个时刻,在部分地铁站入口或者人流密集的购物区,常常可以碰见一些促销人员,他们主动搭讪,热情介绍健身年卡,并询问对方是否感兴趣。

那个时期,健身这项活动刚开始传入中国内地,大众对于它的认识还比较模糊,因此办理健身卡被很多人视为一时冲动下的决定。

蒋皓于2010年踏足健身领域,其初次就业地点为浩沙健身北京分店,担任那里的健身指导工作。

蒋皓回想,起初,主要职责是在户外进行宣传,目的是招揽顾客办理会员卡。在那个时期,因为难以专注于为会员提供专业的个人指导,他最终选择了离开原来的岗位,另寻一个专门从事私人教练的工作场所。

2019年,浩沙健身的许多分店开始停业,例如北京木樨园、金顶和通州这些地方。2021年4月17日,新京报查了“浩沙健身俱乐部”这个名字,发现注册的企业有71个。不过,真正还在经营的只有25家,其余四十多家都已经被注销或者吊销了,比如北京浩沙健身望京分店、北京浩沙俱乐部康都分部。

2020年下半年,原本在港股上市的浩沙国际被取消上市地位。

早在2011年,北京青鸟健身也遭遇停业风波。该健身品牌成立于2001年,以拥有众多明星客户而闻名,起初在全国经营着十几家分店。2011年初,青鸟健身宣布北京部分场所暂时停止服务。

4月27日,青鸟健身北京分店一位负责人透露,目前青鸟健身在北京经营着5家直营店,这些门店都是2020年8月重新营业的新店,它们是在疫情过后收购了其他品牌的健身场所。

英派斯是另一个在市场波动中迅速收缩规模的健身场所品牌,它同时也是国内一个有名的运动健身器械制造企业。在开始阶段,英派斯实体店主要承担销售健身器械的零售功能。依据英派斯公开的募股资料,到2015年岁末,英派斯实际经营着10家直营零售网点,并且打算在2016年的首次公开募股活动中筹集资金来开设47家零售服务点。

2002年,青岛英派斯健身管理公司开始从事健身俱乐部运营与管理业务,该公司与英派斯同属英派斯健身体系。在加盟和直营模式的作用下,英派斯健身房的规模快速扩大。

鼎盛时期过后,坊间屡屡曝出英派斯健身机构停业逃遁的传闻。其实际情况是,青岛英派斯健身公司长期背负沉重债务。

统计资料表明,青岛英派斯健身到2015年岁末的资产总额达到3378万元,但所有者权益为-2259万元;那一年实现的经营收益为-62万元。

2016年岁末,青岛英派斯健身的资产净值是负三千零九十四万九千六百元,2018年岁末这一数值为负七千六百九十六万八千七百元;该机构同期实现的净利润分别为负一千二百二十九万七千一百元、负二千七百五十七万九千五百元。

当前情形依旧没有改变。依据英派斯新近公布的2020年全年文件,到2020年12月31日,青岛英派斯健康管理有限公司全部财产达到5788.63万元,所有者权益为负1.35亿元;2020年整个年度完成核心业务营收5284.45万元,税后利润为-2552.71万元。

新京报人员通过企查查查询英派斯健身俱乐部,发现该机构旗下多家分支单位已经停止运营,例如昆明地区的英派斯健身场所、吉林市解放中路的那家英派斯健身场馆、保定的英派斯健身中心以及青岛的英派斯健身门店。

北京英派斯健身的内部人士向新京报的记者透露,北京市内的英派斯健身场所大多为合作经营模式,若在某个场馆注册会员,其资格无法跨店使用,连锁经营点之间可以通用会员身份,不过这种直营网点基本上只在山东省境内设有。

值得注意的一个现象是,浩沙健身和英派斯健身经历了“由盛转衰”,这并非健身行业的特例情况。同时,在疫情发生之后,像一兆韦德、中体倍力这样的品牌也出现门店停业的情况。通过企查查平台查询“健身俱乐部”这个关键词,可以查到相关企业数量达到4.2万家,而在这些企业中,有1.2万家已经处于被吊销、被注销或正在清算的状态。

新京报记者 李云琦 编辑 王进雨 校对 张彦君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铂牛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