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初学者常问加强特定肌肉问题,为何苦练却无变化?

日期: 2025-09-16 02:02:15 |浏览: 2|编号: 102679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健身初学者常问加强特定肌肉问题,为何苦练却无变化?

我常常会接到一些读者的提问:

“老杨,我想加强胸肌中缝,该怎么办?”

“我想练二头肌肌峰,要怎么练呢?”

每当这时,我都会以为对方是一名职业健美健体选手。

结局相当沮丧,对方往往对健身毫无概念的新手,在职业健美运动员以外,只有他们才会过分在意胸肌的缝隙,二头肌的顶端,清晰可见的八块腹肌等等。

问题出在哪里?

我们屡次目睹,部分专注训练的人,在健身场所持续不断,只为强化特定肌群,渴望达到“肌肉发胀”“肌肉膨胀”的状态,以及追求“肌肉轮廓的强烈感受”。

岁月流逝,光阴荏苒,他除了运动结束后短暂感受到肌肉因充血而显得略微膨胀,从中得到些许自欺欺人的满足感以外,体质始终没有任何进步。

缘由十分清晰,体态的轮廓并非刻意塑造而成,而是“肌肉的丰盈程度”与“体脂的稀少程度”共同作用下的自然呈现。

胸骨正中间那个部位,其实并不存在肌肉组织,那里就是胸骨本身,而胸大肌是附着在胸骨两侧的,这种附着方式是胸大肌发育充分后形成的自然现象。

记住,有饱满发达的胸大肌,中缝会自己跑出来。

如果不这样做,那么无论进行多少次夹胸动作,都不会出现所谓的中间缝隙,这种情况就好比A罩杯无论怎样挤压,也无法形成明显的乳沟轮廓。

充血,泵感,念动一致

充血和泵感重要吗?

重要。

血液输送充足的氧气,促进营养物质的交换过程,这些因素都为肌肉损伤的恢复和体积的增加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但是,肌肉增长还需要有一个更重要的理由:渐进超负荷。

概括而言,假如你持续举起20公斤的重量,并且重复相同的组数,那么即便每次训练时肌肉极度充血,感觉非常饱满,动作控制极为到位,刺激效果十分显著,肌肉也不会有任何增长,因为完全没有必要,它已经完全可以适应20公斤重量所产生的压力了。

肌肉要发育到能扛起30公斤,40公斤的强度,就必须先完成这个重量的训练,才能达到相应的力量水平。

这些普通人参与体育锻炼的人,常常会犯一个错误,就是用专业运动员的尺度来衡量自己,哎呀,我练习的是健美,那么锻炼肌肉力量还有什么必要呢?只有肌肉肿胀感和肌肉收缩感,才是最关键的。

噢,我练的是力量举,练肌肉有什么用?不断冲大重量才是王道。

事实上呢?

对于不借助药物进行锻炼的人,力量和肌肉,其实本就是密不可分的整体。

你的肌肉围度大了,力量必然会涨;

你的训练重量提升了,围度必然会增加。

就是这么简单。

强壮是整体,不是局部

从这个角度讲,各位运动达人其实不必特意去分,我练的是健美还是力量训练,只要制定以深蹲硬拉卧推等综合动作为核心的锻炼方案,依照逐步加大负荷的法则慢慢提升重量,那么无论是肌肉增长还是力量提升,你的进步都是自然而然的结果。

你若整日只练龙门架夹胸,二头肌弯举或卷腹,即便肌肉收缩得能随心所欲,我也断定你仍是健身房里最没进步的。

当然,我这样讲并非表示,那些小肌肉群无需锻炼,“血液充盈”和“肌肉紧绷”的感受就不值得关注。

不,很有必要,但它永远不应该成为你的主要训练重心。

通常情况下,多数普通人或许终生都无需顾及所谓“胸肌中间线”“二头肌最高点”这类细节的训练,假如不是专职或半专职的健美运动员的话。

而练的最棒的那群人呢,你只会听到人们夸他:

“他太大了”

“他的大腿像树干”

“他的胸背像门板”

而不会有人说:

“他的胸缝真深”

“他的二头肌肌峰真漂亮”

众所周知,现实生活中不存在,像大力水手那样胳膊粗壮而身体细小的健身者。

我从事营养研究和力量训练,如果你希望借助举重锻炼增强体质,欢迎关注我在头条的系列教学文章: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铂牛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