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报道:魏玲13716017499
外科医生必须精通人体各种组织的构造、神经支配以及附着部位,这对于确保手术顺利进行、避免损伤正常组织、降低术后风险具有决定性作用。现在向各位介绍一张极为清晰的肌肉系统解剖图,其中包括肌肉的起止位置和作用机制,内容详实,非常值得参考学习。
头颈肌
头部肌肉包含表情肌和咀嚼肌两类;颈部肌肉则分为表层、中部和深层三个组别,其中表层肌肉组含有颈阔肌和胸锁乳突肌。
胸锁乳突肌的解剖
部位:颈阔肌深层,颈部两侧。
起点:胸骨柄和锁骨胸骨端。
止点:颞骨乳突。
当一侧发生收缩,头部和颈部会朝同一个方向弯曲,同时转向另一个方向;当两侧同时收缩,肌肉合力作用点若位于寰枕关节额状轴的后方,头部便会伸展,作用点若在前方,头部则会出现弯曲。在上方固定的情况下,胸部会向上提起,有助于进行吸气动作。
菱形肌的解剖
部位:斜方肌深层。
起点:第6、7颈椎和第1~4胸椎棘突。
止点:肩胛骨内侧缘。
当处于近距离固定状态时,需要让肩胛骨向上提升、向后方移动并向下旋转。在远距离固定状态下,两侧肌肉要同时发力,以此来使胸椎部分向后伸展。
上肢肌
上肢肌包括:肩带肌、上臂肌、前臂肌和手肌。
(1)肩带肌
起自锁骨和肩胛骨,止于肱骨。
涉及三角肌, 冈上肌, 冈下肌, 小圆肌, 肩胛下肌, 大圆肌。冈上肌, 冈下肌, 小圆肌, 肩胛下肌的肌腱组合形成一种名为“肌腱袖”的结构, 也称作“肩袖”, 具有增强和防护肩关节的功能。
(2)上臂肌
包绕肱骨周围,分前、后两群。
前群(屈肌群)包括:肱二头肌、喙肱肌、肱肌。
后群(伸肌群)包括:肱三头肌和肘肌。
前臂肌肉的发育状况十分显著,几乎都是拥有较长肌腱的块状肌肉,它们被划分为前后两个区域,每个区域内部又进一步细分为表层和深层结构。
前臂正面的肌肉群在前方,内侧的肌肉群在内部,后方的肌肉群在外侧,背面。正面的肌肉群表层包含很多,有上臂与前臂连接的肌肉,还有使前臂旋转的肌肉,以及控制手腕屈曲的肌肉,分别作用在桡骨和尺骨。
前臂外侧群浅层肌肉主要包括桡侧腕长伸肌,桡侧腕短伸肌,尺侧腕伸肌等。
肩袖肌群与大圆肌的解剖
(1)冈上肌
部位:肩胛骨冈上窝内。
起点:肩胛骨冈上窝。
止点:肱骨大结节。
功能:近固定时,使肩关节外展。
(2)冈下肌
部位:肩胛骨冈下窝内。
起点:肩胛骨冈下窝。
止点:肱骨大结节。
功能;近固定时,使肩关节外旋、内收和伸。
(3)小圆肌
部位:冈下肌下方。
起点:肩胛骨外侧缘背面。
止点:肱骨大结节。
功能:近固定时,使肩关节外旋、内收和伸。
(4)肩胛下肌
部位:肩胛骨肩胛下窝内。
起点:肩胛下窝。
止点:肱骨小结节。
功能:近固定时,使肩关节内旋、内收。
(5)大圆肌
部位:冈下肌、小圆肌下方。
起点:肩胛骨下角背面。
止点:肱骨小结节嵴。
功能:近固定时,使肩关节内旋、内收和伸。
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肘肌的解剖
(1)肱二头肌
部位:上臂前面浅层,有长、短两头。
起点:长头起自肩胛骨盂上结节,短头起自肩胛骨喙突。
止点:桡骨粗隆和前臂筋膜。
在靠近固定状态下,促使肩部关节弯曲,肘部关节弯曲,并实现外旋动作;在远离固定状态下,导致上臂向前臂收拢。
(2)肱三头肌
部位:上臂后面,有长头、外侧头和内侧头三个头。
起始部位,大圆肌从肩胛骨关节盂下方凸起处开始,外侧部分从肱骨主干后方桡神经沟外侧上方起源,内侧部分则从桡神经沟内侧下方发出。
止点:尺骨鹰嘴。
功能:当靠近固定点时,促使肘部关节伸展,其长头部分还能使肩部关节伸展,而当处于远离固定点状态时,能够使上臂在肘部关节位置实现伸展。
(3)肘肌
部位:位于肘关节后面,呈三角形。
起点:起于肱骨外上髁。
止点:止于尺骨背面上部。
作用:当靠近固定点时,促使肘部关节伸展并增强其稳定性;当处于远离固定点状态时,则让上肢在肘部关节位置实现伸展。
前锯肌的解剖
部位:胸廓侧面浅层。
起点:8~9肋骨外侧面。
止点:肩胛骨内侧缘和下角前面。
作用在于,当下臂位置接近固定状态时,促使肩胛骨向前伸展;而身体下部肌肉的收缩能够导致肩胛骨向下移动。
肱肌、喙肱肌的解剖
(1)肱肌
部位:肱二头肌下半部分深层。
起点:肱骨前面下半部分。
止点:尺骨粗隆和冠突。
功能:近固定时,使肘关节屈。远固定时,使上臂向前臂靠拢。
(2)喙肱肌
部位:位于肱二头肌上半部内侧,为长梭形肌。
起点:起于肩胛骨喙突。
止点:止于肱骨中部内侧(与三角肌粗隆相对应)。
功能:近固定时,使肩关节屈、内收和外旋。
前臂肌群的解剖
(1)肱桡肌
起点:肱骨外上髁上方。
止点:桡骨茎突。
当手臂靠近身体时,肘部需要弯曲,同时前臂要向内转动或向外转动,并且要维持在中线位置。
(2)桡侧腕屈肌
起点:肱骨内上髁及前臂筋膜。
止点:第二掌骨底。
功能是,当接近固定状态时,会使手腕关节弯曲,同时参与手部关节向外打开,也帮助肘部关节弯曲和前臂向内转动。
(3)尺侧腕屈肌
起点:肱骨内上髁、前臂筋膜和尺骨鹰嘴。
止点:豌豆骨、第二掌骨底。
功能:近固定时,使桡腕关节屈、参与桡腕关节内收和肘关节屈。
(4)旋前圆肌
起点:肱骨内上髁和尺骨冠突。
止点:桡骨外侧面中部。
功能:近固定时,使前臂内旋,辅助肘关节屈。
(5)尺侧腕伸肌
起点:肱骨外上髁、前臂筋膜及肘关节囊。
止点:第五掌骨底。
功能:近固定时,使桡腕关节伸,参与手关节内收。
(6)桡侧腕长伸肌
起点:肱骨外上髁。
止点:第二掌骨底。
功能:近固定时,使手关节伸,参与桡腕关节外展及肘关节伸。
(7)桡侧腕短伸肌
起点:肱骨外上髁。
止点:第三掌骨底。
功能:基本与桡侧腕长伸肌相同。
躯干肌
躯干肌包括:背肌、胸肌、膈肌、腹肌和会阴肌。
(1)背肌
分为浅、深两层。
背浅层肌包括:斜方肌、背阔肌、肩胛提肌和菱形肌等。
背深层肌分为:背长肌和背短肌。
背长肌包括:竖脊肌和夹肌。
背短肌由几部分组成,分别是横突棘肌,棘间肌,以及横突间肌,而横突间肌又包含半棘肌,回旋肌和多裂肌。
(2)胸肌
分为胸上肢肌和胸固有肌。
胸上肢肌包括:胸大肌、胸小肌、前锯肌等。
胸固有肌包括:肋间外肌、肋间内肌和胸横肌等。
(3)腹肌
覆盖前腹部区域的有腹直肌,还有腹外斜肌,以及腹内斜肌和腹横肌,同时后腹部区域包含腰方肌。
竖脊肌的解剖
部位:脊柱两侧,由棘肌、最长肌和髂肋肌三部分组成。
起点:骶骨背面、髂嵴后部、腰椎棘突和胸腰筋膜。
止点:颈、胸椎的棘突与横突、颞骨乳突和肋角。
作用:当只固定下方时,一侧肌肉会收缩,导致脊柱向同一方向弯曲;当两侧同时固定时,会使头部和脊柱向上伸展。在固定上方位置时,能够促使骨盆向前倾斜。
背阔肌的解剖
部位:腰背部和胸部后外侧皮下。
起始部位包括第七至第十二胸椎的棘突,全部腰椎的棘突,骶骨正中的嵴,髂嵴的后方部分,以及第十至第十二肋骨的外侧表面。
止点:肱骨小结节嵴。
作用:当手臂靠近身体时,能够使肩膀向后伸展、向中间靠拢并朝内旋转。当手臂固定不动时,可以拉动身体向上伸展,同时有助于深呼吸。
三角肌的解剖
部位:肩部皮下,呈倒三角形。
起点:锁骨外侧半、肩峰和肩胛冈。
止点:肱骨体三角肌粗隆。
肩关节屈曲和水平屈曲以及内旋,是由前部纤维的收缩所驱动的;肩关节外展,是由中部纤维的收缩所实现的;肩关节伸展和水平伸展以及外旋,则是由后部纤维的收缩所完成的;当整体纤维收缩时,能够促使肩关节外展。
胸大肌、胸小肌的解剖
(1)胸大肌
部位:胸前上部皮下。
起始部位包括锁骨里面一半的位置,胸骨的正面区域,第1到第6根肋软骨所在之处,以及腹直肌鞘前方的上部区域。
止点:肱骨大结节嵴。
作用:当距离固定较近时,促使肩膀部位向前弯曲、向身体中心靠拢、向内旋转。当距离固定较远时,帮助身体躯干向上臂方向牵引,同时提升肋骨以辅助呼吸。
(2)胸小肌
部位:胸大肌深层。
起点:第3~5肋骨前面。
止点:肩胛骨喙突。
功能:近固定时,使肩胛骨前伸、下降。远固定时,提肋助吸气。
腹内/外斜肌、腹横/直肌的解剖
(1)腹内斜肌
部位:腹外斜肌深层,肌纤维由后外下向前内上斜行。
起点:胸腰筋膜,髂嵴和腹股沟韧带外侧。
终点位置在第10到第12根肋骨的底部边缘,以及白线区域,这些地方的腱膜共同参与了腹直肌鞘前后层的形成。
使用时,当向上固定,两边肌肉会收缩,导致骨盆向后倾斜。当向下固定,单边肌肉收缩,会使脊柱向同一方向弯曲并旋转;两边肌肉同时收缩,则会使脊柱弯曲。
(2)腹外斜肌
部位:腹前外侧壁浅层,肌纤维由外上向前内下斜行。
起点:第5~12肋骨外侧面。
止点:髂嵴、耻骨结节及白线。其腱膜参与构成腹直肌鞘前壁。
作用:当实施高位固定时,身体两侧肌肉会绷紧,促使骨盆向后倾斜;在执行低位固定时,单侧肌肉绷紧,能够导致脊柱向同方向弯曲,并朝反方向扭转;双侧肌肉同时绷紧,则可以让脊柱弯曲,并帮助降低肋骨以辅助呼气。
(3)腹横肌
部位:腹内斜肌深层,肌纤维横向分布。
起点:第7~12肋骨内面,胸腰筋膜、髂嵴和腹股沟韧带外侧。
止点:白线,其腱膜参与构成腹直肌鞘后壁。
功能:维持腹压。
(4)腹直肌
部位:腹前壁正中线两侧。
起点:耻骨上缘。
止点:胸骨剑突及第5~7肋软骨前面。
作用:当进行上方固定操作时,身体两侧肌肉会向内收紧,从而造成骨盆向后倾斜的效果。在下方固定状态下,单侧肌肉收缩会使脊柱向该侧弯曲;双侧肌肉同时收缩则会使脊柱产生弯曲,同时还能使肋骨下降,以辅助呼吸过程。
下肢肌
下肢肌包括:盆带肌、大腿肌、小腿肌和足肌。
(1)盆带肌
分前后两群。
起始位置在前方的是骨盆内侧结构,起始位置在后方的是骨盆外侧结构。内侧结构包含髂腰肌和梨状肌。外侧结构包含臀大肌,臀中肌,臀小肌。
(2)大腿肌
可分为前外侧群、后群和内侧群。
大腿外侧部分包括股四头肌,以及缝匠肌和阔筋膜张肌。大腿后侧部分有股二头肌,还有半腱肌和半膜肌。这三条后侧肌肉合称为腘绳肌,也称作股后肌群。大腿内侧部分则包含耻骨肌,长收肌,短收肌,大收肌,以及股薄肌。
(3)小腿肌
分前群、后群和外侧群。
前侧包含胫骨前肌,还有趾长伸肌。后侧由小腿三头肌,以及趾长屈肌,和胫骨后肌组成。外侧部分有腓骨长肌,并且有腓骨短肌。
髂腰肌、梨状肌的解剖
(1)髂腰肌
部位:腰椎两侧和髂窝内,由腰大肌、髂肌组成。
腰大肌源自第12胸椎,以及第1至第5腰椎体的侧面和横突处,髂肌则发源于髂窝部位。
止点:股骨小转子。
作用:当身体靠近固定点时,促使大腿向上抬起并向外转动。当身体远离固定点时,单边发力会使上半身向该侧弯曲;两边同时发力则会导致整个身体向前弯曲,同时骨盆也会向前倾倒。
(2)梨状肌
部位:骶骨前面、小骨盆后壁。
起点:第2~5骶椎前侧面。
止点:股骨大转子。
作用在于当身体靠近固定点时,能够促使大腿向外侧打开并向外转动。当身体远离固定点时,单边发力会使骨盆向相反方向转动;双边发力则会让骨盆向后方倾斜。
臀大肌、臀中肌、臀小肌的解剖
(1)臀大肌
部位:骨盆后外侧,臀部皮下。
起点:髂骨翼外面及骶、尾骨背面。
止点:股骨臀肌粗隆和髂胫束。
当身体靠近固定点时,大腿需要向后伸展并且向外转动;上半部分肌肉发力时,大腿会向侧面抬起,而下半部分肌肉发力则会让大腿向内侧夹紧。当身体远离固定点时,单边肌肉收缩会使骨盆向另一边倾斜;双方肌肉同时发力则会让骨盆向下压。
(2)臀中肌和臀小肌
位置在髂骨外侧,臀中肌在臀大肌后方,臀小肌在臀中肌后方。
起点:髂骨翼外面。
止点:股骨大转子。
当处于靠近固定状态时,这个部位能够让髋关节向外侧打开;在身体前方,它可以使髋关节向前弯曲并朝向内侧转动;在身体后方,它则能让髋关节向后伸展并朝向外侧转动。如果处于远离固定状态,单边发力会使骨盆向该侧倾斜;当两侧前方的肌肉纤维同时收缩时,骨盆会向前弯曲;而当两侧后方的肌肉纤维收缩时,骨盆则会向后倾斜。
股四头肌、大腿内收肌群的解剖
(1)股四头肌
部位:大腿前面,有四个头。
股直肌发端于髂前下棘,股中肌源自股骨体前表面,股外侧肌起点位于股骨粗线外侧缘,股内侧肌起点在股骨粗线内侧缘。
终点:四条头腱汇合为一条肌腱,围绕髌骨,再向下延伸为髌韧带,最终附着于胫骨粗隆上。
功能:当股直肌靠近固定点时,它能够使髋关节弯曲,当整体收缩时,它能够使膝关节伸展。当股直肌远离固定点时,它能够使大腿在膝关节部位伸展,同时保持人体的直立状态。
(2)耻骨肌
部位:大腿内侧上部浅层。
起点:耻骨上支。
止点:股骨粗线内侧唇上部。
当身体靠近固定点时,这个动作能让大腿根部向内侧旋转,同时向外侧转动并弯曲。当身体远离固定点时,两侧肌肉同时发力,促使骨盆向前倾斜。
(3)长收肌和短收肌
部位:长收肌位于耻骨肌内侧,短收肌位于耻骨肌和长收肌深层。
起点:长收肌起自耻骨上支外面,短收肌起自耻骨下支外面。
长收肌的延伸点位于股骨粗线内侧唇的中央位置,短收肌的延伸点则在股骨粗线的上部区域。
功能:近固定时,使髋关节内收、外旋和屈。远固定时,两侧收缩,使骨盆前倾。
(4)大收肌
部位:大腿内侧深层。
起点:坐骨结节、坐骨支和耻骨下支。
止点:股骨粗线内侧唇上2/3及股骨内上髁。
作用:当身体靠近支撑点时,促使大腿根部向内靠拢,同时腿部向后伸展并旋转朝外;当身体远离支撑点时,双侧肌肉同时发力,导致臀部向后下方倾斜。
缝匠肌的解剖
部位在大腿前侧的浅层位置,肌纤维走向是从外侧上方斜向内侧下方。这条肌肉是人体最长的,形状像纺锤。
起点:髂前上棘。
止点:胫骨粗隆内侧面。
当身体靠近固定点时,大腿会向上抬并且向外侧转动,同时小腿向下弯曲并向内侧转动。当身体远离固定点时,双腿会同时用力,导致骨盆向前倾斜。
腘绳肌的解剖
半腱肌、半膜肌、股二头肌组成腘绳肌
(1)股二头肌
部位:大腿后外侧浅层,有长、短两个头。
起点:长头起自坐骨结节,短头起自股骨粗线外侧唇下半部。
止点:腓骨头。
作用:当在靠近身体的位置时,会促使腿部关节弯曲并向外侧转动,其长端部分还能让臀部关节向后伸展。当在远离身体的位置时,双侧同时发力,能够使腿部在关节处弯曲。
(2)半腱肌和半膜肌
该区域位于大腿的后方内侧部分,半膜肌位于半腱肌的下方。半腱肌的下半部分是肌腱结构,而半膜肌的上半部分是腱膜组织。
起点:坐骨结节。
止点:半腱肌止于胫骨上端内侧,半膜肌止于胫骨内侧髁后面。
该肌肉在靠近骨盆位置时,能够促使大腿关节弯曲并向内转动,同时也能让臀部关节向后伸展。当固定在远离骨盆的位置时,它的作用和股二头肌是一样的。
胫骨前肌、小腿三头肌的解剖
(1)胫骨前肌
部位:小腿前外侧浅层。
起点:胫骨体外侧的上2/3。
止点:内侧楔骨内和第1跖骨底。
作用:当离身体近时,能令脚踝向脚背和内侧转动,当离身体远时,可让小腿在脚踝位置伸展,并保持足部拱形结构。
(2)小腿三头肌
部位:小腿后部。包括浅层的腓肠肌和深层的比目鱼肌。
起始位置,腓肠肌的内部头和外部头分别从股骨的内上髁和外侧髁开始,而比目鱼肌则从胫骨和腓骨的后部上方区域起始。
止点:跟结节。
作用:当处于靠近固定状态时,能够导致脚踝关节向下弯曲,小腿后侧肌肉同时也能使膝盖关节向下弯曲。当处于远离固定状态时,能够使小腿在脚踝部位向下弯曲,同时帮助膝盖关节向上伸展,并且有助于保持身体直立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