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肌肉总计六百三十九块,这些肌肉由大约六十亿条肌纤维构成,这些肌纤维的长度差异很大,有些长达六十厘米,有些却短至一毫米左右,重量方面,较大的肌肉重约两千克,而较小的肌肉仅有几克重,通常情况下,人们的肌肉重量占体重的百分之三十五到四十五之间。
根据构造和作用差异,可区分为平滑肌、心肌和骨骼肌三类,依据外形特点,又可细分为长肌、短肌、阔肌以及轮匝肌。平滑肌主要构成内脏器官和血管组织,其收缩动作缓慢、能持续较长时间且不易感到疲劳,心肌则形成心脏壁,这两种肌肉都不会依照人的主观意愿进行收缩,因此被称为非自主肌。肌肉组织散布于头部、颈部、身体主体及四肢部位,一般与骨骼相连,肌肉组织收缩速度快、力量强、容易感到疲倦,能够依照人的主观意愿进行舒张或收缩,因此被称为自主肌。在显微镜下观察,肌肉组织呈现出条纹状特征,所以也称作条纹肌。
人体的肌肉按部位可分为躯干肌、上肢肌、下肢肌和头颈肌。
躯干肌
躯干肌包括背肌、胸肌、膈肌、腹肌和会阴肌。
背部肌肉由表层和里层构成,表层肌肉包含斜方肌、背阔肌、肩胛提肌以及菱形肌等。里层肌肉则分为背长肌和背短肌两种,背长肌由竖脊肌和夹肌组成,背短肌则由横突棘肌、棘间肌和横突间肌构成,其中横突间肌又可细分为半棘肌、回旋肌和多裂肌这三个部分。
胸部肌肉由上肢部分和固有部分组成。上肢部分包含胸大肌、胸小肌以及前锯肌等。固有部分则涵盖肋间外肌、肋间内肌和胸横肌等。
腹部肌肉由前侧的直肌, 外斜肌, 内斜肌, 横肌以及后侧的腰方肌构成。
上肢肌
上肢肌包括肩带肌、上臂肌、前臂肌和手肌。
肩带肌的起始点是锁骨和肩胛骨,其终止部位是肱骨,该肌群由多个肌肉组成,具体涵盖了三角肌、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肩胛下肌以及大圆肌。在这其中,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和肩胛下肌的肌腱联合形成了一个特殊结构,这个结构被称为“肌腱袖”,也称作“肩袖”,它的主要功能是增强肩关节的稳定性,并对其进行保护。
上臂的肌肉组织环绕着肱骨,可以分成两个部分,一个在前面,一个在后面。前面的部分,也就是负责弯曲手臂的肌肉组,包含了肱二头肌、喙肱肌以及肱肌。后面的部分,负责伸直手臂的肌肉组,则由肱三头肌和肘肌构成。
前臂肌肉的发育状况十分显著,基本都属于拥有长形肌腱的肌肉类型,可以划分为两个主要部分,每个部分又包含表层和深层两个层次。位于前臂正面和内侧的是第一部分肌肉,而位于前臂背面和外侧的是第二部分肌肉。第一部分肌肉的表层主要由多个特定肌肉构成,包括连接上臂与前臂的肌肉、负责旋转前臂的肌肉、控制手腕向内侧弯曲的肌肉以及控制手腕向尺侧弯曲的肌肉。第二部分肌肉的表层也包含一些关键肌肉,例如使手腕向桡侧伸展的肌肉、同样使手腕向桡侧伸展但作用不同的肌肉,以及使手腕向尺侧伸展的肌肉。
下肢肌
下肢肌包括盆带肌、大腿肌、小腿肌和足肌。
盆带肌包含前后两个部分,前部起源于盆腔内侧,后部起源于盆腔外侧,前部(内侧部分)由髂腰肌和梨状肌构成,后部(外侧部分)由臀大肌、臀中肌以及臀小肌组成。
大腿肌肉可区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前方外侧组、后方组和内侧组。前方外侧组包含股四头肌、缝匠肌以及阔筋膜张肌。后方组由股二头肌、半腱肌和半膜肌组成。这三块肌肉合称为腘绳肌或股后肌群。内侧组则包括耻骨肌、长收肌、短收肌、大收肌和股薄肌。
小腿肌肉包含三个主要部分,分别是前面的组、后面的组以及外侧的组,前组里包括胫骨前肌和趾长伸肌,后组里有小腿三头肌,还有趾长屈肌和跚长屈肌,以及胫骨后肌,外侧组则由腓骨长肌和腓骨短肌构成。
头颈肌
头部肌肉包含两类,一类是负责面容活动的,另一类是用于咀嚼的;颈部肌肉则分为表层、中层和深层三个组别,其中表层肌肉组里包括颈阔肌和胸锁乳突肌。
胸锁乳突肌解剖
胸锁乳突肌
部位:颈阔肌深层,颈部两侧。
起点:胸骨柄和锁骨胸骨端。
止点:颞骨乳突。
功能:当固定下方时,一侧肌肉会变短,导致头部和颈部向同一方向弯曲,并且转向相反方向;当两侧肌肉同时变短时,肌肉的合力作用点在寰枕关节额状轴的后面,会使头部向后仰,而合力作用点在寰枕关节额状轴的前面,则会使头部向前屈。当固定上方时,会向上提起胸腔,有助于进行吸气动作。
菱形肌的解剖
菱形肌
部位:斜方肌深层。
起点:第6、7颈椎和第1~4胸椎棘突。
止点:肩胛骨内侧缘。
当处于近距离固定状态时,需要让肩胛骨向上提升、向后移动并且向内旋转。而在远距离固定状态下,两侧肌肉要同时发力,以此来使胸椎部分呈现伸展状态。
竖脊肌的解剖
竖脊肌
部位:脊柱两侧,由棘肌、最长肌和髂肋肌三部分组成。
起点:骶骨背面、髂嵴后部、腰椎棘突和胸腰筋膜。
止点:颈、胸椎的棘突与横突、颞骨乳突和肋角。
作用:当固定在下方时,单边肌肉收缩,促使脊柱向对应方向弯曲;两边同时收缩,则会使头部和脊柱向上伸展。若固定在上方位置,则有助于骨盆向前倾斜。
背阔肌的解剖
背阔肌
部位:腰背部和胸部后外侧皮下。
起始部位包括第七至第十二胸椎的棘突,所有腰椎的棘突,骶骨正中的嵴,髂嵴的后方部分,以及第十至第十二肋骨的外侧表面。
止点:肱骨小结节嵴。
当靠近固定点时,能够使上肢关节伸展、向内收拢并朝内旋转。当远离固定点时,有助于将身体躯干向上臂方向牵引,并且对呼吸的吸气动作有辅助作用。
三角肌的解剖
三角肌
部位:肩部皮下,呈倒三角形。
起点:锁骨外侧半、肩峰和肩胛冈。
止点:肱骨体三角肌粗隆。
当手臂靠近身体时,肩部肌肉上部收缩促使关节向前弯曲并向内旋转,中部收缩导致关节向外展开,下部收缩则使关节向后伸展并向外旋转,所有肌肉同时发力,也能让关节朝外打开。
肩袖肌群与大圆肌的解剖
冈上肌
部位:肩胛骨冈上窝内。
起点:肩胛骨冈上窝。
止点:肱骨大结节。
功能:近固定时,使肩关节外展。
冈下肌
部位:肩胛骨冈下窝内。
起点:肩胛骨冈下窝。
止点:肱骨大结节。
功能;近固定时,使肩关节外旋、内收和伸。
小圆肌
部位:冈下肌下方。
起点:肩胛骨外侧缘背面。
止点:肱骨大结节。
功能:近固定时,使肩关节外旋、内收和伸。
肩胛下肌
部位:肩胛骨肩胛下窝内。
起点:肩胛下窝。
止点:肱骨小结节。
功能:近固定时,使肩关节内旋、内收。
大圆肌
部位:冈下肌、小圆肌下方。
起点:肩胛骨下角背面。
止点:肱骨小结节嵴。
功能:近固定时,使肩关节内旋、内收和伸。
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肘肌的就解剖
肱二头肌
部位:上臂前面浅层,有长、短两头。
起点:长头起自肩胛骨盂上结节,短头起自肩胛骨喙突。
止点:桡骨粗隆和前臂筋膜。
作用:当靠近固定点时,促使肩膀关节弯曲,肘部关节弯曲并外展;当远离固定点时,让上臂向前臂贴近。
肱三头肌
部位:上臂后面,有长头、外侧头和内侧头三个头。
起始部位:大圆肌发端于肩胛骨关节盂缘下方,外侧部分起自肱骨主干后方桡神经沟外侧上方,内侧部分则源于桡神经沟内侧下方。
止点:尺骨鹰嘴。
作用:当靠近固定点时,能够让肘部关节伸展,其长头部分还能使肩部关节伸展,而在远离固定点的情况下,则可以促使上臂在肘部关节位置实现伸展。
肘肌
部位:位于肘关节后面,呈三角形。
起点:起于肱骨外上髁。
止点:止于尺骨背面上部。
作用:当靠近固定点时,促使肘部关节伸展并强化该关节。当处于远离固定点状态时,让上肢在肘部关节位置实现伸展。
前锯肌的解剖
前锯肌
部位:胸廓侧面浅层。
起点:上位8~9肋骨外侧面。
止点:肩胛骨内侧缘和下角前面。
功能:当靠近固定点时,促使肩胛骨向前伸展;下方的肌肉组织收缩能够使肩胛骨向下移动并向上旋转。当处于远离固定点状态时。
胸大肌、胸小肌的解剖
胸大肌
部位:胸前上部皮下。
起始部位包括锁骨下方区域,胸骨前方区域,第一至第六肋软骨所在位置,以及腹直肌鞘前部上方区域。
止点:肱骨大结节嵴。
功能:当手臂靠近身体时,促使肩膀向前弯曲、向内收拢、向内旋转。当手臂固定不动时,帮助身体向上伸展,靠近手臂,同时提升肋骨以辅助呼吸。
胸小肌
部位:胸大肌深层。
起点:第3~5肋骨前面。
止点:肩胛骨喙突。
作用:当身体靠近固定点时,促使肩胛骨向前伸展、位置降低并做向下的旋转运动。当身体处于远离固定点状态时,帮助提升肋骨以辅助呼吸过程。
肱肌、喙肱肌的解剖
肱肌
部位:肱二头肌下半部分深层。
起点:肱骨前面下半部分。
止点:尺骨粗隆和冠突。
功能:近固定时,使肘关节屈。远固定时,使上臂向前臂靠拢。
喙肱肌
部位:位于肱二头肌上半部内侧,为长梭形肌。
起点:起于肩胛骨喙突。
止点:止于肱骨中部内侧(与三角肌粗隆相对应)。
功能:近固定时,使肩关节屈、内收和外旋。
前臂肌群的解剖
肱桡肌
起点:肱骨外上髁上方
止点:桡骨茎突。
当手臂靠近身体时,肘部需要弯曲,同时前臂要向内翻转或向外翻转,并且要维持在中线位置。
桡侧腕屈肌
起点:肱骨内上髁及前臂筋膜。
止点:第二掌骨底。
功能:当手臂靠近身体时,会使手腕向前弯曲,同时帮助手指向外伸展,也能协助肘部弯曲,并使前臂向内转动。
尺侧腕屈肌
起点:肱骨内上髁、前臂筋膜和尺骨鹰嘴。
止点:豌豆骨、第二掌骨底。
功能:近固定时,使桡腕关节屈、参与桡腕关节内收和肘关节屈。
旋前圆肌
起点:肱骨内上髁和尺骨冠突。
止点:桡骨外侧面中部。
功能:近固定时,使前臂内旋,辅助肘关节屈。
尺侧腕伸肌
起点:肱骨外上髁、前臂筋膜及肘关节囊。
止点:第五掌骨底。
功能:近固定时,使桡腕关节伸,参与手关节内收。
桡侧腕长伸肌
起点:肱骨外上髁。
止点:第二掌骨底。
功能:近固定时,使手关节伸,参与桡腕关节外展及肘关节伸。
桡侧腕短伸肌
起点:肱骨外上髁。
止点:第三掌骨底。
功能:基本与桡侧腕长伸肌相同。
髂腰肌、梨状肌的解剖
髂腰肌
部位:腰椎两侧和髂窝内,由腰大肌、髂肌组成。
腰大肌发端于第12胸椎体侧面以及第1至第5腰椎体的侧面和横突部位,髂肌则源自髂窝区域。
止点:股骨小转子。
作用:当身体靠近固定点时,能够促使大腿抬升并扭转;当身体远离固定点时,单边发力可以让上半身向该侧弯曲,而两边同时发力则能使背部前屈并且骨盆向前倾斜。
梨状肌
部位:骶骨前面、小骨盆后壁。
起点:第2~5骶椎前侧面。
止点:股骨大转子。
作用:当身体靠近固定点时,能够让大腿向外侧打开并向外旋转,当身体远离固定点时,单边发力可以使骨盆向相反方向转动,两边同时发力能够让骨盆向下压。
臀大肌、臀中肌、臀小肌的解剖
臀大肌
部位:骨盆后外侧,臀部皮下。
起点:髂骨翼外面及骶、尾骨背面。
止点:股骨臀肌粗隆和髂胫束。
当身体靠近固定点时,大腿需要向后伸展并向外转动;上半部分肌肉紧绷时,大腿会向侧面抬起,而下半部分肌肉紧绷时,大腿则向内侧拉近。当身体远离固定点时,单边肌肉发力会使骨盆向相反方向摆动,而两边肌肉同时发力则会让骨盆向下压。
臀中肌和臀小肌
位置在髂骨外侧,臀中肌位于臀大肌里面,臀小肌处在臀中肌里面。
起点:髂骨翼外面。
止点:股骨大转子。
作用在于,当处于近距离固定状态时,能够促使大腿向外侧打开;在身体前方时,则让大腿向前弯曲并朝向内侧转动;而在身体后方时,则使大腿向后伸展并朝向外侧转动。当处于远距离固定状态时,单边肌肉发力会使骨盆向该侧倾斜;若双侧前方的肌肉纤维同时收缩,骨盆便会向前弓起;而如果双侧后方的肌肉纤维收缩,骨盆则会向后塌陷。
股四头肌、大腿内收肌群的解剖
股四头肌
部位:大腿前面,有四个头。
起始位置:股直肌从髂前下棘处开始,股中肌从股骨体前部起始,股外侧肌从股骨粗线外侧缘发出,股内侧肌从股骨粗线内侧缘产生。
终点:四条头腱汇合为一条肌腱,环绕髌骨,再向下延伸成为髌韧带,最终附着于胫骨的粗隆部位。
功能:当股直肌靠近固定点时,它能够使髋关节前屈,当整体收缩时,则能伸展膝关节。当股直肌远离固定点时,它作用于大腿在膝关节的位置使其伸展,同时帮助维持人体的直立状态。
耻骨肌
部位:大腿内侧上部浅层。
起点:耻骨上支。
止点:股骨粗线内侧唇上部。
作用:当身体靠近支撑点时,促使大腿根部肌肉向内旋转并屈曲。当身体远离支撑点时,双侧肌肉同时发力,导致骨盆向前倾斜。
长收肌和短收肌
部位:长收肌位于耻骨肌内侧。短收肌位于耻骨肌和长收肌深层。
起点:长收肌起自耻骨上支外面,短收肌起自耻骨下支外面。
长收肌的末端位于股骨粗线内侧唇的中央位置,短收肌的末端则处在股骨粗线的上部区域。
功能:近固定时,使髋关节内收、外旋和屈。远固定时,两侧收缩,使骨盆前倾。
大收肌
部位:大腿内侧深层。
起点:坐骨结节、坐骨支和耻骨下支。
止点:股骨粗线内侧唇上2/3及股骨内上髁。
作用:当靠近固定点时,促使大腿内侧肌肉收缩、腿部伸展并使骨盆旋转;当远离固定点时,双侧肌肉同时发力,导致骨盆向下倾斜。
腘绳肌的解剖
半腱肌、半膜肌、股二头肌组成腘绳肌
股二头肌
部位:大腿后外侧浅层,有长、短两个头。
起点:长头起自坐骨结节,短头起自股骨粗线外侧唇下半部。
止点:腓骨头。
该肌肉在靠近固定点时,会促使膝关节弯曲并向外转动,其长头部分还能让髋关节向后伸展,当处于远离固定点状态时,双侧肌肉同时发力,让大腿在膝关节位置弯曲,同时若小腿处于伸展状态,则会导致骨盆向后倾斜。
半腱肌和半膜肌
位置在大腿后方的内侧区域,半膜肌位于半腱肌的下方。半腱肌的下半部分是肌腱形态,半膜肌的上半部分是腱膜结构。
起点:坐骨结节。
止点:半腱肌止于胫骨上端内侧,半膜肌止于胫骨内侧髁后面。
作用:当靠近固定点时,能够促使膝关节弯曲并朝向内侧转动,同时也能够使髋关节向后伸展。在远离固定点的情况下,其功能与股二头肌相似。
胫骨前肌、小腿三头肌的解剖
胫骨前肌
部位:小腿前外侧浅层。
起点:胫骨体外侧的上2/3。
止点:内侧楔骨内和第1跖骨底。
作用:当距离固定时,能够让脚踝关节背伸、向内翻转。当位置稳定时,可以使得小腿在脚踝部位伸展,并保持足弓形态。
小腿三头肌
部位:小腿后部。包括浅层的腓肠肌和深层的比目鱼肌。
起点:腓肠肌的内部头和外部头分别从股骨的内上髁和外侧髁开始,比目鱼肌则源自胫骨和腓骨的后方上部区域
止点:跟结节。
作用:当身体靠近支撑点时,它能让脚踝向下弯曲,同时小腿后侧肌肉也能帮助膝盖弯曲。当身体远离支撑点时,它能够使小腿在脚踝位置弯曲,有助于膝盖伸展,并帮助保持身体直立状态。
腹横肌、腹直肌的解剖
腹横肌
部位:腹内斜肌深层。肌纤维横向分布。
起点:第7~12肋骨内面,胸腰筋膜、髂嵴和腹股沟韧带外侧。
止点:白线。其腱膜参与构成腹直肌鞘后壁。
功能:维持腹压。
腹直肌
部位:腹前壁正中线两侧。
起点:耻骨上缘。
止点:胸骨剑突及第5~7肋软骨前面。
作用:当进行上端固定操作时,身体两侧肌肉会进行收缩,从而造成骨盆向后倾斜的状态。而在下端固定操作期间,单侧肌肉进行收缩,能够促使脊柱向该侧进行弯曲。
两侧收缩,使脊柱屈。还可降肋助呼气。
腹内斜肌、腹外斜肌的解剖
腹内斜肌
部位:腹外斜肌深层。肌纤维由后外下向前内上斜行。
起点:胸腰筋膜,髂嵴和腹股沟韧带外侧。
终点位于第10至12根肋骨的底部以及白线处,该腱膜同时参与形成腹直肌鞘的前壁和后壁。
使用时,向上固定状态下,两边肌肉会收缩,导致骨盆向后倾斜,向下固定状态下,单边肌肉收缩,会使脊柱向同一方向弯曲并旋转。
两侧收缩使脊柱屈。
腹外斜肌
部位:腹前外侧壁浅层。肌纤维由外上向前内下斜行。
起点:第5~12肋骨外侧面。
止点:髂嵴、耻骨结节及白线。其腱膜参与构成腹直肌鞘前壁
功能:上固定时,两侧收缩,使骨盆后倾。
当单边肌肉绷紧时,身体向该侧弯曲,脊柱随之向同方向扭转并转向反方向;当两边肌肉同时绷紧时,脊柱会前倾,同时肋骨下降以帮助吸气。
缝匠肌的解剖
缝匠肌
部位在大腿前方内侧浅层,肌纤维从大腿外侧上方开始,向内侧下方倾斜分布。这条肌肉是人体最长的,形状为梭形。
起点:髂前上棘。
止点:胫骨粗隆内侧面。
当身体靠近固定点时,大腿会向上抬起并且向外侧转动,同时小腿向下弯曲并向内侧转动。当身体远离固定点时,双侧肌肉会同时发力,导致骨盆向前倾斜。
肌肉作用
肌肉收缩拉动骨骼,促使关节活动,其运作方式类似杠杆系统,主要有三种基本类型,如图3-4所示。第一种是平衡类杠杆活动,支点位于力点和阻力点之外,例如寰枕关节完成的抬头和低头动作。第二种是省力类杠杆活动,阻力点处在支点和力点之间,比如抬脚跟起步时踝关节的活动方式。第三种是增速类杠杆活动,力点位于阻力点和支点之间,比如举重时肘关节的运动特征。
命名原则
肌肉的命名方式有多种,具体包括:依据形态,例如斜方肌、三角肌;根据分布,比如冈上肌、冈下肌、胫前肌、肋间肌等;按照附着点,诸如胸锁乳突肌、胸骨舌骨肌;结合位置与体积,像胸大肌、胸小肌、腰大肌;依据功能,诸如旋后肌、大收肌、屈肌、伸肌;参考构造,比如半腱肌、半膜肌;综合构造与区域,如肱二头肌、股四头肌;同时考虑位置与肌纤维走向,例如腹外斜肌、腹横肌。
肌肉分类
骨骼肌
这种肌肉类型能够被视觉和触觉感知到。当健身人士借助训练强化肌肉力量时,他们锻炼的就是骨骼肌。骨骼肌与骨骼相连并且成对存在:其中一块肌肉促使骨骼朝某个方向活动,而另一块则使骨骼朝相反方向活动。这类肌肉通常可以受意志控制而收缩,即当人们希望收缩它们时,神经系统会发出指令让它们执行。骨骼肌既能完成短暂的单次收缩(表现为抽搐),也能进行长时间的持续收缩(例如破伤风状态)。
红、白肌纤维
人体肌肉组织包含两种主要类型,即红色肌纤维与白色肌纤维。红色肌纤维借助血液中含铁蛋白不断获取氧气,能够完成长时间的收缩与舒张动作,因此支持我们进行日常的各种活动。白色肌纤维则主要在突发状况下发挥作用,通过体内快速发生的化学变化实现迅速的伸缩,这种纤维的收缩具有爆发力强、反应迅速的特点,其反应速度比红色肌纤维快四倍。
平滑肌
这种肌肉遍布消化道、血管系统、泌尿器官、呼吸通道以及女性生殖器官内部。它具备持续紧绷并保持压力的能力。这类组织不受主观意识支配而活动,交感神经会自主调节其功能,无需个体干预。譬如,胃部和肠道内的肌肉每日都在运作,但通常不被人们所感知。
心肌
它仅限于心脏之中,其最显著的特性在于持久性与强韧度。这种肌肉组织能够像平滑肌一样进行一定程度的延展,亦能像骨骼肌那样发挥强大的收缩力。它属于一种非自主控制的搏动性肌肉,不会受到意志的支配。心肌具备固定的收缩节奏,由此形成心跳。若一个人的起搏细胞功能正常,那么心肌的收缩节奏就会保持稳定;一旦起搏细胞出现异常,心肌的收缩节奏便会随之改变。
医学培训中心
微创针刀新鲜尸体解剖与模拟临床操作实训高级研修班
解剖针刀课程定于2017年4月22日至4月28日,在郑州举行,诚邀您加入培训。
学习内容:
针刀医学基础包括多个方面,首先探讨针刀的根本属性和独特之处,接着介绍针刀的具体操作方法,然后分析针刀实施闭合性松解减压的作用原理以及适用的病症和需要避免的情况,此外还研究针刀与人体解剖结构的关联,探讨针刀手术过程中的麻醉问题,最后说明针刀手术后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及其应对和预防措施。
二、针刀治疗肌、腱、腱围结构损伤;
解剖新鲜遗体时观察全身肌肉、肌腱、腱鞘构造以及神经分布和动静脉血管;研究遗体肌肉软组织标本的起始位置和形态学特征;分析上肢软组织损伤情况,包括冈上肌受损、肩峰下滑囊发炎、冈下肌受损、肩峰下滑囊发炎、冈下肌受损、三角肌受损和三角肌滑囊发炎、肱二头肌短头受损与喙突下滑囊发炎、肱二头肌长头腱发炎、肱二头肌肘部腱受损、肱二头肌桡骨囊滑囊发炎、创伤性骨化性肌炎、尺骨鹰嘴滑囊发炎、肱骨外侧髁发炎、肱骨内侧髁发炎、桡骨茎突部狭窄性腱鞘炎、腕背伸肌腱鞘发炎(包括拇长伸肌腱腱鞘发炎、桡侧腕伸肌腱腱鞘发炎、示指伸肌和指伸肌腱腱鞘发炎、小指伸肌腱腱鞘发炎)、桡侧屈指肌腱腱鞘炎、屈指肌狭窄性腱鞘炎,并明确其诊断方法、鉴别要点、针刀治疗要点和操作技巧;在新鲜遗体上模拟临床操作进行强化训练;检查躯干肌腱腱鞘结构损伤情况;评估项韧带受损、项部肌肉受损、胸锁乳突肌受损、肩胛提肌受损、隆椎部纤维脂肪垫病变、菱形肌上后锯肌受损、前锯肌受损与肩胛下滑囊发炎、下后锯肌受损、胸腰部棘上韧带受损、胸腰部棘间韧带受损、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竖脊肌下段腱受损、腹外斜肌受损、胸腰筋膜与腰肋韧带受损、髂腰韧带带受损,并明确其诊断方法、鉴别要点、针刀治疗要点和操作技巧;在新鲜遗体上模拟临床操作进行强化训练;检查下肢肌腱腱鞘结构损伤情况、臀大肌受损与臀肌挛缩症、臀中肌与臀小肌受损、股四头肌抵止腱受损、髌韧带受损、髌下滑囊发炎、髌下脂肪垫受损、膝关节内侧副韧带受损、膝关节滑膜皱襞综合征、跗骨窦高压症、跟腱受损与跟腱腱围炎,以及跟骨骨刺(包括跟下脂肪垫炎、跟结节前下滑囊发炎),并明确其诊断方法、鉴别要点、针刀治疗要点和操作技巧;在新鲜遗体上模拟临床操作进行强化训练。
三、针刀治疗神经卡压综合征;
进行针刀疗法处理脊神后支受压状况;针对枕下神经受压、枕大神经受压、胸神经后支受压及腰脊神经后支受压的状况,需要明确诊断、区分不同类型,并掌握针刀疗法的操作关键与手法技巧;通过在遗体上模拟临床实践进行高阶训练;运用针刀疗法应对脊神经前支受压状况;对于肩胛上神经受压、腋神经肩四边孔部位受压、正中神经(包含肱骨髁上部位受压、旋前圆肌部位受压、腕管部位受压)、尺神经(涉及肘尺管部位受压、腕尺管部位受压)、腰丛(涵盖股外侧皮神经受压、闭孔神经受压)、坐骨神经(包括梨状肌部位受压、腓总神经受压、前跗管部位受压、跖管部位受压、趾底总神经受压)的状况,同样需要明确诊断、区分不同类型,并掌握针刀疗法的操作关键与手法技巧;通过在遗体上模拟临床实践进行高阶训练。
四、针刀颈腰椎间盘突出症;
颈椎病变、颈椎管狭窄、腰椎间盘突出、腰椎侧隐窝狭窄、黄韧带肥厚骨化、腰椎前移的诊断、区分诊断、针刀治疗的关键及手法;在遗体上模拟临床操作进行强化训练
面肌痉挛症需要明确诊断,颞下颌关节功能障碍要加以区分,冈下撞击综合征应仔细鉴别,冻结肩需正确判断,股骨头缺血坏死要早期发现,骨软骨病必须诊断清楚,下肢骨-肌筋膜间室高压综合征要特别关注,膝关节骨关节炎要准确诊断,髌骨软骨软化症需认真分析,膝外侧疼痛综合征要加以鉴别,先天性马蹄内翻足必须明确,跟痛症要正确处理,脚囊炎与姆外翻需有效治疗,创伤性关节强直要合理应对,类风湿性关节炎要精确诊断,强直性脊柱炎需科学鉴别,上述病症的诊断、鉴别诊断均需掌握针刀治疗的关键要点和操作技巧;在模拟的人体模型上开展临床操作级别的强化训练
培训费用总计为人民币11000元,涵盖报名、授课、资料、尸体剖析以及合影等各项开支。学员在培训期间的饮食与住宿由组织方统筹安排,但相关开销需个人承担。特别说明:若能预先缴纳500元报名费,将获得500元减免,届时只需现场支付10000元。
上课时间:2017年4月22日(21日报到)